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捨。後獲此法。不簡所得之法生與不生。但初得之得。至生相時名之為得。若至現在即名成就。故知。第一念得有其二名。名得亦名成就。後念之得但名成就。婆沙以初念得有其二名。後念之得唯有一名。故言得唯在初成就通其初後。正理辨得時故。說唯得至生相。此論辨得門中。云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者。即是說初念得。於生相時名之為得。至現在時名為成就。合二義說故。言今得成就。古諸師云。成通新舊。得據新論。不成通新舊。捨據新論者。此同婆沙得唯在初。成通初後。捨時即名不成得時即名成者。應改一字餘義無失。應云捨體即名不成。得體即名成就。雖時不同其體一故。若就用明。得時非是成就時。成就時非得時。生時現在時不同故。有人云。問得與成就何別。捨與不成就何別。解云。若法爾時創至生相爾時名得。若流至現方名成就。得時不名成就。成就時不名得。故正理第十二云。豈不乃至。得體生時名為得。故正理既言得體生時名得。故知。法至生時名得流至現在方名成就。若准此釋不得論意。論既自云得體生時名之為得。因何妄謂法至生時。若謂要法至生相時方名得者。三類智邊得世俗智。此法豈是至生相耶。住世第一法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爾時所得諸無漏根。此時皆悉說能起耶。諸不起者皆不名得耶。如何唯說法至生時名之為得。又得時。雖實不得名成就。取共當名亦得名成就。此論於得門中。云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識。謂生欲界漸得眼根。故知。即於得時取其當名亦得名為成就眼也。捨不成就准上以釋。此上所辨皆是別義。若據通名自有兩類。若就體以說。一切得皆亦得名成就。一切成就皆亦名得。若就時論。成就時亦名得。得時不名成就。以即前流至現在故。若得正在生相時。但名得不名成就。不可住世第一時成拢ü省S秩羧徽摺<从幸粫r亦拢喾策^也。應更思之。問准下文。二通變化有三世得。何故此中。生上三禪中。眼識不現在前即不成就。答泰法師引三藏釋云。二通初禪繫。依初禪地發自地通。三世成就。如善習自地威儀·工巧有三世得。下文言二通三世得者。據初禪說。此中據身生上地起下地二通故。唯有法俱得。如汎借識說。問生上三定起下眼耳二通。是何無記。解言。雜心論主達磨多羅造。對法藏論中說。天眼·耳通是威儀無記。工巧唯欲不通上界。異熟非異地起。變化唯意。既非餘三。明知二通定是威儀。有人破云。此解不然。摺斫坦省H缦抡撛啤I缤䞍x心。二十心中從五心生。謂自界五除通果心者。此不成證。二十心中說威儀·工巧通果唯是意識。威儀·工巧加行亦通四識五識。然明相生不明加行。由彼不是正緣威儀·工巧心故。如說七業道色為體性。此七加行亦通非色。明七業道不辨非色。此亦如是。此四識雖是加行。然辨相生不取加行。然婆沙說四識五識有威儀·工巧者。此就威儀·工巧加行中。說為威儀·工巧。如殺加行亦名殺生。其通果心唯是意識不通五識故。此論廣心云。欲界無覆無記分為四心。乃至威儀路等三無覆心。色香·味樱鼮樗壘场9で商幍纫嗑夓堵暋H缡侨奈ㄊ且庾R。既言唯是意識。故知定遮五識。婆沙亦同應檢。既言工巧處亦緣於聲。故知。威儀不緣聲也。威儀路工巧處加行。亦通四識五識。故知。四識是威儀加行。五識唯是工巧加行。四識五識不通根本。有餘師說。有威儀路。及工巧處所引意識具緣十二處境。此師亦唯意識。故知。廣心說威儀心相生者。說意識威儀心。雜心論師。二通為威儀心者。加行類故亦名威儀。將意識正威儀相生。難五識加行類威儀。豈相闕預。然廣心中工巧威儀加行。通四識五識。其通果心定唯意識。更無異端。因何引來將破雜心師義。必欲破斥應求異理。言異理者。雜心既用四識為威儀加行。可說是威儀。耳識非威儀。意加行。如何天耳通是威儀也。非威儀加行故。又威儀意識尚不緣聲。如何耳識是加行也。若言似威儀心以能通緣十二處境者。此亦不然。論文唯說在意地故。准此等理。雜心所立非為正也。應言四無記心攝心不盡。借識之類非四攝也。耳識非威儀。上地無工巧。變化唯意識故。頌第二句云獨得者。初兩偏句。俱得者。第三俱得句。非者。第四俱非句。等者。等成就門。長行中有二。先明得門。二明成就門也。得門中有將眼對識成四句。將眼對色成兩句。若得色必得眼。自有得眼不得色故。將識對色成四句。將鼻·舌對二識成四句。將鼻舌對香·味亦成四句。將識對香·味述可知。將身對識成四句。將身對樱隹删洹⒂|對識成四句。成就門中准釋。然若成就眼定成就色。自有成就色不成就眼。餘文可解。
    論。如是已說至幾內幾外。此下半頌。第十六內·外門也。論曰至色第六境。長行釋中有二。初總釋頌文。後別釋內·外。此即初也。論。我依名內·外謂此餘。自下別釋內·外。於中有二。初正釋內·外。後問答分別。此即初也。論。我體既無至假說心為我。後問答分別也。論。故契經說至假說為我。此引兩文證心為我。如文可解。
    論。眼等為此至故說名外。此釋成內·外也。
    論。若爾至非心依故。自下問答六識為內所以。此是問也。論。至意位時至皆通三世答也。答中有二。初順答。後反釋。此即初也。論。又若未來至無改易故。第二反釋。文相可解。正理云。若爾何緣說心為我。恒於自境自在行故。我謂於自境常自在行。心曾無有時不行自境。故一切心皆名為我。非諸心所亦得我名。意為上首故。經說獨行故。彼要依心能行境故。如諸心所雖亦眨6蛣僬f眨摹Uf我亦然。唯心非所。若法與此似我之心。為不共益彼名為內。與此相摺N法名外。故諸心所無成內失。又諸心所。雖復與心一生住等。而心望心獨名為內。非心所者。同異類心展轉相望。為所依性皆不捨故。諸心所法異類望心。必定捨離能依性故。謂若善心。望善染污及無記心。為所依性皆不捨離。染污無記心亦如是。若善心所。望彼染污·及無記心。捨能依性。染污無記望餘亦爾。故心望心為所依性。無相簡隔得名為內。心所望心為能依性。有相簡隔不得內名。又諸心所望同類心。為能依性或多或少。心為所依則不如是。由此內名。在心非所。若爾大法應受內名。不爾心所朋類壞故。如異生中不墮法者。不墮法。謂不墮三惡道。雖至忍位不墮惡趣。以異生類中多墮惡趣故。經說預流名不墮惡趣。正理破我執依故說心為我云。又心少分是我執依。一切心依皆名為內。由此不應作如是釋我執依心故假說心為我。又少分心貪等依故。應一切心皆成染污。又少分心尋伺依故。一切應成有尋有伺。此既不爾。彼云何然。差別因緣不可得故。
    述曰。我執是我見。依有二義。一者相應。即是與身見相應心名我執依。餘相應心非我執依。此即心通非我執依。二者我執所緣名我執依此即我執所依。通五取蘊非無漏蘊。即應色等四蘊亦名為我。我執依故。無漏心不名為內。非我依故。無漏之心既非我執依。不得名我所依之根。既非我依不得名內。前所引正理文就相應依。破宗說一切為我。我執所依唯一分故。正理又云。又彼何能遮心所等。我執依性。以有身見緣五取蘊為境界故。述曰。此破第二所緣名所依也。此即我執所依通異品也。非是定因。以色等四蘊亦是我執依故。有人釋我執所依有三·一釋是相應依。二釋是境界依。如正理破。第三釋云。我執有二。一者迷執。謂即我見。但緣有漏。二者取執。謂一切心。於境自在執取前境。皆名我執。二執所緣雖通諸法。心強勝故偏名依止。故於止心假說為我。此解。依止遍通諸心。此是所緣說依。非相應依及自體依。此釋還同前不定過。有人又云。正理解心為我。恒於自境自在行故。若作俱舍師破。不異我前第三解也。今詳前第三解與正理師。其意全別。如何是同。前第三解云一迷執。二者取執。謂一切心於境自在執取皆名我執。二執所緣雖通諸法。心強勝故偏名依止。故於此心假說為我。此即說心我執境界是依止假說為我。正理說心恒於自境自在行故名之為我。此即是自體名非是所緣。所緣自體。義既懸別。如何是同。必欲作俱舍師救。應云。我釋依汝宗婆沙。汝釋摺宰诹x如何是正婆沙七十四。問。云何建立內·外為依於法。為依於我答。一說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內六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作所依者名為內處。作所緣者名為外處。故依法立內·外處名。復次。若法是根立為內處。若法是根義立為外處。復次。若法是有境立為內處。若法是境立為外處。有說。依我立內·外處。我即是心。我執所依止故。於此心上假立我名。引頌文證。與此同。乃至又云。然內·外名非圓成實。謂於我是內者。於他名外。於我是外者。於他名內故。但依一立內·外名。非不決定。准婆沙有四釋。此論即當第四。正理如何破自宗義。又世想立名。依少分立如何為難。
    論。已說內·外至幾彼同分。下半頌第十七同分彼同分門。論曰至恒名同分。長行文中有三。一明法界唯同分。二明十七通二種。三明同分等義。此即初也。言。法同分者。牒頌文也。謂一法界唯是同分。釋頌意也。言若境與識至說名同分釋境同分義也。若境。簡六根六識。定為所緣。簡外五境。五境雖二識緣對其五識為定所緣。不對意識。法界對其意識為定所緣不對餘識。故正理云。且如法界與彼意識為定所緣是不共故。准此。故知。五境是共非定所緣。然望五識為定所緣。五識於餘不能緣故。由此法界已正當生無邊意識故名同分。餘十七界雖已·正·當生無邊意識。不名同分。已生謂過現。生法謂未來正生。及當生也。言。無一法界至無邊意識者。釋唯同分。言。由諸拢咧梁忝终摺V甘箩屢病H缥目山狻U摗pN二者至應說自用。第二明十七界通二。餘二者。牒頌文。餘十七界皆有同分彼同分者。釋頌意。何名同分彼同分耶者。問。十七界何者名同分。何者名彼同分。謂作自業不作自業者。引頌答。若作自業至名彼同分釋頌意。此中眼界至應說自用。下指法釋也。論。迦濕彌羅國至應知亦爾。下釋彼同分。西方師。是揵馱國師。薩婆多師釋是正義。不許有識不與根合。同分眼有三。謂已生正生當生。此無異說。彼同分眼二說不同。婆沙師說有四種。西方諸師五種。如文可解。已上釋五根同分彼同文。論。意彼同分唯不生法。釋意根也。意同分有三。謂已正當生意。彼同分有一。謂不生法。識起必託於境緣境即有自用。故唯不生是彼同分。更無異說。問意能緣十七皆名為同分。十七為意緣應名為同分。答五根五識對自境方名為同分。不約為境義。雖被意緣非同分。問五根·五識對自境雖被意緣非同分。五境既對於能緣意。若緣時名同分。答五境對自根·識名同分。不對意識名同分。問意非五自識被緣非同分。五非意自境意緣非同分。答五境用有三。謂自根·自識·及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