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论疏-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睡眠·惡作。非唯不善。而取一分入十纏中。尋亦雖通無漏而為道障。勝解·定慧·雖通三性而立五分法身。一種五根。三是通攝二是善地。如是等類法性難知。心所相翻義亦如是。古來相傳廢立。依此論有四十六種。謂大地法十至不定有八。於四十六中。如大地法十。尋·伺·睡眠·惡作。以通三性。或通二性。故此十四不別翻名。餘三十二中總有二類。一淨品有十。謂信等。二染品有二十二。謂大煩惱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煩惱地十。及貪嗔慢疑。若於染中通五斷。遍六識者。即正翻入淨。若不通五斷。不遍六識者。但可傍翻。總有十法。謂大煩惱地法六。不善地法二。及與貪嗔。大煩惱地法六中翻癡為無癡。無癡即是大地慧故。故於善中不立無癡。翻放逸為不放逸·翻懈怠為精進。翻不信為信。翻惛沈為輕安。翻掉舉為行捨。不善地法二中翻無慚為慚。翻無愧為愧。不定中翻貪為無貪。翻瞋為無瞋。於小惑中害雖不通五斷。非遍六識。而亦翻者以過重故。惱亂菩薩。障趣菩提。菩薩將證無上菩提仍起欲恚害覺。所以別翻。餘九。及與慢疑。二義不具。但可傍翻非正翻也。謂餘九及疑。非通五斷。非遍六識。慢雖通五斷。而不遍六識。故不釋也。此十一種但可傍翻者。就中有二。一約等流門翻。二約行相相似門翻。言等流者謂是本惑等流果故。忿·恨·嫉是嗔等流果翻入無嗔。惱是見等流翻見取為正見。正見即是大地中慧。所以善中不可別立。覆或是貪等流翻入無貪。或是癡等流翻入無癡。無癡是慧故於善中不別立也。慳誑憍欲貪等流翻入無貪。諂是諸見等流。翻入正見。正見還是慧數故善不立。約等流門但翻得九。慢疑本惑非等流。故。二種不可翻也。害雖是嗔等流過重別翻。已如前釋。言約行相相似翻者。如忿·恨·嫉·惱。與嗔行相相似翻入無嗔。覆若貪等流與貪行相相似翻入無貪。若是癡等流與癡行相相似翻入無癡。即是慧攝。慳誑二種。與貪行相相似翻入貪。諂謂諂曲。翻曲即為正直。正直是捨。品類足第三云。身正直。心正直。憍之與慢。憍自傲逸。慢陵蔑他不恭敬師。若不憍慢心便恭敬。敬即是慚翻入無慚。疑謂猶豫不決行相。若能正決即是智慧翻入慧中。害雖似瞋過重別翻。已如前釋。
    論。此中應說至決定俱生。上來五頌辨大地法等。自下有四頌。大文第二辨心·心所決定俱生。於中有二。初三頌辨欲界俱生。後一頌明上界俱生。此三頌釋欲界俱生。
    論曰至無覆無記。此即總分欲界心可為五類也。下釋五品即為五數。論。然欲界心至至二十三。此第一釋善心起數。如文可解。論。惡作者何。自下便釋惡作。此問起此。論。惡所作體名為惡作。略釋名體。論。應知此中至心追悔性。廣釋體也。謂不稱情所作事業名為惡作。非是不如理事名為惡作如不善悔緣善所作。能追悔心緣其惡作從境為名。即是有惡作故名為惡作。是多財釋。准下三喻有三義釋。一從所緣得名。二從所依得名。三從因受稱也。論。如緣空解脫門至說為不淨。從所緣境立此名也。論。又見世間至說為惡作。從其所依立此名也。論。又於果體至名宿作業。此是從因受其稱也。論。若緣未作事云何名惡作。問也。謂若有所作此可說為從境等故名為惡作。若有追悔不作之事。何得相從名惡作耶。論。於未作事至是我惡作。答也。謂即不作亦名惡作。如有人言我於今日不施此物是我惡作。此即是作此之不作亦名惡作。婆沙三十七云。此中惡作總有四句。一有惡作是善於不善處起。二有惡作是不善於善處起。三有惡作是善於善處起。四有惡作是不善於不善處起。論。何等惡作說名為善。問也。論。謂於善惡至二處而起。答也。謂於善不作於惡作中。心追悔性名之為善。於惡不作。於善作中心追悔者不善。惡作皆悉依於善及不善二處而起。或皆依作不作二處而起。
    論。若於不善至謂尋與伺。此第二釋不共心品。論。何等名為不共心品。此問不共心品法也。論。謂此心品至貪煩惱等。答也。謂不共心者。不與貪等煩惱相應名為不共。婆沙三十八有二說云。第一師說。唯見所斷不與貪等忿等相應。自力而起名為不共。以修所斷忿等相應非自力起不名不共。第二師云通見修斷。不與貪等本惑相應皆名不共。忿等相應非自力起皆是不共。准此論文。第二師釋。不與隨眠相應起故。名為不共。此中俱起。依前師說。唯是見道。問此中所說不共無明於何位起。答若諸異生由勝解力。發起正見。或起邪見。心勞倦時數數間起迷四諦理不共無明。謂緣四諦不欲不忍不了行相。准正理論釋頌唯字。即不共通二十一也。正理釋頌中見俱唯二十云。頌唯言者是簡別義。謂唯見俱定有二十。表不共品中容有惡作等。謂若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非餘煩惱。貪慢二種欣行轉故。惡作然慼行相轉故。嗔外門轉行相粗故。惡作行細內門轉故。疑非惡作俱。疑不決定。惡作決定。故不俱起。有身見等欣行轉故。極猛利故。惡作不爾。然此惡作依善惡行事處轉故。諸見不爾。故不相應。邪見一分雖慼行轉。而二因故非惡作俱。言二因者。謂極猛利。理處轉故。是故惡作是不善者唯無明俱詳其惡作具六義。一愁慼行。摺榉狡鸸省6䞍乳T轉。審察是非故。三行相細。諦思方起故。四決定故。解知方悔故。五不猛利。追戀心昧故。六但緣事。緣善惡行故。邪見雖有四義無二義故非惡作俱。正理但云或惡作俱有二十一。即是不共無明通修所斷。故知亦取後師義也。論。於不善見至說為見故。釋不善見同不共品有二十也。如文可解。論言不善見至或戒禁取。釋三不善見也。論。於四不善至貪等隨一。此第二釋貪等俱起。論。於前所說至加忿等隨一。第三釋忿等也。論。不善惡作至第二十一。此第四釋不善惡作相應品也。論。略說不善至有二十一。總結上也。論。別於無記至謂尋與伺。第四釋有覆無記相應品也。性是染污能有耄Ц裁麨橛懈病sw非巧便無果記故名為無記。
    論。欲界無記至應知如前釋。此出有覆無記體也。論於餘無記至并不定尋伺。此第五釋無覆無記。體非染污不障拢馈o果記故。名無覆無記。論。外方諸師至心所俱起敘異師說。異師意云。憂如喜根非唯有記。由此惡作亦通三性。此相應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正理論云。然此惡作通善不善不通無記。隨憂行故。離欲貪者不成就故。非無記法有如是事。然有追戀。我頃何為不消而食。我頃何為不畫此壁。如是等類。彼心乃至未樱鼞n根。但是省察未起惡作。若樱鼞n根便起惡作。爾時惡作理同憂根。故說惡作有如是相。謂令心慼惡作心品。若離憂根誰令心慼(名省察铡
    論。應知睡眠至如例應知。此述睡眠遍前一切心品中故皆悉無遮。睡眠無夢。性唯無記。據有夢說故通三性。即不定中總有四例。一貪瞋慢疑唯自力起。二惡作善及不共俱起通二。不善自力。善即共起。三睡眠有時亦容與一切心品俱起。四尋伺定與欲界一切心品俱起。
    論已說欲界至當說上界。自此已下一頌第三明上界也。論曰至如欲界說。文中有三。一明初定。二明中間。三明二禪已上。此文第一明初定也。不定除·瞋·惡作睡眠。小惑除七。不善地二。餘皆同欲。以於上界無不善法。眠·惡作故。論。中間靜懀е琉N皆具有。此第二明中間禪也。此地除尋與初禪異。自餘心所皆同初定。論。第二靜懀е寥缜熬哂小4说谌鞫ㄒ焉稀N闹杏卸R徽尅6C。此文初也。二定已上如前所除兼伺諂誑。自餘皆與中間定同。論。經說諂誑至令還問佛。第二引證。如文可解。梵王不知四大。若無漏定依六禪地皆容可盡。皆悉能斷第四靜懀逕⿶拦省H粲新┒ㄎǹ仗幗帧Nù私帜鼙M色故。
    論。如是已說至差別云何。自此已下有兩頌。大文第三簡相濫也。論曰至所敵對法。此釋第一對中無慚相也。於諸功德。謂尸羅等。及有德者。謂親教等。此二是無慚境故言於也。於此二境不尊敬故名為無敬。不崇重故名無崇也。或如次第各屬其一。於德不敬。於人不重。於諸功德無所忌難。於有德者無所隨屬。此無慚相。即是恭敬所敵對者。明能治也。論。為諸善士至能生怖故。此釋第二無愧相也。為諸善士所訶厭法說名為罪者。出罪體也。即不善法無愧境也。於此罪中不見怖畏者。明無愧行相也。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者。釋怖名也。此之怖言因受果名。以不善果能生怖故。故名為怖。即是無愧不見惡果名不見怖。惡果有二。一是現果譏毀謫罰等。二異熟果三惡道等。論。不見怖言至名不見怖外問。無愧行相名不見怖。為見怖果而不生怖名不見怖。為不見怖果名不見怖。論。若爾何失。反問。
    論。二俱有過至應顯無明外出過也。若見而不怖應顯智慧。正理論意慧是邪見。慧為體故名為智慧。邪見雖見三惡道等。而撥因果相屬之理故無怖也。若不見彼怖應顯無明者。無明無智。不了因果名不見也
    論。此意不顯見與不見。論主答也。不見怖言不顯見與不見。論。何所顯耶。外人問也。既不離二。更何所顯。論。此顯有法至說名無愧。論主答也。此顯無愧別有體性。非是無明。亦非邪見。與二為因名為無愧。即是無愧與邪見無明為因。令雖見不怖。或不見彼怖。論。有餘師說至說名無愧。述異說也。此師意說造罪之時。觀自無恥是無慚相。觀他無恥是無愧相。無恥是同。就自·他別。論。若爾此二至云何俱起。外人難。觀自即緣自。觀他即緣他。此二境別。云何俱起。論。不說此二至說名無愧。餘師答也。就勝而說。非是別緣。論。慚愧差別名為愧。翻第一釋。可知。論。翻第二釋至說名為愧。翻第二釋。可知。正理論云。趣向如理。自·法二種增上所生。摺異鄣攘餍淖栽谛哉f名為慚。述曰慚以不作惡為義。拢滥鶚劷悦缋怼I菩娜け伺e所依也。自增上者。即恐自落三塗。法增上者。即恐廢傳法。二增上力所生舉其因也。愛等流即無慚。摺疅o慚即明對治。由此不為惡法所牽名自在。性指其體也。正理又云。愛樂修習功德為先。摺V等流厭惡劣法。說名為愧。有說怖畏謫罰惡趣自他謗因說名為愧。述曰愧以滅諸惡為義。愛樂功德為先舉所依也。癡等流即無愧。摺疅o愧者即明對治。劣法謂諸有過失法。於中生惡即作用也。有說已下。敘有別釋。現遭屈辱為謫罰。當來三惡為惡趣。己遭塵點為自謗。令他受謗為他謗。此四法因。謂諸煩惱於如是因生怖畏亦舉作用。論。已說無慚至謂除前三相。釋第二對愛敬相別。與忻相應信名之為愛。即是愛樂可忻尚法。貪染前境亦名為愛。即是染著愛也。由此愛妻子等是染著愛。愛師長等是信愛也。緣滅道諦忻相應故亦信亦愛。緣苦集諦厭相應故是信非愛。染愛貪故是愛非信。論。有說信者至謂有敬等。述異說也。此師意說。信是忍許有德。由此為先方生愛樂。故信非愛。信因愛果故。敬謂敬重。以慚為體。論。有慚非敬至謂緣滅道慚。此第二師成兩句也。於忻上境名敬慚。於厭劣境是慚非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