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依次给四个孩子一个问题,要他们分别去远方看一棵梨树。
大儿子在冬天前往,二儿子在春天,三儿子在夏天,小儿子则是在秋天前往。
当他们都回家之后,他把他们一起叫到跟前,让他们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情景。
大儿子说,那棵树很丑,枯槁、扭曲。
二儿子说,不是这样子,这棵树被青青的嫩芽所覆盖,充满了希望。
三儿子不同意,他说树上花朵绽放、充满香气,看起来十分美丽,这美景是他从来不曾见到过的。
小儿子不同意他们三人的说法。他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下垂,充满了生气与满足。
这个人就对他四个儿子说:你们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只看到这棵树的一个季节的风景。
他告诉儿子们不可用一个季节的风景来评判一棵树或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实质是怎样的,还有一个人生命的欢愉、喜乐、爱,只有在经历过所有季节之后,才能衡量。
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中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
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
不要因为一个痛苦的季节就对人生下结论,坚守忍耐渡过这段艰难,美好的日子将在不久之后来到。
摘自《读者》2007第11期P49
生命的价值
●陈蓉霞
西班牙曾经受过多次战火的熏陶,或许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洗礼,打造了西班牙人那种豪迈尚武的气概。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战火却是拿破仑的入侵。
当时法军占领了西班牙,却无法征服西班牙,因为西班牙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游击队的身影,令法军防不胜防。这时拿破仑派出了一名强将,雨果将军,这位将军具有丰富的与游击队作战的经验。到西班牙上任的雨果将军还带着家眷,其中就有他那19岁的儿子。
敏感的维克多·雨果在异国他乡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多年之后他写的《九三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发生在共和国士兵与一位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人之间:谁杀死他的?不知道。怎么,你不知道谁杀死了你的丈夫?不知道。是蓝军还是白军?是一颗子弹。这段对话在其他地方也曾读到过。但仅在林达的书中才知道,原来作家雨果是一位入侵西班牙的法国将军的儿子。这一经历对于雨果来说必定刻骨铭心,因为他曾在异国的土地上目睹一场战争,而领头者就是他的父亲。是的,对于战争的双方来说,或许有种族、意识形态等诸多差异,但对于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人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是一颗子弹,一颗能要人命的子弹,要去了丈夫的生命。这就是说,生命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诸多冲突。作为作家的雨果,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但是,西班牙人却没有马上认识到这一点,以至在往后的岁月里,这块古老土地上依然是战火不断。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雨果一样懂得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和谐而完美的世界。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27
人的季节
●'英'济 慈 ○屠 岸 译
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
他喜欢对那初春腻滑的甜蜜自习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
这种梦使他紧紧靠近了天国。
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明净的小湾;
这时候的她把翅膀收拢起来
他十分满足自在;醉眼朦胧
尽让美丽的景象象门前小河般流过;
不去理睬。
他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55
情商与成功
●'英'乔·卡洛 ○文 珊 编译
“瞧,现在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你们中的一些人要被解雇了。好消息是我又升官啦……咦,你们还在想着坏消息是吧?”这是热门电视剧《办公室》中的一个场景,部门经理戴维·布伦特在宣布大裁员的消息。他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同情心的严重缺乏是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的,并且这样的人还有可能处在领导的位置上。不过,如果目前的趋势能够持续下去的话,这样的人可能很快就要站不住脚了。因为很多公司都已经认识到,那些能够充分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感受)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更好相处,其工作表现也会更佳。
情绪智力的推崇者说它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在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它成为美国公司中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它迅速登上了畅销排行榜。戈尔曼把情绪智力(有时也称情商,EQ)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已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
职业心理学家乔·马多克认为情商的兴起标志着文化上的一个转变:“现在的范式已经不再侧重认知智力,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是撒切尔主义向布莱尔主义、黛安娜主义的转变以及戈尔曼的书。”
情商分为5种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自知、移情、自律、自强和社会技巧。
心理学家贝蒂·拉德说:“自知意味着你知道自己当前的感受。大多数人并不做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整天都忙忙碌碌,所以就无暇顾及反省和自知。”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与他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越一致,他的人际关系就越成功。情商的第二组成部分(移情)指的是不仅了解自己的情绪,还能感知周围的人的情绪。拉德说:“移情能培养我们的同情心和无私精神,并能带来合作。”情商的第三部分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它指的是能很好地处理忧郁、暴躁、愤怒等情绪以及不胡乱发作或陷入绝望状态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更好地从人生的挫折和低潮中恢复过来。第四部分是自强。自强的人并不需要经常的刺激来推动,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不满足于现状,不靠冲动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动。最后,社交技巧指的是通过与他人自如地交流来掌握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心理学家罗伯特·桑代克就提出过“社会智力”,而心理学家戴维·韦克斯勒在40年代的时候提到了智力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不过,直到1989年,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迈耶和耶鲁大学的彼得·塞洛维才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词。80年代早期的时候,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到了“多重智力”并指出,人际间智力非常重要,一个高智商的人完全可以与一个低智商但有着高水平人际交往技巧的人很好地合作。
戈尔曼说,行为表现上的不同可以从神经学上来解释。他研究的重点是大脑中的扁桃核,即情绪中枢。纽约大学的神经学教授约瑟夫·勒杜认为,扁桃核是婴儿期获得的情绪经验的储存中心。他认为这些经验会成为情绪生活的无言模板。除了工作表现之外,高情商似乎也与良好的健康状况有关。拉德说,积极的情绪可以有效地增强免疫系统。她举了诺曼·卡曾斯所写的《疾病剖析》一书,他写了自已是怎样用笑声战胜疾病的。
考虑到这些好处,企业界也开始认识到情商的价值了。然而,要雇用到下一代具有高情商的员工并不容易。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现在孩子的情商都有普遍的下降。丹尼尔·戈尔曼将这称为大规模的“情绪不适症”。他说,情绪控制能力差的男孩长大后容易暴力犯罪,而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女孩出现少女怀孕的可能性比较高。尽管如此,戈尔曼等情商的倡导者还是认为有希望。扁桃核要16年才成熟。这就有时间通过教育体系来传授诸多的情商原则。
贝蒂·拉德一直强烈倡导将情商引入学校,并曾经写过培养情绪智力的学校教材。她认为,高情商与良好的情绪健康状况有关。“我们生来就具有情绪感知能力。婴儿出生时就有直觉性——当他们饿的时候就会哭。对某些人来说,他们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比如,有些女性在表达愤怒上存在障碍,其原因是她们觉得这在社会上是无法接受的。”
成年人是否还能重新获得他们天生的情商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倾听、自觉意识和应对策略都是可以训练的,通过练习,成年人最终可以提高整体的情商水平,而且情商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最近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测试了4000人的情商,结果发现,年纪越大的人独立思维的能力越强,更重视他人的感受,更有社会责任感,应付压力和变化的能力也更强。研究表明,50多岁时是情商的最高峰。因此尽管年轻一代有着“情绪不适”,但我们大多数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1期P58
亲恩浩荡
●侯拥华
一名记者要到一个边远地区的一所中学采访。他采访的对象是那所中学的一名普通的教师——身患绝症还依然坚守岗位。
采访是在一个有些灰暗的小办公室里进行的。坐在记者对面的是一位面色清瘦的中年男教师,温和的目光里盛满了紧张,脸上挂着淡淡的勉强的笑。记者的到来显然引起了男教师的不安,但是很快,他又恢复了平静。一脸的镇静,振奋的精神,让记者有些诧异——这位坐在自己面前的男子究竟是不是他要采访的那位身患绝症的老师?
采访开始了,记者首先证实了面前坐着的正是他要采访的人,又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记者问及他不忍离开岗位去治病的原因。听到这个问题后,那位教师显得有些不安,思考了一会,他才开口。他说自己不去治病的原因,一是因为钱的问题,家里太困难了。全家就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资支撑,哪还有什么看病的钱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儿也在这所学校读书,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不想让她现在知道他的病情,怕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他又说,现在全校师生都知道了他的病情,惟独他的女儿不知道——大家都帮助他善意地隐瞒着。听到这里,记者有些激动,他忽然产生了采访男教师的女儿的想法。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内心一直很矛盾。如果不问及她对父亲病情的感受,那期节目将是一期不完整的节目,他自己也觉得会有许多的遗憾,这一直都不是他的做事风格。如果向她问了那个不能问的问题,他将亲手破坏一位伟大父亲的美丽梦想,这样做,他自己会更痛苦。
思考再三,他决定远远地看一看那位令他心生怜爱的女孩儿。站在学校的后操场上,他远远看见了她,一身运动服,齐耳的短发,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