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陳水淵
提要
本文旨在說明〈〈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及其與論中唯識思想之關係。
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作思想史的考察,兼具比較的意涵,屬準備部分。討論〈〈解深密經〉〉和〈〈辯中邊論〉〉的三性思想,及論中如何以虛妄分別統一唯識思。
第二部分討論〈〈攝大乘論〉〉的依他起性及其與論中唯識思想的關係。分成七小節。
2?3?1:總說依他起性,
2?3?2:依他起性與阿賴耶緣起,
2?3?3:依他起性與虛妄分別,
2?3?4:依他起通染淨二分與三性,
2?3?5:再論依他起性與阿賴耶識,
2?3?6:依他起性與唯識的實邸
2?3?7:依他起性與唯識的果證。
這就完整地討論依他起性與唯識思想的關係,從而進行依他起性之研究。
結論中綜述正文對依他起性討論的結果。
關鍵詞:1。《攝大乘論》 2。《解深密經》 3。《辯中邊論》 4。 依他起性 5。三性
目次
1:前言
2:正文
2?1:〈〈解深密經〉〉的三性思想
2?2:〈〈辯中邊論〉〉的三性思想
2?2?1:虛妄分別與唯識思想
2?2?2:〈〈辯中邊論〉〉與〈〈攝論〉〉的圓成實性
2?3:〈〈攝論〉〉的依他起性
2?3?1:總說依他起性
2?3?2:依他起性與阿賴耶緣起
2?3?3:依他起性與虛妄分別
2?3?4:依他起通染淨二分與三性
2?3?5:再論依他起性與阿賴耶識
2?3?6:依他起性與唯識的實邸
2?3?7:依他起性與唯識的果證
3:結論
裕Ы
1:前言
〈〈攝大乘論〉〉(以下本文簡稱〈〈攝論〉〉)是唯識學中極重要的一部論典,它不僅體係化在它之前的唯識思想,而且使唯識思想的不同面向互相融貫,當然也確定唯識學的基本方向〔1〕。論中依唯識之境行果,說明大乘的十項殊勝(於聲聞乘),總攝大乘法義。本文則分析第二項的所知相(即是三性)的依他起性,探討其與論中唯識說的關係。另方面,略論先於〈〈攝論〉〉的二部典籍之三性思想,以之作為思想的前史。
換言之,本文分兩個層次進行。首先,就思想史上討論。依據的典籍只限於〈〈解深密經〉〉和〈〈辯中邊論〉〉。其次,針對〈〈攝論〉〉本身,分析依他起性,及其與論中唯識思想的關係。其間涉及依他起性與三性思想,依他起性與阿賴耶緣起,依他起性與唯識的觀行及果證。從而,就是說明了依他起性與唯識說之境、行、果的關係。〔2〕
至於何以選擇依他起性,探討其與唯識思想的關係,本文不另開專節說明。〔3〕
2:正文
2?1:〈〈解深密經〉〉的三性思想
〈〈解深密經〉〉是最早的唯識典籍之一〔4〕。它的三性思想是以法相的存在論為主,而幾乎不和認識面的討論結合,這可以代表唯識學初期形態〔5〕。〈〈解深密經〉〉對三性的基本主張如下:
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一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6〕
「圓成實相」是指無為法的真如,「依他起相」是指緣生的有為法,「遍計所執相」則是指假名施設的世界和言說行為。
這樣看來三性似乎各別,洠в袃仍诘年P係。但〈〈解深密經〉〉也提到以依他起性為中心說明三性的關係:
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為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假名安立為色蘊生、為色蘊滅、及為色蘊永斷、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所緣,是名圓成實性。〔7〕
依他起相乃是指客觀的所依行相。這行相是分別所行的所依,亦以之為所依而成遍計所執的所遍計。這當然就是上述的緣生有為法。遍計所執相是在此行相中遍計之而施設假名,安立為蘊等之義,進而言說分別假名所安立義之自性與差別。了知遍計所執而成之名、義、自性、差別不成實即是圓成實的真如性〔8〕。由之,可知三性是統一於客觀的行相中。經中亦提到依他起性之「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9〕。可見它是進一步注意到以依他起通染淨二分來統一三性思想,但經中未進一步討論。
總而言之,〈〈解深密經〉〉的三性說是就法相的存在而論,同時注意到三性的統一。但未和認識面結合,當然也洠в懻摰饺绾闻c阿賴耶識緣起說融貫,同時唯識觀行亦未在三性思想上論悟入的次第。這一切都待〈〈攝論〉〉才有詳盡的融貫。
2?2:〈〈辯中邊論〉〉的三性思想〔10〕
2?2?1:虛妄分別
〈〈辯中邊論頌〉〉乃彌勒作頌,世親作〈〈辯中邊論〉〉釋頌。就思想史的觀點而言,我們於此討論的重點乃是本頌。但頌文簡略,所以討論時大致以世親釋來理解。
其關於三性的基本主張是「三性全於依他起性之虛妄分別中被包含」〔11〕。其言如下:
abhuutapariklpa…maatre sati yathaa trayaa。naa。m svabhaavaanaa。m sa。mgraho bhavati﹨若唯虛妄分別,三自性的攝相如何有?
kalpita。h paratantra‘s ca parini。spanna eva ca﹨唯所執、依他和圓成實,
arthaad abhuutakalpaac ca dvaya…abhaacaac ca de‘sita。h Ⅰ。5境故、虛妄分別故和二無故,所以教說。
artha。h parikalpita。h svabhaava﹨境是遍計所執性。
abhuutaparikalpa。h paratanrta。h svabhaava﹨虛妄分別是依他起性。
graahya…graahaka…abhaava。h parini。spanna。h svabhaava。h ﹨所取和能取無乃圓成實性。〔12〕
虛妄分別即是依他起性。很顯然地,〈〈辯中邊論頌〉〉的三性思想已注意到認識與存在層次的統一。〈〈辨法法性論〉〉簡潔地指出:「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現二(能取與所取)及名言。實無而現故,以為虛妄;彼一切無義,唯計分別」〔13〕。虛妄分別所現是似有二取而實無義,遍計執的境是於此「似有實無」中執為實有外境。同樣地,圓成實性則為洠в幸浪鹦灾苋∷。斎灰簿蜎'有遍計所執而生的境。
本論更重要的是討論依他起性之虛妄分別如何通圓成實的空性,這在〈〈攝論〉〉是依他起通二分的問睿!聪嗥贰档谝豁灱丛唬
abhuuta…parikalpo 'sti dvayan tatra na vidyate﹨虛妄分別有,於此(虛妄分別)無有二(取);
'suunyataa vidyate tv atre tasy□m api sa vidyate Ι。1此(虛妄分別)中有空性,於彼(空性)中亦有此(虛妄分別)。〔14〕
虛妄分別現有二取,而二取空( nya)就是空性( nyat□)〔15〕。即虛妄分別而否定,空去二取(遍計所執相)即顯了空性。
這不僅是存在地論法,亦是「入無相方便相」的實邸摗
idaaniin tasminn eva abhuuaparikalpe ’asal…laksana…anuprave‘sa…upaaya…lak‘sa。na。m paridiipayati﹨
今,唯於此虛妄分別中開顯入無相方便相。
upalabdhi。m samaa‘srita na upalabdhi。h prajyate依(識的)取得,(境)無取得生;
na upalabdhi。m samaa‘sritya na upalabdhi。h prajyateΙ。6依(境)無取得,(識)無取得生。〔16〕
前半頌是依於虛妄分別有觀行成就境無識有,後半頌成就境識俱泯的圓成實性。可見本論是於三性上實邸ㄗR觀行。
再者,虛妄分別的自相是(本)識現起時即生四境。
sva…lak'sa。na。m khyaapayati﹨開顯(虛妄分別的)自相。
artha…sattva… aatma…vij~npti…pratibhaasam prajaayate﹨ vij~naana。mT
識生變似境、有情、自我、了別。
na asti ca asya athas tad…abhuuvaat tad apy asat
Ι。3
此境非有,此(境)非有故,彼(識)亦無。〔17〕
此本識是阿賴耶識、亦即是緣識。這明顯地見於世親對虛妄分別的生起相之解釋:
aalaya…vij~naanam anyesaa。m vij~naananaa。m pratyayatvaat pratyaya…vij~naana。m 阿賴耶識是緣識,由於是其餘諸識的緣性之故。〔18〕
由上可知,<<辯中邊論>>是以虛妄分別為中心來討論(而<<攝論>>則以集中於依他起性),精要地論說依他起性統一三性思想、於三性上行唯識觀、虛妄分別顯現即是阿賴耶緣起說。這就是說,本論以虛妄分別統攝阿賴耶緣起說、三性思想、唯識的實邸2粌H注意到認識與存在的統一,亦注意到發生論與存在論的融貫。這當然遠較<<解深密經>>更能建構唯識思想的整體及其統一。
2?2?2:<<辯中邊論>>與<<攝論>>的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的解釋除了從遍計永無外,<<辯中邊論>>和<<解深密經>>也涉及「真如」的面向〔19〕。就涉及真如的部分,<<辯中邊論>>比<<解深密經>>有更豐富內容,同時是更接近<<攝論>>。<<辯中邊論>>依圓成實性立三種勝義,而三種勝義又分屬無為的不變異與不顛倒於境的有為拢馈F湟c以表一顯示於下〔20〕:
表一
無為 無變異 境勝義—真如
圓成實性
得勝義—涅槃
有為 無顛倒
正行勝義—拢馈
〈〈攝論〉〉對圓成性的解釋一方面繼承〈〈辯中邊論〉〉,進一步還結合於唯識的實邸稀jP於此,〈〈攝論〉〉更詳細地討論到:
由無變異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21〕
「無變異」即是真如,可歸屬於「無變異」圓成實。「清淨所緣性故」,笈多與真諦的譯本各譯為「得成就清淨境界故」、「由成就清淨境界故」〔22〕,世親釋真諦譯為「以無顛倒義顯真實」〔23〕,亦即是「無顛倒」圓成實。「一切善法最勝性」則唯有涅盤,亦即不是「有垢真如」而是「無垢真如」〔24〕。準上所釋,〈〈攝論〉〉對圓成實性的解釋是繼承〈〈辯中邊論〉〉。〈〈攝論〉〉進一步結合唯識實邸膭t見於對「四清淨法」的解釋〔25〕。總括〈〈攝論〉〉對這部分圓成實的要義以表二整理於下:
表二
圓成實性 無變異 自性清淨—真如 自性圓成實
清靜圓成實
無變異
一切善法
最勝性
離垢清淨—涅槃
無顛倒 得此道清淨—菩提分法
波羅密法
清淨所緣性
生此道清淨—大乘正法教
「生此道清淨」的大乘法教就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此法教是引生清淨正聞熏習種子的因緣〔26〕。因為〈〈攝論〉〉主張內種必由熏習而成,而正聞熏習的無漏種子乃最清淨法界等流所生,所以立「生此道清淨」。而〈〈辯中邊論〉〉立「心性本淨」(cittasya prabhaasvaratva)〔27〕,所以不依生此道清淨建立無漏因。「得此道清淨」類同於〈〈辯中邊論〉〉中正行勝義的拢溃汀础磾z論〉〉而言,印順法師認為還通於地前聞思修等〔28〕。如此一來,〈〈攝論〉〉就合理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