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调息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属于息中的“不调相”;由于守息即定,属于息中的“调相”。关于四息相的具体情况,前文《达摩面壁禅》篇中已经有所交代。
调息之时,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检验调息的标准为“不涩不滑”。若果息调好了,那就气息微微,众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观坐禅的“初入定时”了。
(五)调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调心入定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又有初入、二住、三出之法。
1.初入
调心“初入”有两个要点:“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这里,又有沉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宽病相的说法。
所谓“沉相”,就是坐禅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纠治沉相的办法为用意念注想鼻端,这样心里就不致昏沉了。
所谓“浮相”,就是坐禅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纠治浮相的办法为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脐中,如此则“制诸乱念,心即定住”。
总而言之,以上沉相、浮相是修习止观初入定时比较易犯的两个毛病。沉相为心里昏沉,所以须用系念鼻端的办法来加以振拔;浮相为思绪飘动,故而要用系缘脐中的办法来使之沉降。
所谓“心急病相”,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话来说,就是:“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纠正的办法,“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所谓“心宽病相”,主要为:“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纠正的办法,“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
2.二住
调心“二住”,就是在身、息、心“三事”过程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用心意来加以调正,从而有利于及时入定。
调身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调息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调心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3.三出
调心“三出”,就是修习止观坐禅入定之后,于结束出定时,先要把入定之心恢复过来,接着开口放气,依次微微松动头颈、肩臂、两足,此后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着张开双眼,待身体渐渐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下地活动。如果一时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头痛心烦、关节不利等不适,不能不注意及之。
修习止观坐禅法,还要具备五种方便法门。五种方便法门如下。
(一)欲
“欲”就是“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等等。
由于“欲”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所以又有“志”、“愿”、“好”、“乐”等名称。
(二)精进
所谓“精进”,意即坚持禁戒,舍弃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修习止观坐禅之法不废。
(三)念
“念”是念想,大要为“念世间为期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为此,《修习止观法要》卷上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
所谓“巧慧”,其意是要用智巧聪慧比较“世间乐”和“禅定智慧乐”两者之间的得失轻重。
佛门认为,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所以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有漏皆苦)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所以是“得”是“重”。
(五)一心分明
佛经有云:“非智不禅,非禅不智。”所以一心分明,就是要“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所以下定决心,一心修行止观坐禅之法,这样心如金刚,就不易被天魔外道沮坏了。
这是修习止观坐禅法十意中修习“止观”的核心所在。佛书有言:“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
(一)修止
作为禅修性功的内容之一,其排除杂念的“修止”功法,基本有系缘守境止、制心止、体真止三种。
1.系缘守境止
初学禅修养性的人,思想往往容易散乱,把握不住,这时就非得把心系在缘(事物)上境上以一制纷不可。正如佛经所说的那样:“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
系缘守境止的方法有好几种,通常所用大致有系心鼻端和系心脐间两种。
对于前者,近人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说:“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开,专心注视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见它从哪里来,出不见它往哪里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来。”
对于后者,《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把系心所在的“脐间”改为“脐下”。蒋维乔居士说:“系心脐下——人们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这个地方,最为稳妥。这时应该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条垂直的线,从鼻孔、喉管笔直通至小腹。久后不但妄心渐停,并且可以帮助调息功夫。”显然,这又是他个人的心得体会了。
2.制心止
关于“制心止”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指出:“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近人蒋维乔居士则说得更为明白清楚,他说:
前面说的系缘止是就心的对象方面入手,今制心止直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就是看清我们心中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断除它的攀缘。这比系缘止为细密,是由粗入细、由浅入深的功夫。
3.体真止
“体”是体会,“真”是真实。《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偈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对此,当代气功学家马济人先生的看法为:“方法是闭目反观自己的身体,而加以细心体会,则妄念止息。体是体会,真是真实。此法在前两法的基础上,只是对偶尔所起的念头用分析的方法,以体会其是否真实,这样知道了念头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虚妄不实的,全部丢开,就可自然止息。”
(二)修观
修习坐禅养性功法,有人心猿意马,有人易于昏沉。对付昏沉的办法,莫如“修观”。修观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对治观、正观等。
1.对治观
所谓“对治”,就是列举相对事物以作观照,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心观对治嗔恚;
界分别观对治著我;
数息观对治多寻思劳,等等。
2.正观
其法观照世间一切诸相(事物),都是由于因缘才生起的,然而因缘无性,“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这就使人明白“实相”无非都是铸成的幻象。一想到这里,能观之心便就自然不起了。正如经偈所说的那样: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对于修习止观坐禅法的好处和乐趣,释论偈有云: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诸恶。
淡泊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世间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衲衣在空闲,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观诸法实相。
种种诸法中,皆以等观人。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以上“止观”禅法,“修止”和“修观”的作用截然不同。《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蒋维乔居士说得更进一步:“学静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乱,把持不住,这叫作散乱。散乱是心向上浮,治散乱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渐渐收束,不知不觉,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这叫作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观。”
修持者通过对“止观”的种种修持,日长时久,身心明净,由量变而渐次入于质变,可获“种种善根开发”的功德。这种“善根发相”,归纳起来,有“外善根发相”和“内善根发相”的不同。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外善根发相”,就是修持“止观”所获得的有关品德修养上的提高,诸如“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宝,及诸所学等善根开发”。由于这些都是“外事”,所以名为“外善根发相”。
(二)内善根发相
“内善根发相”为修持“止观”后所获“诸禅定法门善根开发”,以有别于“外事”的“外善根发相”。“内善根发相”有“明善根发相”、“分别邪正二种禅发相”、“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三种。其“明善根发相”又有五种不同。
1.息道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持“止观”,日久身心调适,妄念不生,自己感到此心渐渐入定,发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其时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连自己的身心相貌也都不见。此后少则一天两天,多则一月两月,可在定中出现身心运动,产生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八触”。当触法时,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是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如若在欲界未到定地中忽然感到呼吸出入长短,遍身毛孔虚疏,即以心眼见体内三十六物,就好比开仓见到麻豆等谷类一样,此时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修持者在欲界未到定地的身心虚寂状态中,可以出现三种“不净观善根发相”。《小止观》卷下说: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定地,于此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发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不净,外身膖胀狼藉,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拄,见是事已,定心安隐,惊悟无常,厌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发相”;或于定心中,见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发相”。
3.慈心善根发相
修持者修到欲界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此时内心悦乐清净,于平时生活中见到人都和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