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等联系在一起时,为了学生句话,总是苍白得没有一丝血痕。
7、专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圆不溜秋,看来看去找不到缺口,这句名言就是其中一例。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那么就不要让老师把所有问题一个人扛,特别是在中国。中国的师生比例,老师水平,教育程度先天地决定了教育必然有一定的粗放性。美国人精耕细作都免不了校园枪击案,何况我们?我想,这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教不好的学生可能有人能教好,这个人在哪里?
8、老师: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呵呵!过去有谚:〃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今天依然适用。什么时候就不适用了?我踮起脚尖望了许久,还是没有看见。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期
今夜没人来开车
作者:刘墉
在这个长岛火车站的停车场,每天早上总是停满车子,每天晚上又总是空空荡荡。因为许多在纽约曼哈顿上班的人,早晨都从家里先开车到车站,搭火车进城,下班再搭火车回到这个车站,开车回家。
火车的班次多,不堵车,不误点。附近的上班族,几乎已经没有人再自己开车进城了,也由于每天总是同一批人,在同一时间,搭同一班车,彼此虽不一定知道名字,但都有了熟识的感觉,偶尔也说说笑话,聊聊天。但在“9·11”这天,在回长岛的火车上,不再有人说笑。每个人都板着一张脸,熟人见面只是点个头,就又把脸朝向窗外。
车子也比较空了,有些人在世贸中心倒塌之后,吓得提前回了家。有些人被困在城里,无法搭上车。当然,也有些人再也回不了家。
停车场上,车子一辆辆开走了,但是不像往日变得空空荡荡。直到深夜12点,仍有七八辆车停在那儿,没有动。
第二天早晨,有些车子驶来,跳下人,红着眼睛,把原来停在那儿的车开走,正好碰上许多人停下车子,准备去上班。彼此讲几句话,就抱在一起哭了。
这天深夜,场上剩下三辆车子。过两天,只剩下一辆了。这辆车一直停在那儿,一天又一天。
火车上有人开始提到那辆车,有人说好像是一对夫妇的;也有人见证:“听他们两口子说,是在世贸中心上班。”更有人叹息:“他们好像没有孩子,也没有亲人。不然也不会没人来领车子。”
据说单单在这个火车站,就死了八个老乘客,不是会计师、投资分析师,就是电脑工程师。还有三个属于同一家保险公司,在第一栋被撞的一百层楼上班,一下子全死了。
失事已经一个多礼拜了。附近的教堂,每天都有葬礼,花店忙着四处送慰问的鲜花。也有许多花被送到停车场,就放在那辆空车的旁边。
花愈送愈多了,还有些上班族,直接在下班时,把花带到停车场,静静地摆在那车前,再默祷一阵离开。有人在车上贴了追思的文字、哀悼的诗,有人在地上放置了白色的蜡烛。
深夜,从远处望去,只见一片空空荡荡的停车场上,亮着一圈又一圈的烛光。这一天是周末,许多人约好在那车子旁边,做个小小的追思。大家手牵着手,围着车子,一起唱圣歌。
“你们在干嘛?”突然有人快步地跑来问。“嘘———”人们低着头,有人小声说:“追思我们死难的朋友。”“死难?”跑来的两个人叫了起来:“我们没死啊!”
大家一齐转头,嘴巴一起张得大大的,有个女人甚至尖叫起来:“是……是你们……”
“是啊!我们正好家里有急事,赶去加州。出事之后,飞机又停飞,所以直到今天才能回来。我们没死,我们正好躲过一劫。”大家全怔住了,十几秒钟没人说话。“奇迹!”终于有人叫了起来:“这不是奇迹吗?”接着过去,把那对夫妇一起紧紧地抱着。其他人像从梦中惊醒,也都喊着“感谢上帝!”冲过去,与他们紧紧拥抱。那对夫妇突然哭了:“我们才搬来不久,平常在车上很少跟大家说话。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关心我们、爱我们……”
从那天开始,由这一站上车的人,走得更亲近了。大家对那对“曾经失踪的夫妇”尤其关心,都说他们是死而复生的,都不再称他们的名字,而叫他们“奇迹”!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期
历史上那些死于贫病交加的美国总统们
作者:纸刀
大约不会有人想到,天下第一强国、富国的美国,它的总统居然有死于贫病交加的,并且还不止一位。
托马斯·杰弗逊
第一个死于贫困的是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他出身贵族家庭,属于富有阶层。
后于1809年3月4日离任,死于1826年7月4日。巧合的是,他竟然与他的前任、政敌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几乎同时离开人世,虽然后来他们的私人关系已经和好。杰弗逊的墓碑上刻着:“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
亚当斯虽然晚年拮据,但仍有不多的土地等不动产。杰弗逊8年的总统生涯,使他欠下了巨额债务,不得不另举债偿还以离开白宫。离开白宫之后,抵达蒙蒂塞洛。虽然拥有几间小作坊,和一个小农场,但入不敷出,尽管忍痛卖掉一些土地还债,仍然还有几乎5万美元的债务。于是还债就成为困扰这位离任总统的难解之结。他的大女儿与他一起生活,在给父亲的信中,玛霞写道:“我什么都可以忍受,就是不想看到你年纪这么大还要为债务而烦忧”。
1812年,英国人入侵焚烧了国会图书馆。杰弗逊将自己价值5万美元的藏书,以23500美元的低价卖给国会,偿还了将近一半的债务。尽管手头拮据,他却从1816年起,以全部身心投入筹建弗吉尼亚大学的运作之中。在他的积极游说之下,州议会批准每年支付15000美元以资办学。杰弗逊到处募捐用于建校。1825年3月7日,大学开学,尽管只有30名学生。
杰弗逊终于因为贫困兼之过度劳累而病倒,当杰弗逊经济极其困难的消息传开之后,美国各地为之捐款16000美元,但这并不足以偿还他的债务并解决他的医疗费用。6月24日,他写下生平最后一封亲笔信,抱歉地推辞掉华盛顿纪念《独立宣言》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终于满足了活到7月4日的最后愿望,中午12时50分,离开人世,享年73岁。几个小时之后,另一位《独立宣言》起草人、杰弗逊的前任总统亚当斯也撒手人寰。
詹姆斯·门罗
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Monroe),出身小农场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后于1825年3月4日离任。他归宿的橡树庄园,是杰弗逊亲自帮他设计的。与当时其他总统一样,由于总统薪俸根本不足以支付开支,离任时审计发现,他原有的庄园由于卖地还债,已经剩余不多了。于是他致信当时总统麦迪逊,要求美国政府补偿对他的拖欠并请求国会援助,否则他将难以应付退休后的生活。但无结果。
这样他不得不卖掉阿尔比尔和米尔顿附近的土地,仅能偿还部分债务。在有的债权人开始追索的情况下,他企图向杰弗逊请求援助。却不料这才知道杰弗逊比他更贫困,于是门罗联合其他人,联名向弗吉尼亚立法机关要求接济杰弗逊。门罗对于美国政府的补偿要求被一拖再拖,门罗只好作放弃的打算。
1830年9月23日,门罗夫人因中风逝世,给门罗以极大打击。安葬完夫人之后,门罗几乎一文不名,他的所有资产都耗费殆尽。只得搬到二女儿在纽约的家中,依赖女儿生活。当时的总统约·昆·亚当斯任命他的二女婿为纽约邮政局局长,这份薪俸保证了门罗一家的生活。为了挣钱,门罗总统只得写书换取稿费。门罗的贫困状态终于感动了美国国会,他们批准给予门罗在任总统期间的补偿费3万美元,连同他的卖地进账只够还清门罗的旧债,却无法弥补他清贫的生活。1831年,门罗最后的家——橡树庄园被他卖掉了,到此,门罗成为地道的无家可归者。当年7月4日,门罗在女儿家因心力衰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3岁,成为死于国庆日的第三位前总统。
安德鲁·杰克逊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Jackson),自幼父母双亡,以后靠自己拼搏成庄园主。后于1845年3月4日离任。杰克逊总统竞选连任时宣布要全部偿还国债,1835年1月8日,他实现了诺言:美国联邦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偿清国债。但在他因病离任后却无法还清自己的债务。他的主要债务来自1837年经济大恐慌和他的小儿子投资失误,用杰克逊自己的话说,是被别人骗了。1841年他的庄园棉花歉收,七匹良种马也死掉了,经济上陷入困境。许多朋友为杰克逊募捐,打算帮他渡过难关。但被杰克逊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不愿意利用前总统的名声来接受赠款,宁可接受贷款。而且必须以儿子的种植园抵押,还在遗嘱里加上一句:只有还清这笔贷款才可以处置遗产。
他足以影响全国,却无法摆脱债务的烦恼,在他给朋友的信中说道:“贫困正在逼视我们。”由于债务致使他心情沮丧,也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1845年6月8日,经手术救治过的杰克逊在家里离开人世,终年78岁。在他的遗嘱中,他以所有动产、不动产出让偿还欠款连同利息16000美元,留给后人的遗产只有3柄礼仪用剑,要求他的子孙们在必要的时候用剑保卫合众国宪法。
詹姆斯·波尔克
接下去,美国第十一任总统詹姆斯·波尔克(JamesKnoxPolk),出身家境殷实的庄园主。后于1849年3月4日离任。在4年的白宫生涯中,波尔克工作勤勉、卓有成效。布坎南国务卿说:“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勤劳的一个人,仅仅四年的任期就把他变成一个老人了。”的确,离任时53岁的波尔克已经满头白发身体虚弱。
离任的次日就染上慢性腹泻,他的妻子莎拉把田纳西的家收拾得格外温馨,命名为“波尔克宫”。当波尔克大致痊愈之后,立即投入到图书工作中去,未几,繁忙的工作影响了波尔克的健康,离任刚三个月,就撒手人寰。终年53岁。
波尔克夫人莎拉过着清贫孤独的日子。南北战争彻底摧毁了莎拉赖以维生的密西西比庄园,莎拉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得依靠变卖庄园的土地换取一次性的微薄收入。1882年,美国国会批准每年补助5000美元养老金,莎拉的生活才有了保障。1891年莎拉逝世,终年88岁。
米勒德·菲尔莫尔
第十三任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rdFillmore),出身于穷困潦倒的农民家庭,自幼便需参加农业劳动。后于1853年3月4日离任。出身贫困农家的菲尔莫尔于1850年7月10日接替病故的泰勒总统当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