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飞船不仅仅用于对太阳系内的大行星及卫星进行近距离观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过程当中,有5艘飞船对它进行了近距离观测,有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例如,哈雷彗星的核并非人们想象的球状,而是椭球状,气体和尘埃从核的表面几个活动区域喷出。
欧洲空间局的计划中,已经或即将开始对7个短周期彗星进行空间探测。它们是“深空1号”(DS1)计划、“星尘”计划、“等高线”计划、“罗塞塔”计划、“深空4号”(DS4)计划。其中DS1和DS4计划是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合作的。
于1998年10月发射的“深空1号”飞船,将飞越小行星3352号McAuliffe、火星、以及威尔逊-哈林顿彗星。飞船与彗星将于2000年6月相遇。DS1将以约15公里/秒的速度距彗核约500公里处飞过,对彗发、彗核进行观测。它首次采用了离子发动机。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深空1号”探测飞船。
对小行星进行考察的“深空1号”。
飞行中的“深空1号”。
着陆在彗星表面的“深空4”号。
“星尘”号探测器。
进行彗星样本采集的“星尘”号。
“星尘”在1999年2月发射,飞向怀尔德-2彗星,并将首次带回珍贵的彗星样品。
“罗塞塔”将于2003年发射,对Wirtanen彗星及其环境进行长达近两年的仔细研究。9年之后,飞船与彗星相遇,总重20公斤的仪器将降落在彗星表面。这些仪器将采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样品进行研究,并用声波法探测彗星内部结构,研究周围等离子体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等。
“深空4号”飞船将于2003年4月发射,于2005年12月进入环绕Tempel1彗星的轨道,并于2006年4月将着陆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实验。最后,将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质分装在3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密封金属罐内,由着陆器的上半部将样品送回飞船。飞船于2010年5月将样品送回地球。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进行各项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由“联盟”号飞船负责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86年8月,最后一座“礼炮”7号停止载人飞行。1973年5月14日,美国发射了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由“阿波罗”号飞船运送宇航员和物资。1974年天空实验室封闭停用,并于1979年坠毁。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它全长超过13米,重21吨,设计寿命10年,由工作舱、过渡舱、非密封舱三个部分组成,有6个对接口,可与各类飞船、航天飞机对接,并与之组成一个庞大的轨道联合体。自“和平”号上天以来,宇航员们在它上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还创造了太空长时间飞行的新纪录。“和平”号超期服役多年后于2001年3月19日坠入太平洋。1983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它是一座随航天飞机一同飞行的空间站。
前苏联“礼炮”4号空间站。
对接在一起的前苏联“量子”号飞船与联盟号飞船。
美国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飞行中的“和平”号空间站。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和平”号。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建成后的外观。
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照片。
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间站。它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国共同建造运行。空间站从1994年开始分多个步骤建设安装,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后空间站将长110米,宽88米,质量超过400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体。可供6至7名宇航员同时在轨工作。
“哈勃”空间望远镜。
维护中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空间望远镜。
美国的“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
“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
欧洲空间局的“XMM”空间望远镜。
与“和平”号对接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返回地面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等待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升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升空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返回地面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1981年全世界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发射升空。而对于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它的目的是探测宇宙深空,了解宇宙起源和各种天体的性质和演化。HST耗资21亿美元,对天文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学的推动是巨大的。在空间放置望远镜可以摆脱大气的干扰,没有大气消光的问题,同时因为没有大气,设计的望远镜可以达到衍射极限。它的镜面不受重力的影响,不会变形,望远镜有极高的分辨率。它是人类的千里眼,探索宇宙奥秘的利器。此后美国和欧空局又相继发射了“钱德拉”空间X射线望远镜和XMM空间天文台等。
美国的航天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用于在地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输人员物资,并可重复利用的航天器。它也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1964年7月19日,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展望未来,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宇宙飞船将访问月球。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之后,中国将进一步开展月球探测、建设月球基地、探测火星、登陆火星等一系列航天活动。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风云”2号气象卫星。
“长征”3号丙型运载火箭。
垂直组装厂房与神舟1号飞船。
“神舟”1号试验飞船发射升空。
飞行中的“神舟”1号飞船。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天文学分类
更新时间2008…9…2 12:29:46 字数:4632
行星
一:行星运动
1:万有引力定律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3:二体问题
4:多体问题
5:摄动理论
6:洛希极限
7:轨道根数
二:太阳系行星
1:太阳系行星基本概况
2:行星视运动
(1):相对与太阳的行星视运动
(1:地内行星相对与太阳的运动
(2:地外行星相对与太阳的运动
(2)相对与恒星背景的行星视运动
3:九大行星主要数据
(1)水星
(2)金星
(3)地球
(4)火星
(5)木星
(6)土星
(7)天王星
(8)海王星
(9)冥王星
4:地月系
(1)地球和月球
(1基本数据
(2概况
(2)地球生命
(3)地球的形体特征
(4)地月系年龄
(5)形成概况
恒星
一太阳系
1:太阳
(1)基本数据
(2)分层结构
(3)太阳活动
2:尺度概念
3:形成概况
4:卫星
(1)月球
(1基本数据
(2月相
(3月蚀
(4表面特征
(5形成概况
(2)火卫
(1基本数据
(3)木卫
(1基本数据
(4)土卫
(1基本数据
(5)天卫
(1基本数据
(6)海卫
(1基本数据
(7)冥卫
(1基本数据
4:小行星
(1)基本数据
(2)起源
(3)探测和研究意义
(4)险级都灵标准
(5)发现和命名
5:彗星
(1)基本数据
(2)组成
(3)结构
(4)公转轨道
(5)来源
(6)发现和命名
6:流行和陨石
(1)基本数据
(2)流星雨
(3)陨石类型
二恒星
1:数量和名称
(1)数量
(2)命名法
(3)中文星名
(4)外文星名
2:亮度、星等、光度、体积
(1)真实亮度
(2)视亮度
(3)绝对星等
(4)视星等
(5)光度
(6)换算公式
(7)光度测量
(8)体积测定
(1干涉法
(2月掩星法
(3光度法
3:光谱和分光测量
(1)氢原子谱线结构
(2)玻尔原子模型
4:光谱型
5:赫罗图
6:双星
(1)发现
(2)食双星
(3)分光双星
(4密近双星
(5由双星测定恒星质量
7:位置和运动参数
(1)球面位置
(2)星表
(3)距离
(1三角视差法
(2分光视差法
(4)自行
(5)视向速度
(6)空间速度
(7)自转
(8)公转
8:长周期变星
9:脉动变星
(1)脉动机制
(2)损耗机制
(3)热瓦金理论
10:造父变星
(1)周光关系
(2)造父视差法
11:天琴座RR型变星
12:T型星
13:非径向脉动
(1)星震学
14:A型特殊星
15:早型发射星
16:SS433星
17:耀星
18:新星
19:超新星
三星团
1:聚星系统
2:疏散星团
3:球状星团
4:星协
四恒星能源和演化机制
1:能源
(1)质子-质子反应
(2)碳-氮-氧循环
2:主序前
(1)起源
(2)维内定理
(3)星胚
(4)原恒星
(5)演化进程
3:主序
(1)理论模型
(2)简化假设
(3)5个主序星内部应满足的物理方程
(1质量方程
(2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
(3光度方程
(4辐射方程
(5物态方程
4:主序后演化
(1)氮后元素的热核反应
(2)小质量恒星晚期演化
(3)中等质量恒星晚期演化
(4)大质量恒星晚期演化
(5)密近双星演化
5:最后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