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药学第7讲温热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附子是另一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良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附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治疗作用大致相同。若细分起来,炮附子(亦称黑附片)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淡附片(亦称白附片)药力较和缓。
另有川乌,与附子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有的不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参看“乌头”项。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枝、白芍、黄芪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一般1。5~9克。
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
一般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脘腹冷痈,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而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3.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季易发等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桂技、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疼痛)。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高良姜
高良姜味辛,性热,有温胃散寒、消食的作用。
对胃脘冷痛、胃寒呕吐,中焦寒性腹痛、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胃寒食滞等,均可应用。治寒性胃痛常配香附、吴萸、砂仁、藿香、神曲等同用。治寒性呕吐常配合半夏、生姜、丁香、茯苓、苏子等同用。治寒性腹痛可配合当归、炒白芍、桂枝、炮姜等同用。治寒性泄泻可配合木香、茯苓、泽泻、肉桂、炒山药、芡实等同用。治胃寒食滞可配合砂仁、焦三仙、炒槟榔、草豆蔻、炒内金等同用。
前人经验方有“良附九”(高良姜、香附,治胃痛)、“高良姜汤”(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生姜。治胃肠绞痛),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
干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脾而温脾寒,常用于治脐腹部的寒病。高良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胃而散胃寒,常用于治脘腹部的寒痛。
生姜辛重于温,长于外达走表,祛外寒、止呕吐。高良姜温重于辛,长于温中走里,散内寒、止疼痛。
高良姜子(又名红豆蔻)有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消食解酒的作用。我曾以红豆蔻配合干姜、甘草、冬花、紫苑、苏子、吴萸、杏仁、茯苓、香附,半夏等用于矽肺病人表现为肺胃俱寒而咳嗽、吐白痰、胃脘痛者,有一定临床效果,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2。5~9克。
因热而致的吐泻、胃痛禁用。

                              胡芦巴
胡芦巴味苦,性大温。有温补肾阳,散寒除湿的作用。最常用于治疝气寒痛。
对因肝肾虚寒冷气而致的疝气疼痛,睾丸坠痛,小腹疝瘕,睾丸肿痛、寒冷等症,可用本品配小茴香、吴茱萸、炒橘核、乌药、川楝子、肉桂、青皮等同用。我曾用上述药物,随证加减,用于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副睾丸炎等睾丸痛坠而非红肿热痛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仅供参考试用。
因受寒凉而引致肠胃痉挛疼痛,也可用本品配高良姜、香附、木香、干姜、吴萸等同用。
小茴香治疝偏于行气散寒,胡芦巴治疝偏于温肾散寒。
用量一般3~9克。
阴虚阳亢者忌用。

                               硫黄
硫黄味酸,性热。有毒。大补肾阳,性虽热但不燥,且能疏利大肠,治老人虚秘(阳虚而大便秘结)。
内服可用于肾阳虚衰而致两足寒冷无力、阳萎、阴冷以及阳气暴绝、命欲垂微者,可配合熟地、山萸、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肉桂、附子、人参等同用。
老人或久虚者下焦阳虚、二便启闭失司,大肠传导无力而致大便秘结不下者,可用硫黄配半复、肉苁蓉、当归、熟地等同用,有助阳通便的作用。前人有半硫丸(半夏、硫黄)专治老人虚秘。我曾用硫黄0。9~1。5克,随汤药送服,一日两次,治疗慢性脊髓炎下肢截瘫大便不能自排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把当时用的汤药方写在下面,谨供同志们参考:熟地30~45克、山萸9克、当归12克、肉苁蓉15~25克、桃仁泥12克、巴戟天12克、淫羊藿12克、肉桂6~9克、半夏9克、生大黄9克(过去用大黄大便也不下)、槟榔9克,水煎服。硫黄1。8~3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可以随证加减。
本品外用可治疥癣湿疮等皮肤病,常作为油膏或外洗剂、搽剂等。    用量一般0。6~2。5克,常作为丸剂服用,或为末随汤药冲服。
本品有毒,用量不可太大,也不可服用太久,要注意不要中毒。

                              肉桂
肉桂味辛、甘,性热。有温补肾阳、温中遂寒、宣导血脉的作用。其性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旧称“命门之火”),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元。
1.温补肾阳:肾阳不足则可发生男子阳萎、精冷,妇女久不生育等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丝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肉苁蓉、巴戟天、山药、茯苓、泽泻等同用。女子常配合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香附、生艾叶、附子、紫石英、吴萸、乌药等同用。肾阳虚也可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发生水肿等,可用本品配合熟地、山药、牛膝、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车前子(济生肾气丸)等同用。参看“附子”“温助肾阳”的内容。
2.温中遂寒:因受寒冷之气而导致的心腹疼痛、腹胀、少腹冷痛、寒疝、痛经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姜、香附、吴萸、小茴香、乌药、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肾阳虚影响到中焦运化失调而产生虚寒性泻泄,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干姜、附子、补骨脂、肉豆蔻、诃子、五味子等同用。我常以本品配附子、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诃子、炒山药、灶心土(煎汤代水,用此汤煎药)等,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慢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表现为虚寒泄泻者,可取得一定效果,供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挥发油,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和胃肠痉挛性疼痛。
3。宣导血脉:血在脉中流行,寒则凝涩,温则流通。如气血虚弱,寒邪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而生阴疽,或手指、足趾发凉疼痛,或指节黑烂,甚则趾(指)节腐烂脱落(脱骨疽,近代称闭塞性脉管炎)。可用肉桂温通血脉,常配熟地、麻黄(同捣)、白芥子、鹿角胶、附片、红花、干姜、细辛、桂枝尖等同用。如气血虚弱的人,痈疽溃烂后久不收口,也可以本品配合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十全大补汤)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枢性和末梢性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
4.引火归元:肾阳虚衰(旧称命门真火不足)而致虚阳上越,出现面赤、虚喘、汗出如油、足膝寒冷、脉虚无根、尺脉微弱等症,此为真寒假热的戴阳证,须速用好肉桂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常配合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同用。如肾火上浮而出现上热(口干、喉痛、牙痛,不红不肿,夜间加重,痛连齿颊)、下寒(腰痛,腿足发凉,便溏,尺脉弱)之证,也可用本品引火归元,常配合元参、川断、牛膝、熟地、知母、细辛、桑寄生等同用(这时肉桂用0。9~2。5克即可)。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阴寒证中几欲散失的阳气(回阳救逆),故前人称它能“救阴中之阳”。肉桂的作用和缓浑厚,能补下焦肾中不足的真火(温补肾阳),更能引火归元,以息无根之火,故前人称它能“救阳中之阳”。救急药中多同附子,补益药中多用肉桂。
干姜温中逐寒,偏入脾经气分,回阳通脉,兼通心阳。肉桂温中逐寒,偏入肾经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肾。
质量好药力足的肉桂称“紫油桂”;刮去外面粗皮及里面薄皮的称“桂心”,性不太燥,适用于助心阳、交心肾;幼桂树皮,称“官桂”,力弱性燥,适用于温中燥湿。一般通称肉桂。
我常以六味地黄汤(熟地60克或生熟地各30克、山药60克、山萸9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6克)中加肉桂(最好是紫油桂)0。9~2克,煎水一至二暖瓶,晾温,代茶饮,用于治糖尿病口渴引饮者,渴则饮此水,症情逐渐减轻,饮水日渐减少,煎药汁也逐渐减少,减至与正常人差不多时,则改为汤药服用,每日一付,常收良效,谨供参考(有时再加五味子6~9克)。
用量一般0。6~4。5克;特殊重症可用9~15克。
阴虚火旺,热痛伤津者忌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石脂同用。

                                 天南星
天南星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为祛风痰。临床应用时根据两种不同炮制品种而治症有所不同,今分述于后:
1.制南星(用生姜制过的):主用于因风痰上扰而致的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歪斜、舌强失语、痰声漉漉以及惊风,癫痫,破伤风等。制南星能燥痰、祛经络中的风痰。常配天麻、白术、半夏、茯苓、菊花、白蒺藜(治眩晕)、桑枝、红花、桃仁、赤芍、炙山甲、地龙、瓜蒌、钩藤、陈皮(治中风)、郁金、全蝎、天竺黄、远志、菖蒲、朱砂、僵蚕(治惊风、癫痫)、白附子、羌活、防风、蜈蚣(治破伤风)等同用。
2.胆南星(用牛胆汁制过的):经过牛胆汁制造,其性变寒凉,既能豁痰又能清热,故适用于痰热引起的癫痫、小儿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