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理論云。且無分別。此諸根中唯一命根定是異熟。如何此命可無分別。定果命根非異熟故。如是命根亦是異熟。得邊際定應果苾芻。於僧眾中或別人所施思果故。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本論說故。此當婆沙初解。准婆沙四釋中初釋及後位由施能引定能決定。即是現施之思。引舊業起故。名施思果也。若作此釋。即與婆沙初釋相扶。婆沙復三師釋。皆摺菊摗2豢梢酪病H舨粻栒摺<磁c婆沙所解相摺S诌‘本論捨壽行文。正理第二解同婆沙第三解。第三解同婆沙第四解。瑜師正理抄中云。俱舍所釋并非薩婆多正義。應以此引不定業為正。由不許命根是現業果。引無邊冑造婆沙決擇云。如說一法是業果非現業果謂命根。又不許一業感多身。瑜師自云。然未詳其深趣應更思之。今詳。有部命根定非現果。不許造一引業引多生果。亦不許造多引業共感一生。今此留壽。若為通釋。若准留壽定願即轉前富果令續今命。即有多業感一生過。若言今感命不定業延。即有與願不同過。今即以此二義以為兩釋。一解。以定·願·及施思力延不定業留壽得長。問若爾豈不與願不同。答由願富業感壽果故。此願方能延不定業。如以命緣施等方能延等。二釋。即轉富業令招壽果。問若爾豈不一生多業引。及非取而與果耶。答不許二引業共一生受。由施定力資不思議。故轉其非取滿業令招壽果。然不是一生多引業果。如色是礙。通力不思議故而能令無礙。若不爾者。因何本論云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若言施思為引招現果者。此即有多過失。摺派吃觥挝墓省R簧鄻I引故。摺畳螇坌形摹_‘無邊冑決擇云一法是業果非現業果謂命根。又不許一業感多身。若引感富業此身者。此非多引感一生過。然兩釋中應取後釋。順本論故。尊者法勝。說此命根亦非異熟故。彼論說。有十三根皆通二種。此摺菊撘桓菢I是異熟。九根非業非異熟。十二不定。有人釋論。第一引本論意云。此家意說。以布施時無貪相應思。正能感現異熟命根。以邊際定等為緣轉富業令感壽果。此即現業能感現命果。此釋為定。問同分亦現感不。命與同分誰總。誰別。第一解云。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由有總別不同。現非現異故。有同分長命根短者可延。若同分亦短者命不可延。此論既云轉招壽果。以此故知。現容感命。又下論云。四業容俱作。引同分唯三等。又引婆沙一百十四三說(云云)通婆沙三十一云命根眾同分是牽引果。解云。引業非唯感總同分。亦能兼感別命根故。彈曰。舊翻名總。今譯為引。舊翻為別。今譯為滿。引滿總別眼目異名。如何引業兼感別命。豈非引·滿雜亂過耶。第二解云。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言差別者。俱容現感由業力故。引婆沙第三師四業容感眾同分證。第三解云。同分是總。命根是別。同第一解。俱容現感同第二解。言差別者。雖總別不同。由彼俱容現業感故。長即齊長。短即齊短。延即同延。促則同促。第四解云。同分非現感。命根容現感。同第一解。言差別者。二俱是總。引婆沙三十一證。第五解云。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言差別者。或延同分。或延命根。第六解云。俱容現感同第二解。二俱是總同第四解。云差別者。既俱容現感。又同是總。長即齊長。短即同短。延即同延。促則同促。雖作六解初解稍勝。非但順多論文。亦乃於理為善。今詳光師所引。論云時彼能感富異熟業。則皆轉招壽異熟果。謂是轉現施思之業為所轉業招現命根。摺派乘尼尲澳苻D所轉義也。及摺畳螇坌形娜缜耙咽觥R噙‘自釋。施思既已招命。何更用定願轉。言命是滿。復摺派橙晃摹<罢硎摹H玑岙斒觥S衷泼巴志隳芰盍幾r長短。不得論意如前已述。問命及同分誰是引果。答婆沙三十一云。復次命根眾同分是牽引果。又正理十六云。要意業牽引命眾同分。又云。身語二業定不能引命眾同分。不爾便摺踅浾怼=浹粤咏缢妓省4苏f欲有命眾同分。
    又云。又非次第一一極微牽引命根及眾同分一心起故。正理此文與婆沙三十一同。既有正文說命是引。無文說命是滿。不可准義云命滿而摺摹柸魻柡喂势派骋话僖皇慕馑臉I三說。一云。生·後二業感眾同分及滿。現及不定感滿非眾同分。二云。三感眾同分·及滿除現。現能感滿非眾同分。三云。四能感眾同分及滿。婆沙既對滿說眾同分不言命根。故知命唯是滿。答彼文明四業感果引滿差別。引中舉眾同分。命可例同。婆沙三十一正明眾同分命根是何果故。具說二種牽引果也。四業中是准義。三十一及正理是正文。不可釋正文從准義也。此論云。引同分唯三。即是第二師義。由引有命及同分故。言引同分欲簡命根。若唯同分是引。但應言引。何用同分之言。問命及同分俱是引果。何故唯說留捨命行。不說留捨同分。答二用別故。故論云。一趣生等諸有情類所有身形諸根業用。及飲食等互相似因。并其展轉相樂欲因名眾同分。故有別法能轉煖識相續住因說名為壽。又命根增上用。謂能令眾同分相續住等。准此故知延促是命。非是眾同分也。論。尊者妙音至捨壽行。如文可解。論。應如是說至皆是異熟。此述論主釋也。如文可解。正理破云。而經主言由勝定力引取未曾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如此命根非是異熟。餘是異熟。此言非理。所以者何。且彼唯說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名為命根。如後當破。設許如是。隨執彼為長養等性。皆不應理。且不應執是長養性。彼能訪護異熟果故。所防異熟已轉盡故。不應異熟相續斷已獨有長養。太過失故。亦不應執是等流性。眼等無別等流性故。無記非善等流果故。又界應成雜亂過故。亦不應執是異熟性。定非欲界異熟因故。又彼自許如是事故。然其所說迷謬難詳。任更指陳。彼名何法而言此命非異熟耶。論。因論生論至二種堪能者。釋留壽行所以。可知。論。復何因緣至猶如捨眾病。釋捨壽行所以。如文可解。
    論。此中應知至無煩惱故。釋留捨壽處人等也。處唯三洲。趣。唯是人。依。唯男女。根。唯不時解脫。慧俱解脫者。唯俱解脫。得邊際定諸阿羅漢。辨位。由彼身中有自在定。簡鈍根。無煩惱故。簡有學。論。經說世尊至由此暫住名為命行。此釋經中壽行命行二名差別。如文可解。論。多言為顯至不應言行。釋多命壽。然有三解。第一解云。此顯命壽留捨多念。非一剎那有留捨義故。婆沙云。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為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第二有部解云。有說。此多言者。為遮正量部計有一命壽實體經多時住。初起名生。終盡名滅。中間名住異。行言為顯留捨多念。命行壽行念念體別非一命壽經多時住。第三經部師說。多言為顯無一實命壽體。但於五蘊眾多行上。假立如是命壽二名故說多行。若謂不然。不應言行。但可應言留多命捨多壽。以此行是有為通名非唯命壽。論。世尊何故至煩惱魔故。此明世尊留·捨。如文可解。婆沙百二十六云。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一百二十。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年。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正理二十二同婆沙。論。傍論已竟至皆通二類。釋憂根及信等八根。是有記故唯非異熟。七色根意根除憂四受。十二通異熟非異熟。論。七有色根至餘皆異熟。重釋。如文可解。
    論。若說憂根至順捨受業。外難。既有三順受業。喜捨即是異熟。故順受業。亦是順憂異熟業也。論。依受相應至名順樂受樱S胁客y。此是相應名順。非順異熟果也。
    論。若爾至亦應如是。外將喜·捨受例。亦應唯據相應名順。論。一經說故至理皆無失。有部通也。言順異熟於我無摺O鄳樢嗍庆段覠o摺U摗o逃難處至憂非異熟。外重徵也。論。以憂分別至異熟不爾。有部釋也。論。若爾喜根至生及止息故。外人將喜根例難也。論。若許憂根至名果已熟。有部反難外人。
    論。亦應如是至名果已熟。外引喜根例釋。論。毘婆沙師至故非異熟。有部引婆沙釋。正理論云。何緣定謂憂非異熟。此是異熟不應理故。云何不應。離欲貪者不隨轉故。異熟不然。設計隨轉應如苦根。阿羅漢等亦可知有。而實非有。經所遮故。如契經說。設見大師般涅槃位。亦無愁等又無用故。善亦不行。非能攝益如喜根故。
    論。若爾至何相知有。外人徵喜根有相也。論。隨彼有相至定非異熟。此有部釋有喜無憂相也。論。眼等八根至是惡異熟。此釋異熟諸根於善惡趣異熟不同。論。於善趣中至善業引故。此釋伏難。如文可解。
    論。如是已說至幾無異熟。下一頌第三明有異熟無異熟門。論曰至定有異熟。釋頌第一句也。論。依唯越義頌說定聲。釋頌定字。論。謂顯憂根至故越次說。釋越次第。先說憂根定有異熟所以。一以唯有異熟。二以兼具二義。由此二故越次先說憂根定有異熟。論。具二義者至唯散地故。釋二義也。唯有異熟有其二義。一非無記。二非無漏。憂根具有故先說也。
    論。由此越次至定有異熟。此結先說憂根定有異熟所以。論。眼等前八至三無漏故。釋十一根定無異熟。無異熟有二義。一無記故。二無漏故。眼等八根唯有一義。謂無記故。無無漏也。三無漏根唯有一義。謂無漏故。無無記也。雖有定無異熟之義。不兼二故。不越次說。於第二說定無異熟。
    論。餘皆通二至皆通二類。准唯有記有漏有異熟。唯無記無漏無異熟。釋餘十根通二種也。先略後廣。此即略也。論。意樂喜捨至無異熟。此釋四根通有漏無漏。通三性。若非無漏非無記者。一向有異熟。若無記無漏者。無異熟。論。苦根至無異熟。此釋苦根唯有漏通三性。唯無記性無異熟。
    論。信等五根至無異熟。此釋五根通漏無漏唯是善性。若有漏者即有異熟。
    論。如是已說至幾無記。下一頌第四三性分別門也。論曰至故先說。此釋信等八根先說所以。二十二根信等是後。次前門中復明信等。故乘前便說信等根。論。憂根唯通至無記性。釋餘十四根。如文可解。憂根唯通善不善性不通無記者。婆沙一百四十四釋憂非無記云。憂根且非有覆無記。由與欲界有身見邊執見不相應故。所以者何。行相異故。彼二見歡行相轉。憂根戚行相轉。互相摺ú幌鄳省n根亦非無覆無記。非威儀工巧·處異熟生所攝故。問何故憂根非威儀路所攝。答憂根分別轉。威儀路無分別轉。若威儀路有憂根者。設有分別我今應作如是威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