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斋按】本章以全身检查的方法,来观察疾病;然尚有“察耳鼻”一法,亦属重 
要,兹从戈存橘伤寒补天石录入。戈氏说∶“伤寒耳聋,属少阳,宜和解。久病耳聋、 
属气虚,元气恢复,耳自聪也。伤寒耳聋为常例,但舌卷、唇青、囊缩、耳聋者,为难 
治。耳黑枯燥为肾败,盖肾开窍于耳也。少阳之脉络耳中,凡耳聋、耳痛、耳肿、皆属 
少阳风热。如病患鼻色青者,主腹中痛;若冷者死。微黑者,有水气。黄者小便难。白 
者属气虚。赤者属肺热。鲜明者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者,属阳毒。 
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鼻塞浊涕属风热。鼻流清涕属肺寒。鼻孔癖涩属肺热。其中,“黄者 
小便难”“白者属气虚”“鼻燥如烟煤者为阳毒”这几句,对病理机转说得不够明白, 
特作如下解释∶根据文献记载“鼻燥色黄为积热溺涩”,是小便难由于积热所致;“鼻 
色白主吐泻伤脾”,是虚由吐泻所致;“鼻如烟筒主热伤肺脏及惊中危症”,则知所谓 
“阳毒”者,就是热伤肺脏。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一节·观两目法
属性: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系则上入于脑。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 
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凡开目欲见人 
者阳症。闭目不欲见人者阴症。目瞑者鼻将衄。目暗者肾将枯。目白发赤者血热。目白 
发黄者湿热。目眵多结者肝火上盛。目睛不和者热蒸脑系。目光炯炯者燥病。燥甚则目 
无泪而干涩。目多昏蒙者湿病。湿甚则目珠黄而 烂。眼胞肿如卧蚕者水气。眼胞上下 
黑色者痰气。怒目而视者肝气盛。横目斜视者肝风动。阳气脱者目不明。阴气脱者目多 
瞀。目清能识人者轻。睛昏不识人者重。阳明实症可治。少阴虚症难治。目不了了。尚 
为可治之候。两目直视。则为不治之疾。热结胃腑。虽日中亦谵语神昏。目中妄有所见 
。热入血室。惟至夜则低声自语。目中如见鬼状。瞳神散大者元神虚散。瞳神缩小者脑 
系枯结。目现赤缕。面红娇艳者。阴虚火旺。目睛不轮。舌强不语者。元神将脱。凡目 
有眵有泪。精采内含者。为有神气。凡病多吉。无眵无泪。白珠色蓝。乌珠色滞。精采 
内夺。及浮光外露者。皆为无神气。凡病多凶。凡目睛正圆及目斜视上视。目瞪目陷。皆 
为神气已去。病必不治。惟目睛微定。临时即转动者痰。即目直视斜视上视。移时即如 
常者。亦多因痰闭使然。又不可竟作不治论。 
【廉勘】肝脉交颠入脑。由脑系而通于目。故肝开窍于目。目则受灵机于脑。脑为 
元神之府。故《内经》曰。头倾视深。精神将夺。俞氏以观目为诊法之首要。洵得诊断 
学的主脑。盖因神以心为宅。以囟为门。而其所出入之窍。得以外见者惟目。以心脉上 
连目系。而目系上通于脑。故瞳神散大者。心神虚散。目不了了者。脑被火燥。目眶陷 
下者。脑气虚脱。目瞪直视者。脑髓无气。又兼舌强不语者。脑与心神气俱脱。故昏厥 
如尸。王清臣《医林改错》曰。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足以发明目 
睛定轮。昏厥不语之精义。宋《和剂局 
方》。定出至宝、紫雪两方。一以犀、玳、麝香为君。一以犀、羚、麝香为君。诚得治 
脑之要诀。以犀、羚、玳瑁。虽皆为异类通灵之品。而实有清脑退炎之功。麝香尤足 
兴奋神经。而为壮脑提神之要药。彼诋中医无治脑之法者。真可谓门外汉矣。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二节·看口齿法
属性:凡口与鼻气粗。疾出疾入者。为外感邪气有余。口与鼻气微。徐出徐入者。为内伤 
正气不足。此辨内外虚实之大法也。若口臭口燥者胃热。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热。口淡 
乏味者。胃伤津液。口腻无味者。胃有湿滞。口干不喜饮者。脾湿内留。口咸吐白沫者 
。肾水上泛。口甜者脾瘅。口苦者胆热。口辛者肺热入胃。口酸者肝热犯胃。口干舌燥 
者心热。口燥咽痛者肾热。口燥切牙者风痉。口噤难言者风痰。口角流稀涎者脾冷。 
口中吐粘涎者脾热。口吐紫血者胃络受伤。口唾淡血者脾不摄血。口张大开者脾绝。口 
出鸦声者肺绝。环口黧黑者死。口燥齿枯者死。口如鱼嘴尖起者死。口中气出不返者死 
。凡唇焦赤者脾热。唇燥烈者亦脾热。唇焦而红者吉。唇焦而黑者凶。唇干而焦者。脾 
受燥热。唇淡而黄者。脾积湿热。唇淡白者血虚。又主吐涎失血。唇红紫者血瘀。又主 
虫啮积痛。唇红而吐血者胃热。唇白而吐涎者胃虚。唇红如朱者。血热而心火旺极。唇 
白如雪者。血脱而脾阳将绝。唇紫声哑者虫积。唇茧舌裂者毒积。上唇有疮。虫食其 
脏者为狐。下疮有疮。虫食其肛者为蜮。唇燥舌干者。心脾热极。唇肿齿焦者。脾肾热 
极。唇蹇而缩。不能盖齿者脾绝。唇卷而反。兼连舌短者亦脾绝。唇口颤摇不止者死。 
唇吻反青气冷者死。凡病齿燥无津者胃热。齿焦而枯者液涸。切牙 齿者。风动而口筋 
牵引。但咬不 者。热甚而牙关紧急。前板齿燥。 
脉虚者中暑。下截齿燥。脉芤者便血。上齿龈燥者胃络热极。多吐血。下齿龈燥者肠络热 
极。多便红。经行多而齿忽啮人者。冲任涸竭。病必危。虚损久而齿忽啮人者。心肾气 
绝。病不治。 
【兼勘】叶香岩先生曰。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凡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垢 
由肾热蒸胃浊所结。其色如糕者。则枯败而津气俱亡。胃肾两竭为无治。齿焦肾水枯 
无垢则胃液竭。多死。有垢则火虽盛而液尚未竭。当微下之。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 
。宜辛凉泄胃。齿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宜甘咸救肾。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 
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症多险。宜救肾。热邪耗 
胃津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齿缝流血而痛者。胃火冲激也。宜清 
胃。不痛而出于牙根者。肾火上炎也。宜滋肾。此皆叶先生经验之心得。足补俞氏之未 
备。 
【荣斋按】本节首段观察吸呼的方法,不完全。尚有最精要、最切合实用的,如∶ 
气短、气喘、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等六种,均应当深刻了解。而“气粗”“气 
微”两种,本节也说得欠详细,兹一并补充之∶ 
(一)气粗──呼吸有力而不和平,每于阳明热甚时见之,病标在肺,病本在胃; 
胃中积热,气不清降,肺被迫而气粗,阳明实症也。(二)气微──呼吸低微,主诸虚 
不足,然正气固衰,邪气亦衰了;这常见于热病已愈,正气未复的时候。若在杂病,以 
失血症为最显,在伤寒,以两候后为多见。(三)气短──呼吸比平常人短些,也是虚 
症。它与气微的差别∶气微的呼吸是静的、是无声的,气短是躁而带粗的;气微是气不 
足以息、言不足以听、状态则自然,气短则气若有所窒,语言像不能接续,状态很勉强 
。气微者,多属外感病末传,气短者,多属内伤病初起。所以气微为病退之时,气短为 
病进之候。(四)气喘──为气急之总名,其原因是体温高涨,其关键在乎胃和肺; 
但也有阴不足者;务须注意其兼症。(五)鼻扇──此症是鼻孔弛张不已,可以 
一望而知;凡气急非必危症,若兼鼻扇,则多数有危险,大多属于肺脏窒息。(六)肩 
息──气管窒塞,体力微弱,吸气时非出全力不可,因而牵动其肩;是谓肩息。病灶在 
肺,病源在肾,所谓肾不纳气也,哮喘病剧烈时,往往见之。(七)息高──呼吸及胸 
而止,其肺部之起落,仅在胸膈以上。伤寒下后,见之者死,杂病久病衰弱甚者,不在 
危殆之例。(八)气息岔涌──此是一种特别急性肺病,其喘息大起大落,胸博腹部皆 
膨胀,如抽气的风箱,而鼻孔若感异常狭窄;小儿患此者极危。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三节·看舌苔法
属性:《内经》云。心在窍为舌。舌者。声音之机也。又云。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 
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由是推之。舌为心肾脾胃之外 
候。心主血。故舌色本红。成无己所谓舌者心之苗。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舌上有膜。 
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之浅深也。脾主湿而胃主燥。肾主 
五液。舌上生苔者。由胃热蒸脾湿所结。故苔白而滑。或灰滑。或黑滑者。皆脾湿上潮也 
。若舌生黄苔。则热已入胃。其则焦黑。或生芒刺。或糙或涩或燥或干。甚或卷短者。 
皆由胃热已极。燥气上灼。肾阴下竭。不能由廉泉玉英输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故舌本 
主心肾所属。舌膜主三焦内膜所统。舌苔主脾胃气蒸。心属上焦。故舌尖主上焦。肾属 
下焦。故舌根主下焦。脾胃属中焦。故舌中主中焦。而各脏腑之表里寒热。气血虚实。 
毕形于舌者。皆由脏腑之经气。由三焦膜络为之传递。以分布于舌本也。故舌上有苔。 
则辨其苔之现色。无苔。则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质。于诊法上为第三要诀。其诊法。已 
详前六经舌苔中。及后列辨舌举要。兹不赘。 
【秀按】元人杜清碧舌镜。尚嫌其简。国初张诞先舌鉴。似嫌其繁。繁简得中。其 
惟俞氏之辨舌乎。 
【廉勘】茂名梁特岩先生曰。舌居肺上。腠理与胃肠相连。腹中邪气。熏蒸酝酿。 
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参之望闻问切。以判表里寒热虚实之真 
假。虽不中不远矣。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舌膜与消化部各器具连。故能显胃肠等消化 
部之病。又与循环器呼吸器有密切之关系。验苔之法。以润燥为两大纲。血热而多。则色 
红。血寒而少。则色淡。(与牙龈唇色、盖皆相同。)若胃有燥粪。胆汁无事。则逆流 
而上。其色即黄。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与心肺肝胃大小肠等相关。故 
苔色为治病一要据。西医柯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脑蕊。能主尝味。亦有苔。 
用以察病。最为有益。合而观之。辨舌为诊断上之最要。中西一致。实有可据。张诞先 
着舌鉴。列图疏方。繁而寡要。惟叶香岩先生温热论。辨舌色独出手眼。洵不传之妙法 
也。故从石芾南重订本。附录其说。以见向往钦佩之忱。 
(一)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燥热伤肺津也。宜轻清泄热。为其上者上之也。如杏 
仁桔梗牛蒡之类。辛润以解搏束。桑叶蒌皮之类。轻清以解燥热。佐山栀皮连翘壳之微 
苦微燥。以燥属金。微苦能胜之也。舌苔白而底绛者。湿遏热伏也。须防其变干。宜辛 
淡轻清。泄湿透热。不使湿邪遏热为要。如三仁汤蔻仁易蔻皮。稍佐芦根之类。以清化 
之。初病舌苔白燥而薄。为胃肾阴亏。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参,麦冬等味以救阴 
。银花知母芦根竹叶等味以透邪。尤须加辛润以透达。若神即昏者。加以开闭。如普济 
丹、宁上丸之类。迟则内闭外脱不治。舌苔白燥而浓者。调胃承气下之。佐以清润养阴 
之品。如鲜生地、元参、梨汁、芦根之类。若舌苔白腻不燥、自觉闷极。属脾湿重。宜 
加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