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

王仲尧

  内容提要:现存文献,对地论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判教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判教是将《涅?》、《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判教则将《华严》置于《涅?》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论师判教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判教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判教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判教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地论 南北道 判教 佛性 成实学
  作者王仲尧,1953年生,哲学博士,杭州商学院教授。

  一、地论师慧光及地论南北道的分歧

  1。《十地经论》、地论师及其代表人物慧光

  地论师指南北朝时(420…589年)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方。《十地经》是讲修行到菩萨境界后,继续修行达到“佛地”的十个阶段,实际上相当于《华严经》中《十地品》。《十地经论》,世亲作,主要内容是对《十地经》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佛性论命题进行发挥。《十地经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译于洛阳,译者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人。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因见解不同发生争执,结果由宣武帝裁定,二人分别率众翻译,“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据说,译毕校勘,发现二译基本一致,于是“通共惊美”(见《十地经论·崔光序》、《续高僧传·菩提流支传》、《续高僧传·慧光传》、《续高僧传·道宠传》等)。
  在北魏皇室支持下,译出《十地经论》,形成了地论学派。北魏、北齐、北周三朝,基本上整个北朝时期,地论学成为北方的官方佛教。这一局面的主要开创者就是慧光。
  慧光幼以聪颖引人注目。其年十三,佛陀异其眼光外射如焰,“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变动物情,时谈逸口”,度而出家。(《续高僧传·本传》)又据说,光年十二,在天门街井栏上反蹋蹀,一连五百,佛陀奇而度之。(《续高僧传·佛陀传》)“反蹋蹀躞”,就是连续向后反跳。他精通地论学,也通四分律,禅宗等。先拜佛陀为师,后转至勒那摩提门下(因佛陀任少林寺主,认为慧光长于义理,“道务非子分也”,使慧光投勒那摩提,往义理方面发展)。
  北魏末年,慧光已经在佛教界和社会上取得极高声望,“在京洛任国僧都”,后至邺城,在北齐“转为国统”,“齐代名贤,重之如圣。”(《续高僧传·慧光传》)他的门下后来也多有重要人物。如弟子法上(495—580年),时人称为“京师极重,道场法上”,北齐帝高洋对他崇敬无以复加,“事之如佛”,“常布发于地,令(法)上践焉。”(《续高僧传·法上传》)。法上弟子净影寺慧远(523—592年)也是一代名僧,北周武帝宇文邕,灭齐之后,召齐地儒释道三教名流集议废佛事,“于时沙门大统法上(即慧远之师,法上是继其师慧光之后任北齐僧统)等五百余人,咸以帝为王力,决谏唯从,佥名默然”,唯慧远独出抗争,虽然不果,但名动一时。慧远于周末隋初又出来活动,其所著《大乘义林章》也很有影响。他还是历史上首次较系统地阐发《大乘起信论》思想的佛教学者。

  2。地论南北道的分歧

  由于对佛性当现问题见解不同等原因,地论学又分为南北二道。南北二道异说,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玄奘在贞观三年(629)上《启谢高昌王表》,总结国内义学情况说,佛籍传华,因为翻译音训等问题,乃“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永徽三年(652),玄奘回忆当初出国原因说:“正教东传,道阻且长;未能委悉,故有专门竞执,多滞二常之宗。党同嫉异,致乖一味之旨。遂令后学相顾,靡识所归。“(以上并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地论北道系统,以道宠为首。道宠俗名张宾,出家前是北方著名大儒,中年出家后,随菩提流支学《十地》,当时朝中名儒魏收、邢子木、杨休之等出仕前,皆曾向他问学。道宠北道系活动高潮在北魏末到北齐为止(《续高僧传·道宠传》)。慧光为首的,是地论南道系统。
  现存文献中,对于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分歧的关键,二道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都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多曾探讨,但是从未说清楚过。本文将从二道判教结构及有关思想出发,作一些论证分析,唯祈有关问题,略得梳理清晰。

  二、地论南北道的判教及其所反映的在佛性论问题上的分歧

  1。地论南北道判教结构

  现从本文主题出发,先制作慧光判教结构图如下:

宗      名
 依  据  经  典
 教   义
 
因缘宗(立性宗)
 《阿毗昙》
 说六因、四缘
 
假名宗(破性宗)
 《成实论》
 说三假
 
诳相宗(不真宗)
 《般若经》,《中》《百》《门》三论
 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常住宗(真宗)
 《涅?经》,《华严经》
 说佛性常住,本有湛然
 

  此即地论师南道判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判教结构,与南北朝时慧观开创的涅?学系统判教,大不相同。'1'不同之处,主要有四:其一,不用“顿”、“渐”二教之说;其二,不用“不定教”之说;其三,从所依据经典(及概括的学说思想)来看,突出《阿毗昙》、《成实论》的地位;其四,《十地》乃《华严经》中一部分,故判《华严经》为最高。'2'这四点,表明其与涅?学系统判教结构有较大不同。

  下面,我们再图列北道地论师几种判教结构,然后展开讨论。

   图2  北道地论师自轨判教结构图:五宗

宗    名
 依  据  经  典
 教       义
 
因缘宗
 《阿毗昙》
 同图1,略。
 
假名宗
 《成实论》
 
诳相宗(不真宗)
 《般若经》、“三论”等
 
常宗(真宗)
 《涅?经》
 
法界宗
 《华严经》
 

  注意北道和南道判教的最大区别,从结构上看,只在于南道判教,是将《涅?》《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而北道判教,则更将《华严》置于《涅?》之上。实际上,二道分歧之微妙处,也正是体现于此;下文专论。

  图3  北道地论师凛师判教结构图:六宗

 

宗    名
 依  据  经  典
 教       义
 
因缘宗
 《阿毗昙》
 同图1,略。
 
假名宗
 《成实论》
 
诳相宗
 《般若经》、“三论”等
 
常  宗
 《涅?经》
 
圆  宗
 《大集经》、《华严经》
 
真实宗
 《华严经》
 


  注:图1—图3主要据智 《法华玄义》卷十上。'3'

  此外,隋三论宗吉藏,也论述过地论师判教,有三宗、四宗说,图示如下:

    图4  地论师判教:三宗

宗名
 依据经典
 教义
 
立相教
 小乘经
 为三乘说有相教
 
舍相教
 《般若》等经
 广明无相
 
真实教
 《华严》等经
 显真实教门
 


    图5  地论师判教:四宗

宗名
 依据经典
 教义
 
因缘宗
 《毗昙》
 同图1,略 
假名宗
 《成实》
 
不真宗
 “三论”
 
真  宗
 《十地论》
 

注:图4、图5, 据吉藏《大乘玄论》卷五。

  可以看出,四宗判教说,与南道慧光判教类同;三宗判教之说,则是一种概括,可能是指北道判教。慧光再传弟子,隋净影慧远也论述过地论师判教,图示如下:

    图6  地论师判教:二乘四宗

二    乘
 宗    名
 依  据  经  典
 教     义
 
小乘
 浅
 立性(因缘)宗
 《阿毗昙》
 诸法有性,而皆从缘生
 
小乘
 深
 破性(假名)宗
 《成实论》
 诸法假无性,而不无假相
 
大乘
 浅
 破相(不真)宗
 (《般若》、“三论”)
 诸法无相,而未显法实
 
大乘
 深
 显实(真)宗
 《胜鬘》、《央掘魔罗》、《涅?》
 真性缘起
 

  注:1图6,据慧远《大乘义章》卷一。
  2“破相宗”一栏,原文未确指所据经典,本文作者据其意补。

  可以看出,这个四宗判教结构,与慧光有所不同,但是属南道系统则无疑。所不同者,主要有二,其一,随着当时佛教发展,对毗昙、成实二学乃属小乘思想,属佛教入门之学的认识,已经较为清楚,所以强调四宗之中,尚可分为二乘,前二宗乃属小乘,后二宗则属大乘。其二,随着涅?学讨论的深入和佛性论思想的成熟,突出了《涅?经》系统佛典的地位,但是却部分抹煞了地论师判教的特征。
  《续高僧传》作者,唐代道宣对南北二道曾总结概括说:
  洛下有南北二道,当现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
  这里四宗五宗,即指判教说。上图所列“六宗”,则可视为“五宗”分支。'4'则四宗五宗,不但是对南北二道不同判教的概括,而且道宣还明确指出,这也就是对南北二道思想分歧的归纳。其分歧的焦点,即在佛性“当有”还是佛性“现有”的问题上。

  2地论南北道在佛性问题上的分歧

  吉藏曾就地论南北二道的分歧问题论曰:
  佛性有二种: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物造,故言本有;行借修成,故言始有。(《大乘玄论》卷三)
  他指出,南北二道“是非诤竞”,原因在于:
  若执本有,则非始有;若执始有,则非本有。各执一文,不得会通经义。(同上)
  佛性“现有”,或称“本有”、“理佛性”,佛性“当有”,或称“始有”、“行佛性”。对佛性问题的这个不同看法,是南北朝涅?学争论的重大问题,各个不同学派,几乎都深刻涉入。本有,即众生本具佛性,终必成佛。竺道生众生有性论,即属本有论。始有,即“可能会有”之义,佛经中常以牝马不索驹价,乳本非酪,麻不是油等比喻,说当始义;就是说,牝马可能怀驹,乳可能出酪,麻可能炼油,但现在尚没有。净影慧远说,始有谓:“直明佛性当有现无。”(《大般涅?经义记》卷十七)当然,按始有(当有)说,就可能得出“一分无性”思想。
  再进一步说,本有说是从“因”的方面说佛性,因此这个佛性主要是指理佛性,换句话说,主要偏重从理性思辩,是从强调主体意识角度,认识佛性问题。始有说是从“果”的方面说佛性,因此这个佛性主要是指行佛性,换句话说,主要偏重从宗教实践,从强调修持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