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三,攝諸世間法盡。陰者蓋覆,亦譯曰蘊。蘊者積聚,積聚諸虛偽相,蓋覆真性,
令不明故。處亦曰入,六根是六塵所入處,六塵是六根所入處,各有處故,對相吸故
。界者性分,亦即義界,各有定分,性不同故。陰但有五,一色,四心。處有十二,
十一色法,一是心法。界有十八,十一色法,七是心法。此皆約義不同,開合有異,
法之自身,無多少也。教中常義如是。本經別意,另立六入。六入正指六根而說(此
中意根似專指末那識,若約六入亦攝法遍。五根兼攝五塵、五識,意根兼攝法塵、意
識及賴耶識),十二處偏據六塵說,十八界偏據六識說。細觀經文可知。    

此章文相層次:壬一、承前總示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壬二、次第別明陰、
入、處、界本如來藏,此即為四:癸一、五陰,癸二、六入,癸三、十二處,癸四、
十八界。此是章首,又各有一冠語,總徵何故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下乃別列五陰為五
,六入為六,十二處為六,十八界為六,共成二十三章,文義則大同也。  
辛四、出法體融顯如來藏(從阿難白佛言、終識大章是也):一切諸法,皆以色
、心為體。上章陰、入、處、界,是就因緣和合所起之現相說。現相者何?即有情、
無情物是也。但色陰者、是無情物(此中又分氣物、礦物、植物。約根本論亦許有識
,是識變故;亦許有情,本如來藏心故);具五陰者,是有情物(從蟲蟻至人、佛皆
是)。入、處、界三,可以類推。情、無情物,皆已現成和合行相。就其現有和合行相,
別之為色、為香、為意、為身;是故色或山色、雲色,香或草香、獸香,身或鳥身、
人身,意或自意、他意,咸若繫屬一和合行相物言者(此所謂物,本唯有名,除十八
界等法,其實空無所有,故小乘得悟生空也。但世俗則都惑之為物我,故有分段

形相、成住壞空、生老病死)。設此和合行相,因緣散離而滅,何眼、耳等之有?正
唯地、水、火、風而已。是故此章是就因緣散離所歸之本相說。(此謂世論如是,非
拢痰览硪病䦟嵨遄R但緣五塵,除色、聲、香、味、樱翁幐兴拇罂傻茫啃
乘多言四大,亦或執為實法(即是有自然性,此同近人所執原伲⒃Γ恢^是由業緣
力,集現宇宙種種形物(人物等總相,眼、耳等別相)之變化體。此變化體,不從業緣
集現,是本然性。故因緣力謝時,還歸四大。阿難或聞佛於小乘會中作如是說,故今
聞佛俱非因緣自然,疑現前世間諸形物既現是有,若非因緣和合變生,應同四大自然
本有。且和合變生者,必依四大以為本伲绶鸾裾f,既摺惹白哉Z,復摺篱g現量
(此似現量非真現量,其實乃是非量,屬意識所緣之似帶伲常坪醭蓱蛘撘印2
知佛昔是隨世俗言說(印度舊有論師執四大為萬物本體,若今伲W者),令小乘人
易悟身空──但是業緣和合四大為身──了知現身即空,非教更執四大為自然性,亦
非教之滅因緣和合身,取自然性。而小乘見道者,亦決不執四大為自然性,取證

此自然性。唯析空觀聲聞、緣覺,或不知五蘊、四大如幻、如化,本空無性,厭離以
求解脫則有之。而聲聞未見道者,聞此、或轉執四大是自然耳。由是觀之,阿難此時
真未得須陀洹果也。故佛責曰:『汝求無上菩提,為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
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據實、此四大等皆是識心分別(染依他性,所謂幻妄)、計度
(遍計執性,所謂倒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了無可由因緣集起之定實性、及有
定實之自體本然性)。何者?假此四大各各體非和合,有定實之自然性者,則必不能
互相雜和,變現世間形物。例如頑虛不能與諸瓦担Ш秃希儸F牛馬(此亦如執無方分
原伲撸葻o方分、則無聲、香、色、味、樱瓤傻茫任ㄊ菬o,懀握f是原伲靠v
使強執此無以為原伲任ㄊ菬o,無不能有,如何可是變化宇宙現有形物原伲抗仕
執無方分原伲R心分別計度言說外,都無實義)。夫然,四大自然義成,則不能
因緣和合成世間種種變化。若因緣和合成世間種種變化,四大何有自然性哉?故亦本
非因緣,非自然性。假此四大相雜和合,則即同於因緣和合諸浮塵變化相。如遇冷增

熱減因緣,由水成冰,冰始水終,冷生水滅,不得云水是自然性法,冰是因緣生法;
若遇寒減熱增因緣,冰還成水故。如遇煖增寒減因緣,由冰成水、水始冰終,水生冰
滅,不得云水是因緣生法,冰是自然性法;若遇熱減冷增因緣,水還成冰故。  
此中如水成冰、冰還成水二語,說本經諸師、皆作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會,
義皆非是!何則?若謂真如隨染緣成九界,如水成冰,則以真如喻水,九界喻冰;真
如隨淨緣成佛界,如冰成水。又以真如喻冰,佛界喻水。水相非不變成冰相,冰相非
不變成水相,指何為不變耶?若謂以真如喻溼性,水喻佛界,冰喻九界,雖隨染淨緣
成九界、佛界,如溼性不變者,則如水成冰、便墮佛界有終,九界有始。亦不得云此
是即佛界之九界,即佛界之九界、如即水中具有冰性,非若水已凝成冰故。況此二語,
意即含如冰成水,水還成冰;則水還成冰,亦墮涅槃有終、生死有始。亦不得云此是
即生死之涅槃,即生死之涅槃、如即冰中具有水性,非已由冰泮成水故。未悟此喻本
是承上四大與諸世間種種變化對論。非佛界九界對論也。立比量云:若許四大亦和

合者,應與世間種種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宗);同是和合性故(因);如水成
冰、冰還成水,如冰成水、水還成冰(喻)。  
然則眾生業熟因緣,萬物虛妄始生,四大虛妄終滅;眾生業謝因緣,萬物虛妄終
滅,四大虛妄始生。四大之與萬象,始統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譬
旋火輪,未得休息。寧有端委可尋、本末可定,而曰:四大是變化本伲⒆匀恍苑ǎ
萬物是變化現象、因緣生法哉(此亦如執有方分原伲撸扔蟹椒郑瑒t有色、聲、香
、味、樱瓤傻茫赐钪娆F象形物,如何獨說此是原伲看巳粼|,萬象即應皆是
原伲瑢φl非原伲f此為原伲埃吭|既與非原伲蚀怂鶊淘|、除識心分別
計度言說外,都無實義)!且夫四大既同諸浮塵變化相,則亦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性真無妙覺明體,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何須於此更致疑乎!然阿難雖
依小乘教,祇疑四大,佛則直從大乘了義教說,故曰:『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實相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之如來藏也。而大乘教多標六大,本經加立根大(根

大實非指六根,而是指發現六根門頭之精明,依本精每稱見精、聞精等,應名精大,
然名詞不雅馴。據實應云覺大,經文首標見覺,例推應知,得云聞覺、嗅覺、嘗覺、
樱X、知覺。此與近人心理學上名詞,亦甚符契。又復凡夫迷此現量,一向住在比
、非量中,種種取著,不知全依現量而起,名曰背覺合塵,義亦符契。然或以覺為樱
覺專名;亦多專舉覺與迷對;又復覺者但一精明,似不更論見、聞、嘗等;有此淆訛
,故今但稱根大。雖名根大,實是依根之覺,寄名根大。例如依眼之識名為眼識,識實非
眼。可知此大精覺,亦復非根。經文雖云『如一見根』,乃詮見之根元,非詮眼根。
若眼根向前則背後,豈云見周法界?又此六精本一精明,一精明即阿賴耶識。阿賴耶
識必以末那識為共依,是故此大即攝七八兩識。既知根大、是指精覺,可知識大唯指
第六明了亂意之比、非量及獨頭意識矣。大概言之,此中根大、是愚夫位中根本無分
別智;識大、是愚夫位中後得正分別智。諸佛背塵合覺,故證根本智而成正分別智;
異生背覺合塵,故迷根本智而成妄分別智。又此根大,亦是愚夫無明,一向不與現

量相應,於真現量極晦昧故;一與此真現量相應,便得十方虛空頓時消殞。何者?真
現量中,無名言種類分位假法故)。加立根大,自是本經別意:一、為重根門圓通,
攝一精歸六根故。二、為立念佛圓通,攝六根歸一覺故。然此七大,前之四大是諸色
法共依;空大是諸不相應行分位假法共依(或指空是色法,不知此所云空,非指眼識
所緣空一顯色,是指可容受往來之空間。空有間故,亦即是方、是處、是界、是域。
依此則有外表形相發現,所謂點、線、面、積,方、絃、邊、角。據此表現形相,則
有名句文等施設,曰天、曰地、曰人、曰物。則有彼此定異,則有彼此相應,則有和
合不和合性,則有各各命根不同,則有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報、滅盡定,則有枺
西、南、北,則有一、二、三、多。既有表現形相,則有現量可定,則有變動可觀,
則有生、住、異、滅,則有往古、來今,則有遲速次第,則有流轉得失。此正同乎近
人所云宇宙,宇者界也、處也,宙者世也、時也,故亦即是世界。此雖亦攝屬法塵,
然是意識不共五識所施行之心色分位,唯有名理,是名非色,故是行蘊而非色蘊。又

非能緣,故亦不是心心所法。若悟置器觀空,空有方圓,除器觀空,空無方圓。則此
空間即成無邊不動虛空,具遍常義。遍故,非內外中,無往無來;常故,非過未今,不
生不滅);根大、識大,是諸心心所法共依。此七所以咸名大者(此之六大亦名六界
,界者因分,今從大釋),相、體(亦即種子)、性三,皆許遍一切時處故。  
何為大相?地(綜攝金石土木及諸固伲⑺〝z諸液伲⒒穑〝z諸光熱)、
風(攝諸聲力)、空間、見精(舉一見精代表六精)、眼識(即同時意識依眼識起比
非量者,亦舉一眼識代表六識)是也。即就人論(舉人代表一切物類):全身除此七
種大相,更無別物。依報、正報,未嘗一刻得離地、水、火、風,得離空間,得離見
聞分別種種名相。今既猶古,古亦猶今,我既如此,物亦如是(若手若足、若衣若食
、若親若友、若家若國、若工若學、若商若術、若善若惡、若苦若樂、若啼若笑、皆
不可離),故遍一切時處。何為大體?堅、溼、煖、輕動(或謂動是表色,應但曰輕
。然但曰輕、輕亦可是數量。吾謂動亦樱苡X,不取表色,正如空間非取空一顯色

。然動必輕而輕必動,恰猶輕氣常能自動動餘,瑜伽師地論雙稱輕動,故今取之)、
太虛、精覺、明知是也。此與相異:地具五塵,六識共緣。水除香塵,五識共緣。火
除香、味,四識共緣。風又除色,三識共緣。今之堅、溼、煖、動,約麤則唯身、意
識緣,但是樱鼔m。約細則唯阿黎耶緣,是五塵種而非五塵。離細同唯性境,不帶名言
。又地相等,可有器界疏、根身親之別;此堅體等,則不論器界根身親疏之異。太虛
正唯遍常虛空,亦清淨意識及本識所緣性境,不帶分位假相。精覺及與明知,唯正一
精明體,不黏見聞、眼耳等言,與情無情非一非異。此七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