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4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弱、邪热盛衰,连日或间日应用。我用聂氏以杨栗山《寒温条辨》之“升降散”(生大黄、僵蚕、蝉衣、姜黄)为主而制订的“表里和解丹”和“葛苦三黄丹”治疗正、副伤寒和流感等温热病,收效较著,疗程多在3~10天之间,剂量小,服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
表里和解丹:适用于正、副伤寒及流感等温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或病起已三五日,尚有表证存在者。可疏表泄热,清肠解毒,表里双解,缩短疗程。服后常一泻而脉静身凉,或显见顿挫,续服2~4次可痤。除正气亏虚或脾虚便溏,或发热极轻,恶寒较甚者外,成人、小儿均可服之。药物组成:生大黄135g,炙僵蚕45g,蝉衣、甘草各30g,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g,滑石180g。上药研极细末,以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g,鲜萝卜汁240g,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4~6g,妇女或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0~2。3g,6~8岁者服1。2~1。5g,2~5岁服0。5~0。75g。每日1次,大便未泻者可续服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葛苦三黄丹:湿温等温热病,服上方3日,热势未挫者,可续服本丸,这是通利泄邪与清热解毒、燥湿化浊并用之剂,一般连服5~10日多能奏效。药物组成:飞滑石600g,生大黄90g,蝉衣15g,研为细末;另用苦参150g,葛根、黄芩各90g,天花粉、茵陈、青蒿各60g,黄连、甘草、白蔻仁各30g,蝉衣、姜黄、川郁金、苍术各15g,煎取浓药汤;再以鲜荷叶、鲜藿香各150g,鲜苏叶180g,鲜茅根240g,生萝卜子60g,研磨后用以上药汤绞汁2次,并加鲜萝卜90g,制成药汤汁。将药汤汁拌入上3味药末泛丸,湿重6g(无鲜药时用干药半量,研细,用放凉后的药汤泡透榨汁,榨后须加凉开水再榨一次,以免药汤损失)。每服2粒,每日1次,体弱或儿童酌减,虽有溏泄,尽可服之。服后一般每日微泻1~2次,热势渐减而愈。
3。肺炎
肺炎之运用下法,主要是在辨证论治的方药里加用大黄,古人有“病在脏,治其腑”之说,肠腑疏通,上焦壅遏之邪热、痰浊自有出路。大黄具有清热化湿及泻血分实热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缓下、健脾、利胆,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故以大黄治疗麻疹肺炎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对病毒性肺炎亦有一定的疗效,这充分证明了通利疗法的卓越效能。通过实践,个人也有同样的体会:大黄的清热泻火、解毒抗菌作用,殊为显著,只要用之得当,没有任何副作用。
4。菌痢
痢疾初起,因宿有积滞,里热较甚,前人早有“痢无止法”、“痢疾当头泻”之说,通利疗法对痢疾初起最为适用。个人常用以生、熟大黄为主药的“痢泻散”治疗痢疾及泄泻,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奏效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痢泻散:生、熟大黄(炒)各30g,苍术(米泔水浸)90g,杏仁(去皮尖与油)、羌活(炒)各60g,川乌(去皮,面包煨透)、甘草(炒)45g。上药共研极细末,瓶贮备用。赤白痢疾每服3~4g,赤痢宜用灯心草1尺煎汤调服,白痢宜用生姜3片煎汤调服,赤白兼见者用灯心草、生姜煎汤调服。泄泻每服2g,以米汤调服。儿童剂量减半,4岁以下者用1/4量,幼儿再减,每日2次。本方有泻热通滞、健脾燥湿、温里散寒、止痛安中之功,对菌痢及急、慢性泄泻,均有显效,主要用于实热型泻痢,但虚寒型体质不太虚弱者,亦可应用。惟疫毒痢必须配合清肠解毒之品,或中西医结合始妥,久痢下稀淡血水者忌用。
以上略举四种温热病应用通利疗法的疗效,说明通利疗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当然,通利疗法也不是万能疗法,我们还要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适时恰当地使用。肿瘤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其他 中医常识 
方法一:把中医防病思想用于肿瘤并发症“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是中基防病思想的重要方面。《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用于防止肿瘤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例如白血病患者因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及血小板下降,又应用激素干扰凝血机制,很容易出血,在没出血前投以西药止血药是没道理的,但如给以养血健脾、补肾凉血中药,则对预防出血会有现实意义。
方法二:应用中医四诊发现肿瘤并发症的先兆。现代医学为肿瘤并发症的检查提供了微观的定量依据,但无法囊括诸多的严重并发症,更无法解决并发症的“先兆”。中医学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提示中医四诊可能提供并发症的先驱症状,是对西医诊断学的重要补充。例如曾遇一有胃出血史的胃癌患者,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指标及大便潜血检查均无异常,但逐渐面色红润、发热亢奋、脉弦大,舌红舌尖出现红点,提示有“血热妄行”的先兆,不久患者突然呕血1000ml。
方法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并发症。应用中西两套方法治疗并发症常可提高疗效。例如应用抗生素后仍然高热不退者,应用犀角地黄汤或清开灵可协助降温。用萘普生、消炎痛治疗癌性发热可致大汗淋漓,服用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中药可止汗防虚脱。阿霉素等蒽环类化疗药常引起心前区不适及心电图异常,口服中药生脉饮常可纠正这种现象,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常可在抢救中发挥长处,如在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的抢救中,为了止血而用止血芳酸等止血药,这种药稍有过量便会促进微血栓形成而减少组织灌流。为了溶解血栓有时要用肝素等活血药,这在血小板减少情况下又易致出血,在短期内既要止血又要溶解血栓的情况下,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用药矛盾,这时中药配合常可改观。一是中药止血药如藕节、仙鹤草不增加血黏度,配合肝素溶解血栓可排解出血之忧。二是当归、赤芍等养血药活血而不致引起出血,与西药止血药配合可防止形成微血栓。三是三七、血余炭、蒲黄等中药止血又活血,这种双向作用正好符合治疗DIC既止血又活血的需要,如能配合西药则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中医辨治雷诺氏病 
其他 中医常识 
雷诺氏病又称雷诺氏综合征,是一种原发性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由于受寒冷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雷诺氏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该病多见于女性,动脉痉挛原因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受凉和情绪激动后,手指(足趾)皮肤出现典型的发作性苍白、紫绀、潮红性改变,手指冰冷、麻木;久治不愈后小动脉管腔狭窄,继而闭塞,指(趾)端出现硬皮样改变、溃疡或缺血性坏疽。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祖国医学“四肢逆冷”的证候范围。《诸病源候论著》虚劳四肢逆冷候记载:“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辽阳市太子河医院脉管炎治疗中心姜延仲主任等经多年潜心研究认为,本病是因脾肾阳虚,兼感寒邪,阳气衰微不能温煦四肢而致。他们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60多种中草药,研制出雷诺氏病的系列口服汤剂,审因辨证,分型施治。该病中医辨证可分为2型。
气虚型四肢末端发凉、紫绀、疼痛,全身畏寒无力,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肾不足,寒凝络阻。治宜补益脾肾,温经通络。药用生黄芪、党参、秦艽、桂枝、水蛭、虻虫、威灵仙、炒白芥子、牛膝、细辛、肉桂、甘草、苏木、鹿角胶、白术、菟丝子、女贞子、白芍、元胡、升麻、炮姜等。
血虚型四肢末端发凉、紫绀,指尖变细、僵硬、肿胀甚至溃烂、流水,剧烈疼痛,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血虚受寒,经脉阻滞。治宜养血益气,疏通血脉。药用生黄芪、桃仁、元参、牛膝、甘草、白芷、当归、熟地、白芍、甘草、桂技、细辛、鸡血藤、路路通、乳香、金银花、刘寄奴、防风、皂刺、贝母、花粉等。
由于雷诺氏病常遇寒而发,故临床上,温经散寒为常用之法。对于血虚为主者,可重用活血祛瘀药,以达到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液黏度的目的。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经验探讨 
其他 中医常识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医学难题,其病因病机和症状比较复杂,变化多端,病因难查,治疗难愈的一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攻克这一难题,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精心探索苦心研究,笔者以独特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拟出治乙肝疗效较高的方药《陈氏乙肝灵胶囊》。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体会和症状分析,认为乙型肝炎属于中医的肝郁、胁痛、黄疸、温疫、积聚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脘腹胀满、胁痛、黄疸等症状。病毒性肝炎,病因当以“毒”为本“瘀滞”为基本病机,以传染为途径,其病因病机总的看来为湿热疫毒之邪遏伏脾胃,中焦郁滞,湿郁化火,消耗体内阴液,而导致肝肾阴虚,故病理基础是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邪气壅结,湿热困阻气滞血瘀。
治疗原则以解毒行气化瘀为主,结合病情演变进行辨证施治,并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抗肝脏纤维化,促进肝细胞修复,其治疗方法以养肝、柔肝、舒肝,理气化瘀扶正,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自拟经验方《陈氏乙肝灵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能使临床症状和化验阳性反应,逐渐消失,达到康复的目的。是中医治本根治乙肝病毒的良药,给人类带来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肝的生理功能
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于时令象征春,阳气发动而阴应之,随生风气;春所生,在五行为木,木之味酸,人秉之而生肝脏。肝主升发,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正常时象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体阴而用阳,“体”一般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理情况,从阴阳观点来分析偏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肝为刚脏,肝喜条达舒畅即恶抑郁,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激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肝气不足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需胆的配合才能体现。唐容川说:肝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肝为藏血之脏,又主风木,胆寄相火,与肝相连,是知肝胆二经有血及火明矣,血由心火变化而生,火从天阳丽木则明。人之精,精神气血得以和平而恚怒不生者,乃因肝木不郁,胆火不亢而然也,所以调血必先调气,熄火而尤在和血,血得和气得流畅。血得邪气则烁灼凝结。所以血脉流通不滞,潜伏不动者,全赖肝胆气血和平。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