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书概要 8
本书读法次序 9
原理上篇导言 11
原理上篇目录 11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12
阴阳 12
五行 13
五行相生相克 14
六气 14
厥阴风木 14
少阴君火 15
少阳相火 15
太阴湿土 15
阳明燥金 15
太阳寒水 15
人秉大气的五行而生脏腑 15
十二经名辞的说明 16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17
古方上篇导言 20
前六方目录 20
后十方目录 20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21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1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2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2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22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3
荣卫的意义 24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4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4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5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5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5
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26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6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6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7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27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29
温病本气篇 29
导言 29
温病本气篇目录 31
温病的意义 31
病在荣卫 31
乌梅白糖汤 32
扁鹊三豆饮 32
葱豉汤 32
加减三豆饮 32
病在气分 32
枳实银菊散 33
病在肠胃 33
加减黄龙汤 33
病在血分 33
加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33
两感温病 34
冬温 34
鼠疫 34
湿温 35
温病的坏病 35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36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36
温病脉是虚象 36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36
温病出疹之关系 37
温病汗下之过 37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37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37
内经经文读法 37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38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学法 39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39
古方中篇 41
导言 41
目录 41
炙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41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冶本位的意义 42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2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2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42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3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3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44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4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44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4
甘麦大枣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5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45
古方下篇 46
导言 46
目录 46
理中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47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48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0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1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52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3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4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5
酸枣仁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5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56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56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7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7
大黄蟅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58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59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9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59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60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60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60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61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61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的意义 62
脉法篇导言 64
目录 64
枯润二脉 64
微弱二脉 64
虚实二脉 64
松紧二脉 65
滑濇二脉 65
弦缓二脉 65
濡细二脉 65
大小二脉 65
芤革软鞕四脉 65
浮沉迟数四脉 66
结促动代四脉 66
洪伏二脉 66
躁驶二脉 66
平人脉 66
真脏脉 66
指法与脉位 67
诊脉先分别脉的大体 67
处方定药要在指头未离开脉时决断 67
处方定药要自己立法 69
脉的原理 69
舌胎篇 71
平人舌胎 71
舌的部位 71
伤寒舌胎 71
温病舌胎 71
内伤的舌胎 71
虫病舌胎 72
阴虚舌胎 72
药性提纲篇 73
初学用药的提纲 73
中气药 73
脾胃土气药 73
肺与大肠金气药 73
肝胆木气药 73
肾家水火二气药 74
君火相火药 74
外感荣卫药 74
常用药中特别注意药 74
儿病本气篇 75
导言 75
目录 75
发热 75
大小便病 75
腹痛 77
咳嗽 77
风病 78
面红身痒 78
耳流脓 78
目病 78
倦怠 79
癞疝 79
疳病 79
虫病 79
喉痛 79
外感 79
猩红热 80
大头温 80
暑病 80
疹病 81
痘病 82
胙腮 82
内热与内虚 83
阴虚 83
实证 83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83
感寒停食外治法 84
危证 84
脉法 84
时病本气篇导言 85
暑病 86
中暑的意义 86
轻证暑病 86
重证暑病 87
暑泻 87
暑厥 87
中暑大汗昏倒 88
霍乱 88
热霍乱 88
干霍乱 88
中秽霍乱 88
寒霍乱 89
湿霍乱 89
普通霍乱 89
水泻 90
普通水泻 90
肺热水泻 90
停食水泻 90
伤阴水泻 90
水泻已愈二便难分 90
湿气水泻 90
火土转寒水泻 90
痢疾 91
普通痢疾 91
偏热痢疾 91
偏寒痢疾 91
外感痢疾 91
疟疾 92
疟疾的意义 92
普通疟疾 92
喉痛 93
喉痛的意义 93
中虚喉痛 93
阴虚喉痛 93
湿热喉痛 94
外感喉痛 94
阳虚喉痛 94
烂喉痧 94
感冒 94
普通感冒 95
时行感冒 95
兼疟感冒 95
特别感冒 95
内虚感冒 95
热伤风 95
燥气病 96
燥气感冒 96
燥气咳嗽 96
燥气疟疾 96
燥气喉痛 97
燥气霍乱 97
痧症 98
痧胀 98
痧霍乱 99
湿热病 99
金匮方解篇导言 99
目录 100
内伤呕吐哕下利 102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104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105
内伤痰饮咳嗽 106
内伤痈肺痿上气 108
内伤血痹虚劳 109
内伤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110
内伤奔豚 110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111
内伤水气黄瘅 111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 113
外科疮痈肠痈浸淫疮 114
外感历节中风 114
外感痉湿暍疟 114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116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117
伤寒论方解篇导言 122
伤寒论方解篇目录 122
荣气本病方 123
卫气本病方 123
荣卫双病方 124
荣卫双病气虚方 124
荣卫双病津虚方 124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124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124
荣卫病罢里湿方 124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124
荣卫病罢里燥方 124
太阴脾脏本病方 124
少阴肾脏本病方 125
厥阴肝病本病方 125
阳明胃腑本病方 125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125
少阳胆腑本病方 126
荣卫本病方 126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126
太阴脾脏本病方 127
少阴肾脏本病方 127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127
厥阴肝脏本病方 127
阳明胃腑本病方 128
阳明胃腑津虚方 128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128
少阳胆经本病方 129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 129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病方 129
荣卫坏伤中气方与中复木燥方 130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130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131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131
荣卫坏病中寒肝热肺燥方 132
荣卫坏病结胸方 132
荣卫坏病痞证方 132
太阴脾脏热证方 133
少阴肾脏热证方 133
少阴阳复吐证方 134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134
厥阴肝脏热证方 134
阳明胃腑寒证方 135
少阳胆经坏病方 135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135
疑难篇三阳合病方 136
类伤寒篇 136
湿病方 136
霍乱方 136
大病瘥后喜唾方 137
伤寒愈后气逆方 137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137
大病愈后气热方 137
阴阳易方 137
生命宇宙篇导言 137
目录 137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间大气的圆运动 138
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范围与中心 139
造化宇宙的构成 139
长养生物生命的常规 139
违反常规的影响 139
人身生命死亡的因果 140
孔子的学说 140
周秦诸子的学说 143
内经的学说 144
现代科学的证明 144
植物学的证明 145
化学的证明 145
生物学的证明 145
生理解剖学的证明 146
细胞学的证明 146
营养学的证明 146
气象学的证明 146
土壤学的证明 147
无线电学的证明 147
力学的证明 148
物理学的证明 148
医学大概的意义 148
王养林书后 149
汪英时书后 149
王详瑞赞 150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昆明医家,才学过人,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后又到成都四川国医学院任教。彭氏用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生理、生化等13门学科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原则,即“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中的大气圆运动”,从而提出古中医学之原理源出于此。撰着《系统的古中医学》,创“圆运动中医学”理论,该书收录了“生命宇宙,系统原理,处方基础,伤寒读法,温病本气,时病本气,儿病本气,时方改错,《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等九篇医论。文中并对中医温病、时病、时方等阐述己见。彭氏关于脉法之论述,台湾著名中医临床家马光亚在其所著《台北临床三十年》已予收录,并认为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
全书概要
居今日科学昌明时代而编着学中医的书籍,一要不但能保存中医原有的功效,而且要能增加中医原有的功效。并且要缩短学习成功的学程。方能引起学者的兴趣,而学到成功。而增加功效,缩短学程,学到成功,必先使学者澈底认识古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
新旧医学原则上原有一致之点,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疾病总论有云,宇宙间森罗万象,无非物质势力运动。物质发生势力,势力发生运动。疾病者,细胞之物质势力运动之变动也云云。古中医学,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的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也。自古以来的医书,未曾将人是大气生的一语道破,只有似是而非的说法,无澈底明白的说法。求一有原则有系统,使学者计日成功之本,不可得。后人不能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无不终身在猜疑摸索之中。猜摸有得,再猜再摸,又不是矣。谓中医学,自古迄今尚未成立,并非过论。
中医为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本书本此原则,用中医原有名辞,以有原则有系统有证据的科学方法编成之,不搀入一句西医名辞。因物质势力运动的原则,中西是同的,物质势力运动的方法,却不同。中医的物质势力运动,是整个不可分析的,是圆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搀入西医名辞,中医学的本身真相,反遭掩晦。不惟功效不能保存,中医的本身必致灭亡。
此书自民国十年起历充太原北平成都重庆医学教本,南京中央国医馆特别研究班,昆明市中医学特别研究班教本,前后二十余年,新旧同学二千余人,一致欢喜,认为确能使人认识中医学本身真相,增加功效,缩短学程之本,共修正过三十余次,此书原名系统学,从同学诸君之请,改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端午彭子益重着于广西博白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