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思所及者四,即共相等。言思所不及者一,即是自相。法法實體,絕言絕思,亡知
亡照,豈有一相?豈有非一相?一非一俱不可得,故法法皆不二。能了達此,則一法
能攝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攝,是為入不二法門。所謂一切法皆不二也,無一法非不
二也,即此言思亦不二也。
況夫菩薩修行,其原始要終,皆為眾生;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
竟。故一悟我空之理,親證真如不思議根本無分別智,所謂菩提心為因。不離真如不
思議如理智,即發不思議後得如量智,悟諸法空之事。是以不著真如之空理,起即空
而有之妙行,鑑機照物,度脫眾生,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想,所謂大悲為根本。以大悲
故,和光同塵,起妙方便,曲權善巧,誘開凡愚,宏法度生;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不捨眾生。經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又云:『菩薩取於淨國,皆為
饒益眾生故』。無不由同體大悲中流出,起方便妙用,所謂方便為究竟也。木村泰賢
曰:『佛家言有,經過空之極點成有,非同凡外之執幻有為實有,未經過空之極點者
可比』。此與良足信之。菩薩所行大悲妙方便,從如理智發出如量智,任呱锨笙禄
,不落思議。物我同根,自他一體,咸是大總相空空中幻現有有。建水月道場,作空
華佛事,無有相,無無相,無分別,無無分別,乃至十法界拢病⑷緶Q、因果、分別
戲論、諸相差殊,皆性空海中幻現泡沫耳。能如是實證體會者,方可於『逆流驚湍上
立足,石火電光裡安身,十方諸佛把臂同行,歷代諸祖共鼻出氣』矣!(象賢記)
(見海刊五卷八期)
(附注)原睿郝犔摲◣熢诠庑⑺轮v維摩詰經雜錄九則;末二則編入雜藏酬對編
,今改睿
維摩經意大綱
──十五年九月在星洲講──
一 維摩詰之故事
甲 維摩詰釋名
乙 維摩詰之歷史
丙 本經所演維摩詰之事實
二 示病及佛法與病之關係
甲 老病死三事之區別
乙 病之廣義及一切行為皆是治病
丙 一切佛法皆為治眾生病之藥
三 天女散花之故事
甲 天女散花之來歷
乙 散花時惹起與舍利弗之辯論
丙 天女與舍利弗互變之趣事
四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之唯心義
甲 淨眾生心為因國土淨為果
乙 三界唯心說
丙 本經證明之事實
丁 種種旁證之事實
五 三界唯心與萬法唯識義
六 不可思議解脫與實際創造淨土
(海刊七卷第十期錄星洲新國民日報)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
──十九年十一月在成都佛學社講──
解睿
一 解經睿
二 解品睿
三 解譯睿
釋經
甲一 承前啟後分
甲二 正說行願分
乙一 長行
丙一 正說大願
丁一 標名列數
丁二 牒名別釋
戊一 總牒
戊二 別釋
己一 禮敬諸佛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禮境
辛二 能禮因
辛三 能禮相
庚三 無盡
辛一 四喻無盡
辛二 三業無間
己二 稱讚如來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所讚境
辛二 能讚相
庚三 無盡
己三 廣修供養
庚一 牒名
庚二 釋相
辛一 出所供境
辛二 出能供因
辛三 出能供相
庚三 無盡
己四 懺除業障
己五 隨喜功德
己六 請轉法輪
己七 請佛住世
己八 常隨佛學
己九 恆順眾生
己十 普皆回向
丁三 結願令知
丙二 顯經功德
丁一 校量聞功德
丁二 顯餘眾行德
戊一 別明眾行
戊二 廣顯眾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舉一行
庚二 彰五果
己二 別明淨土
庚一 顯法功能
庚二 別明勝果
庚三 究竟成咈
丙三 結勸受持
乙二 偈頌
丙一 標舉
丙二 正說
丁一 正頌大願
戊一 別頌十門
己一 禮敬
己二 稱讚
己三 供養
己四 懺悔
己五 隨喜
己六 請轉法輪
己七 請佛住世
己八 後三願
庚一 合頌三門
辛一 總表迴向
辛二 別頌三門
壬一 常隨佛學
壬二 恆順眾生
壬三 普皆迴向
癸一 別發十願
子一 護法願
子二 二利願
子三 成熟有情願
子四 不離同伴願
子五 供養願
子六 利益願
子七 轉法輪願
子八 淨土願
子九 承事請佛願
子十 速成正覺願
癸二 總結十願
子一 總結前十
子二 結歸二拢
丑一 結歸普賢
丑二 雙結文殊普賢
庚二 頌生淨土
戊二 總結無盡
丁二 讚經勝德
戊一 校量聞經德
戊二 顯餘眾行德
丁三 結勸受持
丁四 總結迴向
丙三 結讚
甲三 總結流通分
顯要旨
一 諸法實相不可說而說緣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說而說因分之所顯
三 佛果因華互成妙嚴之佛華嚴義
四 依願教修願因而剋願果
解睿
古來講經者,多在睿跋忍岢鼋浿幸x而廣談,若天台之五重玄義,賢首之十
門懸談等。因當時聽者精熟佛典,故可如此。今則多有初聽佛經者,若先事玄談,
則必致茫然莫解!故先解睿浚吾屛牧x,然後乃開顯其要旨。
一 解經睿
甲、大方廣 此三字、有從一字一字先下定義者,有援引體、相、用等三法以
配釋之者。此種解釋,有不切梵文原意及望文生義之弊。按方廣為十二分教中之方
廣分,瑜伽師地論說:『餘十一分通大小乘,方廣專屬大乘』。故經睿綇V之名者
,即為表示是大乘經。與大乘妙法蓮華經等睿蟪苏邿o異。故方廣為大乘之代名
詞,亦大乘經之通稱也。且方廣亦譯作方等,如無上等正覺,亦譯作無上遍正覺,
故大乘經亦通稱方等經典也。大乘之境行果:以大乘經教所詮理為境,菩薩之行為
行,以佛果德為果。作長期之修養,集廣大之資糧,究竟涅槃,圓滿菩提,量極廣
博,故名方廣。方者量也,方為量之表現,量為方之自性。如二十四不相應行之『
方』與『時』。即為方量、時量。方量分長短、寬狹、高下為六方。故談空間者,
雖至極微亦有六方分。如時間,亦可加入為第四度所量之久暫。故若以方為空間之
代名,則時間亦不出方之範圍。故方廣總指空量,俱極廣博也。而此經於方廣之上
更加一大字曰『大方廣』者:以方廣示能詮所詮,其量宏廣;亦猶是後得如量智上
所緣之相對廣,而非根本如理智上所緣之絕對大。如能二智同時一念而現,則其所
緣乃亦大亦方廣,曰大方廣。此為八地以上之菩薩及佛所證得之心境。而七地以下
之菩薩,前一剎那中根本智現前,而後得智則不現前;後一剎那中後得智現行,而
根本智又不現前;根本智緣理,後得智緣事,所緣教法唯是後得智境,故名方廣而
不名大。然八地菩薩,雖已能二智同現,事理雙證,猶是在妙觀察智上能如此耳。
須待佛果方能鏡智圓明,法界清淨,於念念中證一切法,若性若相無不周遍,曰正
遍知,以盡法相之量而名方廣;復以同時即為法性之體,而名大方廣也。蓋此經以
菩薩極地之普賢行海,顯毗盧如來之圓滿果海;正詮圓因所顯圓果上之大方廣法,
故睿蠓綇V之名也。
乙、佛華嚴 然大方廣一睿q可通於餘部,例大方廣圓覺經等。佛華嚴,方
是此經之專名。嚴即莊嚴,通於能所。佛是佛果,華是因華。古謂以菩薩之因華,
嚴如來之佛果,華為能嚴,佛為所嚴,理亦未盡。華應統指五趣異生、三乘拢姟
諸地菩薩心境華報業報而言,不但指菩薩之因行。而且因華為佛果之莊嚴,佛果亦
為因華之莊嚴;佛華互為能嚴所嚴,如千光之映射,交遍相徹,離障無礙,曰佛華
嚴。佛出於世,國土山河,人天鬼畜,林樹花果,繁熾昌盛;而同時佛亦以器世間
主一切有情之所圍繞,成覺場之嚴飾。猶日光明,森羅萬象,而顯現宇宙之莊嚴。
但日光輝映而無萬象,亦不足以彰日之妙,則非互相顯現以為莊嚴不可。是以經中
世主妙嚴品等,是明以器世間、有情世間之華而為佛果之莊嚴也。由佛之示現,成
正覺而轉法輪,有十方菩薩集會說法,乃至一切有情聞法獲種菩提善因,乃至得果
;則是以佛之果海功德,為因華之莊嚴也。然五趣之業報、三乘之修證、及十方菩
薩之福慧,以如是等一切因華皆匯為普賢之行海;以普賢三昧,顯離言絕思之毗盧
遮那佛圓滿果海。亦以毗盧遮那威神之力,彰始從外凡終至等覺一切有情行位之普
賢境界。如曼荼羅,佛與菩薩及天人等互相彰顯以成莊嚴。
丙、經 梵語修多羅,亦云素怛溃嗽破踅洝:卸x:一、契理,謂佛所
說,皆契真理,不同凡外倒說矯論;是以可導聞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機,以大
悲心隨順有情方便而說,恰合機宜,應病與藥,皆令得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