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社會之治安、秩序也。中國古代,立有笞、徒、流、絞、斬、五刑:俊洷迵榧
屬笞刑;繫椋Ю为z為徒刑;戮為殺戮,因犯重罪,即處死刑,此屬斬刑之類。蓋人
生在世,不能離社會而獨立,既依賴社會而生活,自然不能離去種種約束而須受約
束之支配,此人類痛苦所以與生俱來也。莊子云:『有人者累,有於人者憂』。如
一家之主,即須擔負全男女老幼之責,此所以有人之累;人依賴人,此人即為彼人
所有,而須遵其約束,此所以有於人者憂。故人類相處國家社會中,既有公私利害
之衝突,自有法律處置,使之得當。如佛教叢林寺院之有共守規約,犯之則罰,此
人生本身必受之憂苦也。又受自然界之憂苦亦不能免;如樂日光浴,熱暑則苦;如
樂風眨觏槪╋L狂雨齊來則苦;如舟車代步,而出軌覆洠t苦;他如洪水猛獸
等,皆自然界不能避免之苦。欲除痛苦故,惟有仗多人團結之力量,與自然奮鬥,
制服自然。從自然界推至人與人相處之間,則強凌弱,眾暴寡,盜俜淦穑烁‘猖
狂及國際戰爭等,皆為人與人間必受之憂苦。是知人有依本身之苦,處自然界之苦
,人與人間之苦,故有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災與祥反,非意料所
及之厄事發生皆為災難;難讀去聲,為苦難、厄難、困難之難。凌、為凌逼。痛苦
加身,即受凌辱,因凌辱故悲愁煎逼,如熱鍋中油煎火逼,身心受苦。受、有苦、
樂、憂、喜、捨、之五受:身受有苦、樂、捨──捨即不苦不樂中庸之境──三受
;心受則加憂、喜、為五受。苦等三受,為現前身心上所受之境;憂喜二受,或緣
過去苦樂二境,或緣未來苦樂二境而起。此五受中,不但惡趣眾生常在憂苦之中,
即人道眾生,亦常多憂苦,所謂『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人生若夢,為歡幾何
』,皆憂苦之反映。推至天趣,則欲界雖樂多苦少,然至五衰相現,憂苦不免;色
無色天雖無憂苦,然定壞時,不免生滅遷流之苦;故唯涅槃,方離一切憂苦。諸有
情類,無時不在憂苦交迫中,但由藥師本誓願力,及佛果威神力,能使一切憂苦得
大解脫。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眾生迷心識故,執重外境,憂苦事多;
若覷破諸法由心識所現,不起重執,則雖有憂苦亦若忘失矣。如一心誦持藥師佛名
號,感其威神力故,心得安定,則雖處無量災難之境,亦不覺其災難憂苦矣。故此
願中,可得二重解脫:一、能使諸有情,心得安定,解脫憂苦;二、能使諸有情,
業果轉善,得幸福報。
藥師法會願云:『第十遵行世尊本願,改良刑政,實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樱
法網;即有犯者,在獄獲教,出獄獲養;世尊第十本願,如實成就』。
己十一 得妙飲食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
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此願願令諸饑渴有情,先得上妙飲食,後得甘露法味,故標以得妙飲食。蓋衣
食住行,為人類生存之要素,而尤以飲食為最,無飲食即不能生存,故佛言:『一
切有情,皆依食住』。無食則铮瑹o飲則渴,铮使薀⿶扩ぉ罏槭‰S煩惱之一
──,煩惱故心憤,心憤發故,欲覓飲食,造諸惡業。故今日之世界,或個人,或
民族,種種階級爭鬥,皆為解決飯碗問睿患次餮笕怂^麵包問睿R蝻埵巢唤o,
生活難以維持,環境逼不得已,殺人放火,無所不為矣。故欲社會安定,須先解決
民生問睿嗣褚率池S足,盜匪浮即無由起。由此觀之,盜匪浮不但情有可原
,抑須力志葷J且运帋煱l願,若諸眾生聞其名者,先令飲食飽滿,解除苦惱,
安住有漏善道;進以無漏法味,使之成賢成拢酥练鸸喙湃怂^『富而後教
』之意也。得世間飲食,唯身體快樂;得出世法味,則精神興奮,力圖上達,雖稍
铮室嗖辉鞓I,此皆由法味之功。若唯飲食,則飲食窮時,必復造業受苦,故須由
無上法味,方獲畢竟安樂。先哲所謂『衣食足而知禮義,偅A實而識廉恥』;此亦
言先使衣食豐足,方能安心修德,再進而以佛法法味為食,禪悅為食,皆得畢竟安
樂而建立之。畢竟安樂者,即發大心,修大行,不退轉於大般涅槃者也。
此中以禪悅法喜之味為食者。前引佛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食:一
、段食,段為形段,欲界眾生所有物伲嬍常杂锌臻g的或時間的形段,如色、香
、味、樱仁菫槎问场6⒂|食,眼樱|聲,鼻樱悖嘤|味,身樱毣
意法處;由六根發六識樱鶋m者,皆為樱场H⒁馑际常匆砸庾R希望之思為食
,如人懷希望心,雖經千挫百折而希望心不死,亦得延其生命。四、識食,識食與
前食不同,前屬意識及其意根,為第六識與第七識;今此識食,為有情生命所依之
本體,屬於阿賴耶識。蓋此識受諸識熏習成為種子,由種子復起現行,由此識食資
持業果生命不絕,是故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不但三界眾生依食而住,即出世菩薩亦
依禪悅法喜為食,輾轉增勝,而長養其法身慧命也。至諸佛位,轉識成智,圓滿法
身慧命,故不依食而住。佛法無邊,隨拈食之一法,義深無量。
藥師法會願云:『第十一遵行世尊本願,政重民生,普濟民食,使一切人民飲
食供給無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樂不遭苦難;世尊第十一本願,如
實成就』。
己十二 得妙衣服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
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
,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此願願諸有情,得種種上妙衣服,及一切寶莊嚴具,而以衣服為主,故標得妙
衣服。願諸有情得衣服者,衣服有二種作用:一、可遮避寒、暑、蚊、虻等侵襲,
為衛身之工具;二、衣以罩身,覆蔽醜陋,為嚴飾之具。若約廣義言之,則一切房
舍器皿舟車等,凡是使身住行娛樂之具,皆攝屬之。今貧無衣服者,非特無妙麗莊
飾之衣服,即遮身衛體之衣服亦不能給,故為蚊虻、寒熱晝夜逼惱。但由佛之願力
加被,聞佛名號,專念受持,則不唯得衛身衣服,亦得一切美麗莊嚴衣服。又遂其
願之所欲,獲得一切莊麗寶物。所謂『富潤屋,德潤身』,故一切房舍器具,皆成
寶莊嚴具。華鬘,即結花成串懸挂者。塗香,即香水等。鼓樂,即音樂。眾伎,蓋
既得上妙衣服,須有嚴身眾具,力配嚴飾;又因房舍等莊嚴故,而作種種倡伎歌舞
,娛樂人生,隨意所欲,撸ф易栽凇H缡恰⒁浪帋熤娏Γ贡娚靡率池S富,受
用莊嚴,則現實人生之社會,即可以優美化,藝術化;較之枺街鹆c西方之極
樂,不遠矣。
上來自第七願至十二願,皆緣苦集二諦境而發,使眾生斷惑離苦者。故今日吾
人若個人,若學校,若宗教,若政治,若欲改造社會而安定社會者,皆可做藥師願
行實邸病9蚀魇系劝l起在寶華山,修建藥師法會,亦由觀察今日中國情狀及世界
之趨勢,欲改造轉變其命撸ㄒ浪帋熤椒ǎ钋袑嶋H,故發願遵行。由上觀之
,吾人能依藥師發願,或求個人幸福,或求社會幸福,立出標準方法為人生觀。依
之實行,自力加行,不賴他人,則得二種利益:一則自增福德;一則改善或創造新
的中國或世界。如是、方稱真實聞名受持,不辜負藥師佛矣。
藥師法會願云:『第十二遵世尊本願,衣住行等一切施為,決依總理遺教,盡
力推行,生產分配,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無有不足,節之以禮,和之以樂
,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十二本願,如實成就』。
戊三 結成妙願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
妙上願』。
此為結成上來十二妙願。妙願者,顯此十二大願極微妙殊勝故。如來、應、正
等覺、為十號中三號。
丁二 果德
己一 說略指廣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
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此為別陳行果中第二明果德,果德即由本地因行所修成之佛果功德。於中分三
;今初說略指廣,明此文相雖略,詳言之,則甚深無量。
復次、承上起下之詞。此為釋迦佛總告曼殊,彼藥師如來因中所發誓願,不思
議力。無量無盡;其佛果所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
等威德,及其琉璃國土莊嚴,亦皆無量無盡;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劫
者,梵音劫波,此譯時分,即時間,或時代。但唯言時分,或時間,時代、則儱侗
不能指出久暫幾何,故劫有二義:一、通義、即如言時分、時間等,自一剎那、一
忽、一秒,乃至萬年儯渍啄辏詾闀r分時間或時代之通稱;是則一劫之言指一剎
那耶?抑萬年萬萬年耶?殊不易別,故有第二別義。別義者,即經中所說小劫、中
劫、大劫。若唯用一劫字,即指大劫而言;若作小劫、中劫時,即以小字中字標明
故。大劫解釋,經論不一,大抵謂世界經一度成住壞空為一大劫。但此世界,非僅
吾人所居地球,一地球一日月輪等組成一小世界,乃由千小世界組成一小千世界,
千小千世界組成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組成一大千世界。此千兆地球千兆日月輪
所組成之大千世界,與天文學家所謂之星雲系,星海系相等。此大千界最初空洞,
漸次而成,漸次而住,漸次而壞;如一小孩,未生尚無此人為空,生後漸長至十八
歲或二十歲為成,自二十至四五十之壯年為住,自是以後,漸趨衰老而至滅壞,復
歸於空。故其成非一朝而成,壞亦非一夕而壞也。經論中通說:由二十小劫,成一中
劫;由四中劫成一大劫。一小劫假設以世界人類之歲月為標準而言,則如一個八萬
四千歲之人,經百年減一歲,乃至減至十歲,為一減;復由十歲倍增廿歲,廿歲倍
增四十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如是輾轉一增一減為一小劫,此其時間
已超吾人思量之境,則出二十小劫積成之中劫,八十小劫積成之大劫,其時間之渺
遠為何如矣!今言藥師之功德,若一劫,若一劫餘,皆說不盡,則其功德之無窮無
盡可知矣。
復次、大劫由空而成,其先成者,為大梵天,由大梵天而成梵輔天,梵眾天,
而欲界諸天、而人間、而三惡趣;其壞時則先壞三途,次壞人間,次壞欲界諸天,
次壞梵眾,梵輔,最後壞大梵天;故成時則由上而下,壞時則由下而上也。而大梵
居成之初,壞之後,故其壽命最長六十小劫。因此、大梵嘗以世界之父主自居。但
此不過一小世界主耳,非小千中千大千世界主也。然大梵既居為父為主之地位,能
生萬物,主宰萬物,有此思想,有此理論,故在其下之眾,亦奉之以為父為主,作
為依歸。但自佛教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