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间题是,我们可以肯定那姑娘与她的孩子都不是随便的人,他们的孩子也都是父母的亲生孩子。那么,这“颠倒黑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亚里士多德没能解决这个间题,但他想到了这类问题:这姑娘的孩子一定有黑人血统,但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不在皮肤、头发、眼睛上显示出来呢?为什么直到第三代才又显示出来呢?
这些问题直到两千多年后才由孟德尔得出答案,这就是所谓的“隐性遗传”。
其实亚里士多德只要再多想一步,就可以得到这个答案了― 那个姑娘的孩子的黑人血统就“隐藏”在自己的体内啊!只105
不过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要到那个姑娘的孙子身上才能表现出来。这就像阔气的爷爷把一个箱子交给儿子,儿子不知什么原因没把它打开,做了一辈子穷光蛋,直到父亲死后,孙子才打开这箱子,发现原来是一箱子金子,于是又一次表现了爷爷的属性:阔气。
亚里士多德辞世两千余载之后,一个叫孟德尔的奥地利人又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并且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不但观察了现象,而且得出了伟大的结论,总结出了遗传的两大规律。可惜的是,直到死,他的伟大成就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他只有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
― 大家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因为历史就是这么古怪与不公!类似的人还有伟大的作家卡夫卡和哲学家弗雷格。上述这些都是亚里士多德生物学的正确之见,现在我们说一下他的错误之见,只略举几例:
他认为生孩子老爸的作用只是给母亲一点性刺激,以加快生孩子的速度而已,不知道精子还是生孩子的必要因素。他从没有进行过尸体解剖,不知道人体是由肌肉和骨头组成的,也不知道有动脉、静脉这种东西。
他对于男女身体构造的差异有一种顽固的信念,认为男人脑袋上的骨缝比女人要多,男人胸腔每侧只有八根肋骨,他甚至坚信女人连牙齿都比男人少。
这种种谬论说起来虽然好玩儿,但还是不多说了吧,免得被人说我们不够宽容,专挑伟人们的刺儿。
我们最后补充一下亚里士多德的一件大功劳。我们前面谈过赫拉克利特,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会知道他的思想?要知道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可是半篇也没留下来。
106
我们之所以能谈他,研究他,从他那火一般热烈的语言里汲取力量,全亏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两个。他们虽然很有点合不来,但有一个共同点,坚信不破不立,所以每次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总爱先把人家的话引述一大通,猛批一大通,尤其是亚里士多德,这个癖好来得更是强烈。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哲学杰作《 论麦里梭、克塞诺芬尼和高尔吉亚》 ,每部分的开头都是“他说”,在漫长的一段引文之后,就开始反驳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便知道麦里梭、克塞诺芬尼和高尔吉亚都说了些什么了;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大功劳。
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学说中,我觉得他的
伦理学是最亲切的,我举双手赞成。
亚里士多德说,伦理学不是一门理论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所以他把他的伦理学规定为所谓“实践哲学”。他的伦理学也可以换个名字来说:“幸福生活指南”。因为它只有一个目的:教我们如何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并为我们求得理想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一整套实践指南、一条金光大道。古希腊的哲人们爱谈善,认为人一生最高的目标就是要追求这个善。但他们的这个善常常是叫人难以去追求的。例如要求爱善的人们像苏格拉底那样成天破衣烂衫、食不果腹,这样的生活有多少人会去追求呢?
亚里士多德也谈善,但他的善就不大一样了。
首先他给善一个最亲切的定义: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最高107
的善。所以咱们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追求善。怎么样?不错吧!我相信您、我、他,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所以我们也就是在追求善了。我们不但是一个幸福的人,而且是一个好人!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我们现在许多人所想的幸福不大一样,但即使如此,我想大家听了后一定会觉得这种幸福也值得迫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他认为穷光蛋是谈不上幸福的,他只会成天愁吃愁穿,为了填饱肚皮而不择手段,哪有时间去追求什么幸福?相反,人有钱了便可无忧无虑、有闲情逸致去追求知识智慧,也就是去追求幸福。
这话不错吧!我自己就有过这种切身经历。我家里很穷,上大学那阵儿每个月的生活费是50 元整,包括买饭菜票、买书、买肥皂、买衣服鞋子等等等等。成夭为吃饱饭而奋斗,幸福,真是没时间想这间题。不,也想过,看着食堂卤菜部里一碟碟的牛肉猪肝,我常想:“要是能弄它一碟吃吃该有多幸福啊!要是能连吃两碟我就真要幸福死了!' '
是不是有了金钱便有了幸福呢?当然不是!亚里士多德只认为没有钱万万不能,并不认为金钱万能。
除了有钱,幸福还得需要什么条件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称得上人,是因为人是“理性动物”。这理性也就是人的思维能力,这才是人高明于其它一切动物的地方,所以人若要追求属于人类独有的幸福,就得关注理性。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它?因为它不但为人所独有,且力量其大208
无比,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祥东西: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善,而善,当然是美德。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说:“嗯,看样子这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就是天天要我去做活雷锋,帮列车服务员同志扫车厢、搀老大爷过马路、把这个月的奖金寄给灾区人民。”
如果亚里士多德真是把这种美德当做幸福,我也有意见,不是不赞成做好事,而是不赞成把这当做幸福― 我认为这更是一种责任。
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并非只是这些东西,他说,美德有两个条件,一是理性,二是远见。
他认为,一个人做事要凭理性,不要感情用事、盲目冲动,等做过了才说:〃 It ' 5 out of my control ! (我身不由己!) ”这是没有用的,也不会幸福。用另一个词来说,就是人要善于克制自己,善于自制。
我想这是容易理解的。确实,一个人做事要是缺乏理性和远见,等待他的肯定不是好结果。
有则笑话,说一个人因为别人欠他5 角钱,就去催讨,他坐了1 块钱公共汽车到了那里,结果那人不在,只好又坐了1 块钱车回来。
这种行为不正是缺乏远见和理性吗?他有没有想过即使讨回了这5 角钱,他又得到了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见有人为了再小不过的事,就乱吵乱骂一通,甚至大打出手,直至打出人命,于是受伤了自己痛,打伤了别人还得赔医药费甚至坐班房。
这样做不也是缺乏理性和远见吗?这样做事的人又怎能得到幸福呢?
109
这样类似的大事小事还有很多,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得不到幸福,相反,吾非圣者,焉得无告?人总有失去理性的时候,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把握大局,不在关键时候失去理性,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当然,有了理性和远见并不等于找到了幸福,它们俩只是美德的条件,而且理性与远见还是相当抽象而宽泛的东西,不那么好操作的。怎样才能找到美德本身,或者用某些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出理性与远见呢?
亚里士多德说,要同欲望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理性常要求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在放纵欲望之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不单如此,对于许多哲学家来说,理性就是制欲,甚至禁欲,要人过着像苏格拉底一样穷苦的生活,乃至像第欧根尼一样过着狗一般的生活。这种说法在古希腊的哲人们那儿是很有市场的,但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可不一样,亚里士多德恰恰认为,欲望对于幸福与美德是必要的,就像理性一样。
但这两个东西常是互相冲突的,怎么才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亚里士多德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融合欲望与理性之路: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美德就是中庸之道。这看起来有点儿古怪,但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会承认勇敢是一种美德,那么什么是勇敢?亚里士多德说,勇敢就是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的察性。
类似的,大方就处于吝音与奢侈之间,抱负就处于懒惰与贪婪之间,谦虚就处于骄傲与自卑之间,等等。
110
由上可见,所有美德都是中庸之道,这就像我国古话所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那么人怎样才能走上中庸之道呢?从亚里士多德的述说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出三个条件:
第一是人得有理性与知识。中庸之道不是说走就能走的,那是一门艺术,人要懂得中庸之道就像要懂得艺术一样,需要有知识作基础,有理性作后盾,这是得守中庸的前提。
第二是要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这种艺术,就像素描和雕塑一样,光有理论是不行的,必须实践,而且必须首先实践,才能有美德。他说:“人先有了行动,才形成这种行动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不但要行动,而且要经常行动,把行动变成一种习惯。他说:“正如一次晴天或一只燕子并不构成春天一样,一个人的幸福、满足也并非一时之为善、一劳而永逸。”
这就是说,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是做几件小事、三天两头就能成的,它就像花与春天的关系一样,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第三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坚守中庸之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对青年人尤其难,因为他们总爱走极端。但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在走到了一个极端之后,为了纠正错误,“那我们就应该瞄准另一极端,这样没准能走到中间位置上去… … 这正是人们弄直弯曲的木板时常用的办法。”
至此为止,如果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钱财,有了理性与远见,还走上了中庸之道,那么是否就得到了幸福呢?
差不多了,但还差点儿― 差点儿附加条件。
这条件虽然说是附加的,但并不等于说是不重要的,那就是111
友谊。
亚里士多德特重视友谊,把它看做幸福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友谊不但可以助人获得幸福,而且与好朋友分享幸福可以使业已获得的幸福成倍增长。
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家是会有同感的,与好朋友分享快乐,快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多。相反,如果快乐没人分享就会大打折扣了。这就像您考上了北京大学或者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要是没有一个朋友来祝贺你,一个人冷冷清清、孤孤单单,您还会觉得很幸福吗?相反,要是好朋友来了,为你的成绩而高兴,拍拍你的肩,说声:“好兄弟,你真行!' ’再拉你去餐馆喝几杯,你是不是会觉得更幸福呢?― 哪怕是自己掏腰包。亚里士多德想必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但可别以为他朋友遍天下,他在《 大伦理学》 中说:
应该交很多朋友还是少许朋友?我们可以绝对地说,既不能太多,也不应太少。因为假如太多,就很难把友爱摊到每个人头上。… … 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少― 譬如只有一两个。到底多少个,要与自己的环境状况以及对友爱的冲动程度相适应。
这不是哲学,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