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地质旅行-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泥岩和页岩:均属黏土岩类。泥岩不显层理,呈块状,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胀。页岩有明显的页状层理,已大部失去可塑性。两者的成分比较复杂,多数黏土矿物已转变为水云母,并常有其他物质混入,因此名称也多,如砂质泥岩,铁质泥岩,碳质泥岩,钙质页岩(碳酸钙含量不到25%时称钙质页岩;超过时,则称泥灰岩;含量更高时,就是石灰岩了),铁质页岩,硅质页岩(如二氧化硅的含量达到85%以上时,则可称硅质岩、燧石层之类,往往是海底火山喷发或生物成因的),黑色页岩(往往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分散黄铁矿、菱铁矿,其层理极薄,无化石,形成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深水湖、淡化潟湖、沼泽中),炭质页岩(含有大量炭化了的有机质,但因其灰分含量高于30%,故不宜作燃料,其风化的露头能污手,形成于湖泊… 沼泽中,常为煤系地层的组成部分),油页岩(常呈棕黑色,有油脂光泽,具薄层理,黏结性很强,形成于闭塞海湾和深水湖环境中,含沥青者,则称为沥青质油页岩,经常组成含油或含煤的岩系。油页岩的含油率可达4%~20 %,最高者可达30%,可直接提炼石油)。
  黏土岩类的经济意义很大,野外工作时应予高度重视。以下几种都属于有价值的黏土岩类:高岭石黏土岩,是含A1{2}O{3} 很高的黏土岩,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以矿物命名称为高岭土,俗称观音土、五色土。当你用手抚摸时,有很强的滑腻感。具有耐火性和可塑性,故可作为高级耐火材料,也是制作陶瓷器的重要原料,在造纸业、橡胶业、肥皂、化妆品工业等方面也要用到高岭土。特别在我国,利用含A1{2}O{3}。较高的黏土岩制造陶瓷器皿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江苏宜兴丁蜀镇,素有陶都之称,当地群众早在数百年前就利用那里早石炭世高骊山组的黏土岩作原料,制作出精美的紫砂器皿,名闻遐迩,畅销中外。其他在煤系地层发育的地区,也利用高铝质的黏土岩类(它往往含在煤系中)制作陶瓷器,如唐山、淄博等地也是颇有名气的“瓷都”。
  蒙脱石黏土岩,即富含蒙脱石的黏土岩,呈灰白、浅黄、淡红等色,极柔软,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吸水膨胀性,故大量地用于石油化学工业,其他在油脂、制糖、造酒、造纸、纺织等工业中亦需蒙脱石黏土作净化剂和漂白剂之用。
  凹凸棒石黏土岩,为漂白土中的上品,被广泛用作精炼石油和塑料、树脂等的脱色剂;也用作味精产品的光亮剂及酿酒工业上的澄清剂。由于它的孔隙度大,放出“沸石水”以后能吸收有机分子,故又用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去污和吸附作用,可作净化水域、吸收放射性废物及有害气体之用。在农药、化肥方面用作稠化剂、加厚剂、乳化稳定剂、黏合剂、填料及玻璃珐琅原料等。还因为它在高温、高盐度水中具有高度的蚀变性和热稳定性,故在深海钻井及地热钻井中被选为优质泥浆原料。
  凹凸棒石多产于白垩纪及新生代的湖相、海相地层中,特别是第三纪碱性玄武岩层之间尤为常见,如江苏六合、盱眙一带的凹凸棒石黏土即产于此。
  水云母黏土岩,即一般的黏土,为制作陶器和砖瓦的原料。
  黑色页岩,近年发现其中含有多种矿产,如铜、铀、钼、钒、镍等。
  (6 )石灰岩类:在野外识别不同的石灰岩,主要是根据其结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内碎屑灰岩,如竹叶状灰岩、砾屑灰岩。
  ②生物碎屑灰岩,根据所含化石的特点而进行命名,如以贝壳碎屑为主,则名为介屑灰岩;如以虫迹为主,则命名为虫迹灰岩;以蜒类壳体为主,名为蜒灰岩;以藻类为主者,名为藻灰岩,含大量鹦鹉螺化石,称宝塔灰岩(因鹦鹉螺化石纵切面形似宝塔)等。
  ③鲕状灰岩,形成于温暖浅水、搅动不大强烈但具有强烈蒸发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大陆边缘,稳定的海滩地带最易发育鲕状灰岩。
  ④球粒灰岩,常形成于富含有机质的礁后潟湖环境中。
  ⑤团块灰岩,常见于藻类富集的岩层中。
  有时,为了强调石灰岩类中所含成分的特殊,也可冠以矿物名称:如白云质灰岩、海绿石灰岩、沥青质灰岩(臭灰岩)、泥质灰岩等等。
  有时,为了强调石灰岩的构造特点,也用构造特点冠其名,如我国南方中奥陶统的龟裂纹(或称马蹄花)灰岩。虽然从命名原则讲,此类命名不大正规,但在野外应用,加深人们的印象是颇有意义的。
  (7 )白云岩:其命名与石灰岩相似,主要是根据其结构特点而定名,在野外常用的名称有下列几种:①泥晶白云岩:由小于0。005 毫米的泥晶白云石组成,结构均匀,具显微层理,生物残体很少,有时可见介形类化石,多为原生白云岩。
  ②微… 细晶白云岩:晶体大小不一,晶形颇佳,外貌颇似砂糖,野外可用砂糖状白云岩称之,往往由其他类型的白云岩重结晶而成。
  ③藻白云岩:与藻灰岩相似,即由藻类化石组成的白云岩,我国元古代和震旦纪地层中的白云岩大多属于此类,可能是原生白云岩类型。
  ④生物白云岩及生物碎屑白云岩:可见其中的化石残体,多由生物碎屑灰岩经白云岩化交代作用而成。
  ⑤内碎屑白云岩:根据其中的碎属大小又可分为砾屑、砂屑、粉屑白云岩。它们常以夹层的形态见于一般白云岩层中。形成于浅海上部或潮间带以上的环境中,其碎屑即由波浪或水流冲击而成。
  ⑥鲕状白云岩:这是一类次生的白云岩,即由鲕粒石灰岩经白云岩化作用而成。
  由于其孔隙度较大,常为石油或地下水的理想储藏层。
  上面提到原生白云岩、次生白云岩,是就白云岩的成因而言。从其形成条件而言,可将白云岩分为三类:原生白云岩:原地沉积的白云岩,是在干燥炎热的气候(28℃~35℃)下蒸发作用而成。盐度高,水浅(0 ~3 米深的潮汐带上),PH值高于8。3 的咸化潟湖或海湾中形成,也可在陆上咸湖中形成,并常伴生有膏盐层。
  成岩白云岩:在碳酸钙沉淀过程中,被白云石交代而成,通常分布不连续,在石灰岩层中呈透镜体状或斑块状,有时也成层状分布,延伸一定距离。
  次生白云岩:或称后生白云岩,分布局限,常见于断裂构造带。
  因此,判别白云岩的成因类型,主要着重于野外的观察研究。
  (8 )盐岩类:纯化学作用的沉积岩,如石膏、石盐、钾盐、芒硝等。形成于气温高、蒸发量大的环境中,而且随着海水(或咸水)蒸发过程中的逐步浓缩,各类盐岩相继沉淀而出现,例如水分蒸发掉40%以上时,开始出现石膏、硬石膏;当蒸发到90%以上时,沉淀岩盐(食盐);蒸发到99%时,钾盐出现。
  所以,凭借盐岩类的存在,可以了解地质时期的某个时候的干旱气候,闭流的内陆盆地、海湾、潟湖等,对恢复古地理环境极为有效。
  四、注意沉积岩区的构造特点
  当我们在沉积岩发育地区作地质旅行时,并把地层的层序关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其名称等大体上搞清楚以后,紧接着就应该研究穿越剖面时所遇到的地质构造的特点了。
  所谓地质构造,实际上就是观察褶皱、节理、断层这三项主要的项目。不言而喻,这些构造现象在层状岩石中是表现得最为清楚的了。
  (1 )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图4。15)。
  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图4。16)。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图4。17)。
  以上所说的褶皱形态,可以说是“小型”的褶皱,即站在褶皱岩层的面前,一眼看去,就清晰能辨。而实际上,还有“大型”的褶皱,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长剖面时才能辨认的,它们大多是“非单个”褶皱,而是由一系列褶皱复合组成。通过剖面示意图最能说明此种类型——基本上有两类。
  一是复背斜和复向斜,也就是在它们的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或者说,大的褶皱轮廓是背斜,但在翼部尚包含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反过来,大的褶皱轮廓是向斜,而在其翼部则尚有次级的背斜和向斜(图4。18)。此类复式的背斜和向斜,常见于“地槽区”,如我国的秦岭、天山、内蒙中部、喜马拉雅山等地均有所见。
  二是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一个平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褶皱,而向斜呈开阔平缓的褶皱,称为隔挡式褶皱,如四川东部的褶皱群。而隔槽式褶皱,则是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开阔背斜褶皱被一系列紧密向斜所隔开(图4。19)。
  在褶皱形态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就是研究形成褶皱的机理,可在地质旅行告一段落以后作详细的解剖——如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压肩作用等,此处不作进一步论述。
  ②怎样研究褶皱?在地质旅行或踏勘剖面时,认识褶皱以后,如何进一步作具体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褶皱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查明褶皱的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探讨褶皱形成的方式和形成的时代,了解褶皱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在这里,需要观察的要点有:查明地层的层序并追索标志层。根据地层内所含的化石特征以及岩石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