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藏治侯辅之病。脉极沉细。内寒外热。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 
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执。须臾冷透如冰。 
与姜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作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余与理中丸。三日内约半斤。其 
疾全愈。 
吴仁斋曾治一人伤寒。七八日。因服凉药太过。遂变身凉。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头温暖。乃伏火也。诊其六 
脉沉细。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言语。状似尸厥。遂用人参三白汤。加熟附子半个。干姜二钱。水煎与之服下。待一时 
许。斑色渐红。手足渐暖而苏醒也。复有余热不清。此伏火后作也。以黄连解毒。竹叶石膏汤。调之而愈。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蕴要)人参三白汤方
属性: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俱中) 人参(上)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上煎法同前。脉沉足冷。加附子半个。 
琥按上方。本系温补脾胃之剂。加附子。则兼暖下焦虚寒矣。吴氏云云。必其人不但服凉药太过。兼受攻克已极。 
中气虚冷。故暂用热补以取效。因有伏火。余热不清。仍用黄连石膏等药调之。则知前加姜附。亦为太过。非正治之法 
也。学人倘遇此等证。还当细审。不可乱投汤药也。 
准绳云。阴黄。身冷汗出。脉沉而黄。乃太阴经中湿亦有体痛发热者。身如熏黄。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 
叩其小便之利与不利。小便自利。术附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 
略例云。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水来侵之。 
多变此疾。一则茵陈茯苓汤。加当归桂枝。二则茵陈橘皮汤。加姜术半夏。三则茵陈附子汤。四则茵陈四逆汤。五则茵 
陈姜附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 
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 
赵秀才因下之早。黄病脉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药。至茵陈四逆汤大效。 
准绳按海藏次第用药者。谓先投茵陈茯苓汤。次投茵陈陈皮汤。又次投茵陈附子汤也。赵秀才次第仿此。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蕴要)茵陈橘皮汤方
属性:治阴证身黄。脉沉细迟。发热手足冷。喘呕。烦躁。不渴者。服之。 
茵陈(一钱) 橘皮(一钱半) 生姜(五片) 白术(三钱) 半夏 茯苓(各一钱半) 干姜(一钱炮) 
上用水二钟。煎至一钟。通口服。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茵陈四逆汤方
属性:治阴黄脉沉迟。肢体逆冷。腰以下自汗。 
附子(一个炮切作八片) 茵陈(二钱) 干姜(炮一钱半) 
上煎法同前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茵陈茱萸汤方
属性:治阴黄。脉伏不出者。 
吴茱萸(一钱) 当归(一钱半) 附子(制如前一个) 木通 干姜(炮) 茵陈(各一钱) 人参(二钱) 
上煎法如前 
琥按上三方。皆自伤寒蕴要中集入者。发黄虽系太阴经中寒湿。然亦侵及少阴厥阴二经。如上橘皮汤走太阴。四逆 
汤走少阴。吴茱萸汤走厥阴也。外如第一茵陈茯苓汤。已不可考。据准绳云。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 
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云茵陈茯苓汤是也。又如第三茵陈附子汤。准绳云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 
陈汤。加附子甘草主之是也。又如第五茵陈姜附汤。准绳云发黄。肢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 
是也。观乎此。而阴黄用药之义。概可知矣。 
薛氏医按所载敖氏伤寒金镜录。相传为杜碧清学士所着。前后共三十六图。其十一图。曰。厥阴舌十二图。曰死现 
舌。皆真阴寒证之征。厥阴舌。纯红色。内有黑竖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也。用理中。合四逆 
汤温之。死现舌。满舌皆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治者审之。立斋云。余在留都时。地官主事。郑汝 
东妹婿。患伤寒。得此舌。院内医士曾禧。谓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遂止。亦莫能疗。困甚。治棺。曾与之邻。 
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理。其家既待以死。KT 从之。数剂而愈。大抵舌黑之证。有火极似水者。即杜学士所谓薪 
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之人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又须以老生 
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坚不退者。不可治。 
弘治辛酉。金台姜梦辉。患伤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吃逆不止。众医犹作火治。几致危殆。判院吴仁斋用附子 
理中汤而愈。夫医之为道。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 
不亦哀哉。至于火极似水之证。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琥按舌苔虽黑。必冷滑无芒刺。斯为阴证无疑。 
或问仲景论中。如三承气汤。及麻仁丸等。皆治肠胃实热。不大便之药。至三阴寒证。但云下利。而无不大便之条。 
岂肠胃虚寒。无便秘之证邪。余答云。肠胃虚。则气馁而不通。寒则凝滞而隔绝。虚寒便秘。焉得无之。有如霹雳煎。 
用大盐与蜜等分。熬可捻。如蜜煎导法。海藏云。蜜导用盐相合。亦可。如用草乌头末相合亦可。盐则软坚润燥。草乌 
末则化寒消结。可随证阴阳。所宜用之。此可见阴寒秘结。宜用辛温以开之也。又局方半硫丸。本治年高冷秘虚秘。及 
癖冷气。愚谓中寒便秘。宜借用之。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和剂)半硫丸方
属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末用柳木棰子煞过。) 
上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 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无灰温 
酒。或生姜汤任下。妇人醋汤下。俱空心服。 
琥按上方。乃辛温燥热之剂。病患惟三焦无火。肠胃秘结者。宜服之。否则毋误用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外台崔氏)生姜锐方
属性:削生姜如小指长二寸。盐涂之。内下部中。立通。 
琥按上方。崔氏本用以去热结燥粪。然用之以去冷秘。更神。盖生姜气热。能胜寒。味辛。能润燥。不用盐尤妙。 
以盐本咸寒。非冷秘所宜也。要用之以从治。亦无妨。 
琥总按上古今诸名家方论一卷。皆推展仲景未发之义。学人诚能读此书。而临证。又能悉心体认。则阴阳交错之证。 
寒热胜复之机。得之心而应之手。将世无难疗之伤寒。亦无难疗之中寒云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