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甲午战争后,该厂面临洋商激烈竞争,经营顿入困境,致使“裕晋”厂卖给德商、“裕源”厂拟招洋商入股,“大纯”和“华新”均岌岌自危。华盛总厂连年亏损,在支持了7 年之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盛宣怀改组为商办的“集成”纺织厂,后又改名“又新”,实际上被盛攫为己有。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怕被政府查抄,聘英国人为总理,一度在香港注册,挂英国招牌。1913 年又改名为“三新”。
  这一时期,陕西、山西、直隶、重庆、新疆等地官府先后拟购机设置纱厂,但均未成功。官商合办的呢绒厂有所发展,相继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创办的“日晖织呢厂”、次年在北京兴办的“溥利呢革厂”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武昌设立的“湖北氈呢厂”问世。1918 年,南京建有官商合办的“利民柞绸纺织工厂”。此外,官方控制的企业在卷烟、造纸、印刷、制革、陶瓷及公用事业的水、电等方面均有发展。比较著名的如:天津“北洋烟草厂”(1902 年)、直隶唐山“启新洋灰厂”(1906 年)、“广州士敏土厂”(1906 年)、江西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1907 年)、山东“博山玻璃厂”(1907 年)、广州“广东电力有限公司”(1908 年)、“上海闸北水电公司”(1910 年)等。
  辛亥革命后,清廷所办的民用工业一般为北洋政府接收,成为官僚资本企业。
  (三)北洋军阀政府控制和创办的企业1。军事工业。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接收了清政府所办的军工企业,并由陆军部军械司作为主管机构,但江南造船所和福州船政局则划归海军部管辖。它们在保留各地兵工厂基础上,对湖北枪炮厂、广州机器局、四川机器局等均有程度不同的扩充,制造枪炮日趋新式。后来,各地军阀据地自雄,争战不已,纷纷“设立修械所、兵工厂等以造械弹”,造成军工企业“系统紊乱,兵器庞杂”的局面①。其间,新建较大的兵工厂为河南巩县兵工厂。
  河南巩县兵工厂:由北洋政府筹设于1915 年。目的在于改变兵器制造“各厂自为风气,参差不齐”的局面②,选定河南巩县孝义镇建厂,以为各厂之规范。设备主要购自德国、美国,设有电厂、枪厂、压炮弹厂、炮弹工作厂、① 《中国棉货》,第169 页。引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上册,第591 页。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294 页。
  ① 《70 年来中国兵器之制造》,《东方杂志》第33 卷第2 号。1936 年1 月。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 辑,第679 页。
  引信厂、机器厂等。1921 年后陆续建成投产。初期,专制各种山陆炮弹,后陆续投产制造手掷炸弹、飞机炸弹、攻城重炮弹、手枪、手提机关枪、八二迫击炮、七九步枪等。全厂职员110 多人,工人2200 余人,为北洋政府开办的大型兵工厂。
  此外,湖南曾设有陆军工场机械厂。张敬尧督湘后,曾在原厂基础上维持生产。张敬尧逃离湖南前使该厂遭受严重破坏。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湖南兵工厂”,生产马克沁水机关枪、哈乞开司旱机关枪、自来得手枪、勃郎宁手枪、宝林式手枪及军刀、军用器具、工作机械等。
  2。民用工业。
  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一般由北洋政府接收,一些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为北洋政府收买,成为官僚资本企业。如北京清河镇“溥利呢革厂”的设备规模在全国毛纺织厂中居第一位。1915 年,北洋政府陆军部将其收买,改为“陆军织呢厂”。上海“日晖织呢厂”被财政部收归官办, 1919年又转租给商人经营。此外,北洋政府也创办了一些企业,主要有:华新纺织公司:1915 年,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北洋政府筹建于天津。额定资本1000 万元(官股十分之四,商股十分之六),以其弟周学辉为督办,并取得在直隶、山东、河南三省30 年专利权。当时政局动荡,商股裹足不前,筹建未见成效。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内阁遂发文撤销该公司,派官员前往接收。周学熙乃与股东多方活动,使公司得以保存,并撤销官府督办,改为商办公司。1919 年,该公司正式建成,并使天津、青岛两家纱厂投产。天津纱厂拥有25000 枚纱锭,当年获利150 万元。青岛纱厂拥有33000多枚纱锭,当年投产5000 枚。其后,该公司又分别各以80 万两资本在唐山、卫辉建立两个厂,使四厂股本总额达1000 万元,获利颇丰。
  湖南第一纺纱厂:原名经华纱厂,由吴作霖借公款始建于1912 年。第二年被汤芗铭收为省有。后因政局不稳,建设迁延,至1917 年改由华实公司承租续建,到1920 年正式建成。该厂购置机器用费200 万元,有纱锭40000枚,但生产效益不高。1926 年,收归官办,更名“湖南第一纺纱厂”。
  陕西制革厂: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陕西第一牧场公司经理高幼尼等提议创建于西安。宣统三年(1911)被收为官办,隶属省都督府,更名“陆军制革厂”。年底扩充资本达12 万元。不久,又更名为“陕西制革厂”。该厂以生产军用皮件为大宗,长期由军人把持,对产品予取予求,很少营利。此外,北洋政府还经营有安徽宣城水东煤矿、贵池馒头山煤矿、湖北象鼻山铁矿、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河北斋堂煤矿等一批民用企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少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投向近代企业。当时,黎元洪、段祺瑞、靳云鹏、曹锟、冯国璋、徐世昌、徐树铮、梁士诒、倪嗣冲、张勋、周学熙、李纯等45 位军政要人到1919 年已投资采矿、冶炼业14家;建筑水泥业3 家;公用事业6 家;化工6 家;纺织业8 家;粮食加工3家;农林垦渔等业9 家;其他企业6 家①。投资主要是商办企业。投资地区遍及17 省,但大半企业集中在华北,尤以天津为多。如天津在1915 至1920年间组成的“裕元”、“恒源”、“华新”、“裕大”四大纱厂,为官僚、军阀集资创办,其中有总统4 人、临时执政1 人、大元帅1 人、总理2 人、督军9 人、总长11 人。这4 家纱厂资本占天津市总资本的48。7%。
  ① 据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一文载表统计,《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2 期。这些军阀、官僚往往一人在诸多企业占有股份,并凭借政治权势和经济实力在企业中充当理事长、董事长、监察等要职,有的则独资创办。如王占元,除独资创办“汉口第一纺织公司” (1916 年,资本300 万元)和“庆丰面粉公司”(1921 年,资本60 万元)外,还向“金城银行”(1917 年)、“中华懋业银行”(1919 年)等金融业投资。张勋曾投资于11 个企业,其中在“中兴煤矿”投资80 万两,任该矿监察人;又在“久兴纺织公司”投资90 万两,任董事长。官僚、军阀参与投资的企业在当时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间机器工业的壮大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机,掀起了“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热潮。清廷也被迫放松对民族工商业的限制,并采取了一些奖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使民间机器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到1913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民间机器工业约产生463 家①,涵盖了矿冶、纺织、缫丝、食品加工、水电、火柴等诸多类别。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对投资设厂产生更高兴趣,随之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一度减轻对我国经济压力,商品倾销减弱,出口需求增大,商品市场扩大。这些因素,造成有利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使1914 至1919 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此外还涌现了化工、橡胶等一些新兴工业。
  1。轻纺工业。
  (1)纺织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3 年,共设立轧花厂、纺纱厂、织染厂、缫丝厂、呢绒厂、织麻厂及其他纺织品厂共159 家①。1914年后,纺织业空前发展,到1920 年前,企业总数增至475 家(含有少部分官方控制的企业)②。纱锭由1914 年的502700 枚增至1919 年的851032 枚;织布机由1914 年的2300 台增至1919 年的2650 台,1920 年达到4310 台③。其中,不少原有企业得到恢复和扩大,新设企业则逐步由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向奉天、山西、河南乃至陕西、甘肃等内地发展。此外,丝织业也有明显发展,民国初年已约有433 家,丝车达166754 部。这些丝厂大多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每厂大约有丝车400 至500 部④。针织工业这时开始兴起,机器织袜、织毛巾、织衫裤等企业逐渐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四川、辽宁、湖北等地区得到兴办。在各类企业中,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
  申新纺织公司: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主体,集资30 万元,1915 年创办于上海。1916 年,第一厂正式生产。1917 年,在上海收买恒昌源纱厂,改为第二厂。1919 年,在无锡设立第三厂。其资本在初创时仅为21。73 万元,到1917 年达到70 万元,1920 年达到189。2 万元,5 年间,增长约8。7 倍。①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69—920 页资料统计。① 据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 辑下册,第890—904 页资料统计。②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第56 页。
  ③ 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第487 页。
  ④ 同上书,第511 页。
  其设备增长很快,纱锭数在1916 年为12960 枚,到1922 年达到134907 枚,较前增加10。4 倍。布机数在1918 年为600 台,到1922 年增至1615 台,增加2。69 倍⑤。到抗日战争前夕,申新已有9 厂之多, 成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
  大生纺织公司:张謇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筹设于江苏南通。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第一厂,试生产成功。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到宣统三年(1911)止,两厂已获净利约370 余万两。为给纱厂提供原料,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开始创建通海垦牧公司,10年后初具规模,其所产棉花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牌。从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围绕大生纱厂创办了19 个企业,主要有利用轧花棉子榨油的“广生油厂”;利用油厂“下脚”制造皂烛的“大隆皂厂”;磨粉以供浆纱与食用的“大兴面粉厂”;为解决运输而设立的“大达轮步公司”和“船闸公司”;为解决机械设备维修设立的“资生铁冶厂”;从事实验的染织考工所等,形成以纺纱为中心的大型企业。到1921 年,大生一、二两厂资本增至360 多万两,历年纯利累增总额达770 余万两。到1924 年,大生已增为4 个厂,资本达770 余万两,纱锭150000 枚,布机1500 多台。(2)面粉业。机制面粉业在甲午战争后续有增长。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1913 年新设企业57 家;1914 至1919 年新增64 家,1919 年时实有企业99 家,资本达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