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问题:在知识与经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能否说“知识一经验,' ?
回答是:这个等式既对又不对。说它对,因为经验本身确实又可说是一种知识,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到食蚁兽有一个长得吓人的嘴巴,当有人问我们:“你知道食蚁兽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可以回答说:“知道!它的嘴长得吓人哩!”说它不对,因为经验常常又不等于知识。例如,经验如果要得到表达就必须用语言,而语言却并非经验的东西。所以一般而言,知识的主体并非经验本身,而是将经验加工之后所得到的东西。加工第一步就是语言的加工,即用语言表达经验;第二步就是对经验本身的加工了。至于具体方法,例如要破除四大幻象、要与理性结合等,我们等会儿再讲。
那么将经验加工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言的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等。这些东西有的与经验相去不远,如万有引力,这规律所揭示的与我们平时用双眼看到和双腿感到的差不多,有的与经验就差远了,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我们用双眼看到的可是太阳绕地球转啦!
培根认为,这些性质与规律就是知识或知识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是个别物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纯粹的个体活动,然而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它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了知识与知识之基础。
培根有时也称这些规律为“形式”,他认为形式就是支配和260
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规律和规定性,这些形式换言之就是知识甚至真理,培根认为正是由于形式的发现,人们才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由上面整个的叙述我们可以找到培根对“知识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回答。我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达之:自然+感官~经验;经验十加工~规律;规律~知识。
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三步曲”。
当然获得知识远不是这么简单,它要经过更加复杂的程序,破除许多障碍,这些就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讲述的内容。
上一节中我们大体讲述了知识
从何处来,现在我们开始讲解人类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首先我们要明了的是,这条通向知识之途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径。它不但窄如羊肠,荆棘丛生,而且沿途有敌人重兵把守,敌人在关隘要道上设下了许多城池关卡,阻止我们的通过。
这样,要想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知识之城,必须像带着嫂子找哥哥的关羽一样,过五关斩六将。
说得倒容易,问题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呢?
这呢,古人也告诉我们了,《 孙子? 谋攻》 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打赢这场夺取知识之战,就要做到不但知己而且知彼。
何谓知己?即我们先要知道自己在追求知识之战中拥有一些什么利害武器,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这就是知己。261
何谓知彼?就是我们还要知道阻挡我们的敌人设了些什么样的关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攻而克之。
这就是知己知彼,如此之后,我们方可夺关斩将,最后得到知识这个美貌佳人。
我们先来知己,看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厉害武器。我们有两件厉害武器:一是他在,二是自在。
何谓他在?很简单,就是自然。
这是培根知识论的第一原则。因为培根之知识论不同于中世纪知识论的中心,就是他认为知识不来自于头脑自身,也不来自于某个权威,而是来自于自然。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何谓自在?就是我们自己,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作为人,我们有两样东西:一是感官,眼、耳、鼻、舌、皮等;二是脑袋,一个装满了各式各样好东西的脑袋。
芷因为有了感官与脑袋,就使得我们拥有了另外两种能力:感觉和思维。这是我们夺取知识之胜利果实的两件厉害武器。只要善于运用就能无坚不摧。这也是我们人所拥有的第一件厉害武器。
知己之后我们再来知彼:看看敌人在通往知识之路中有些什么样的关卡。
第一个关卡是经院哲学。我们知道经院哲学在中世纪牢牢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乃至肉体。而经院哲学,正如培根所言,是不能生孩子的修女。
精确地说,我认为应该是石女,因为修女是正常的女人,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也生了数不清的孩子哩,大家只要读读《 十日谈》 就知道了。
说经院哲学不能生孩子,意思是说它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262
不但如此,它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犹如一座巨大的关卡,阻住人们走向知识。
第二个关卡则比较古怪,因为它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看了这句话大家也许会奇怪:难道人既是自己的敌人,又是自己的朋友么?这岂不自相矛盾?
答案是:正是!而且一点也不矛盾,只要我们稍微辩证地看一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人可否自杀?当然可以。人可否自救?当然可以!这不就行了?实际上世间万物皆如此,都像一柄双刃剑,既能益于我们亦能危害我们。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着找找,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是绝对无益的或绝对有害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章《 理想之国》 中《 不真实的个体》 一节。
当然,这个敌人不是人整体的自己,而是我们的某些缺憾,正是这些缺憾阻挠我们自己,使我们不能摘到知识之果。这些缺憾具体而言就是培根提出的四幻象说。
幻象说是培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
人类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冲破四个幻象。
四个幻象所谓幻象,英语称做,' i dol 〃 ,就是假象、偶像的意思。我想大家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幻象,例如在漆黑的夜晚突然看见前面有个影子一闪,您身边的女友捂着脸一声惨叫:“鬼呀!”这就是假象,因为鬼是不存在的,所以那看到的鬼当然就只是一个幻象了。
不过培根的幻象还有一些特殊的、哲学化的意义。它是指人类之作为人,作为拥有语言与思想的人,作为自己等而产生的假263
象。正是这些假象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真理的过程中不但不能顺利前进,还常常导致谬误。
人类要认识真理必得首先破除这些幻象,此后才得认识世界。正所谓“不破不立”。
人类所要破除的第一个幻象是“种族幻象”。
何谓“种族幻象,' ?它就是“种族的幻象”。
从字面上看它由“种族”与“幻象”两个词构成。什么是幻象我们已说过,现在只要知道“种族”就能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种族”在这里并不是黄种人啊、白种人啊这个种族常用的意思,它有比人种更深的含意。具体而言,如果把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混血人种加在一起,就是这里的“种族”之意了。这个意思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出来,您可以猜猜这是个什么字。
您会回答说:“这哪用得着猜?就是人叹。”
不错,就是人,因此,所谓“种族幻象”就是人之作为人而导致的幻象。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有头脑、有智慧的人会产生幻象呢?培根认为,人正是因为有了智慧和头脑才有了幻象,它们乃是产生幻象的根子。为什么呢?且听我道来。
人是充满虚荣心又容易骄傲的动物。自从其拥有了智慧,就像一个有了万贯家财的阔佬,浑身像充了氢气一样,轻飘飘起来,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之外的其它万物,认为它们只是人的仆从。用哲学化的话来说,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如古希腊的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264
不存在的尺度。
这种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人类在观察世界、认识万物时,总以自我为中心,就像阿Q 所言:“我喜欢谁就是谁。”但实际上,人类并没有这么大本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甚至常常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我们的诸感觉器官,论视觉,我们看不到一公里远,看不见分子和原子,论听觉,我们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论嗅觉,我们比狗差得远。不止是无能,人的感觉还常常会有错误,产生幻听、幻视等。这些都说明,人的认识只是“人”的认识,而非宇宙万物本身。所以,在认识与事实之间必定存在差别。
许多人并不肯承认这一点,他们总幻想自己的认识是明白无误的,一旦提出一个认识,不管它是对是错,总敝帚自珍,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即使事实表明它错了,也总不肯承认。像培根所言:
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 不论是由于得到普遍承认与信仰还是由于它合乎自己的理解,便会强迫每一件其他的事为之添加新的支持与旁证;而且,即使有非常令人信服的大量例证表明事实正好相反,人们对这些实例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嗤之以鼻,要么用个别的差异来排斤和拒绝它们。人们总是怀着强烈而有害的偏见,不肯放弃先入之见。有个人被带到一座庙里去看那些从一次海难中死里逃生者悬挂在那里的还愿匾,并被问及他是否认识到了上帝的威力。… … “但是,那些对上帝起过誓却又遇难了的人的画像在哪里呢?”这个人问道。回答得好!所有的迷265
信都是如此,不论是占星术、凶吉兆、因果报应,还是与此相似的其他迷信,其信奉者只看见那些应验的事,却忽视了甚至不愿意看那些没有应验的事,尽管失灵之事发生得更经常。
培根的这个说法真是对极了。他陈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当人类面对自己在宇宙中的有限性时一种共同的态度是盲目自信。
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它使得人类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我们可以打个比喻,人类用这种独断的态度去认识事物就像用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去照东西,这样照出来的镜中像自然不是事物的真实形态。如果人类想要获得真确的认识,首先就必须放弃这种独断的认识态度,砸烂这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正视自己作为人的不可避免的有限性,然后再谦逊客观地去认识世界,这就像要看到事物的真实影像,首先就要使镜子变得平整一样。人类这种认识的缺憾,即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独断态度所导致的就是培根称之为,’种族幻象”的东西。这也是人类认识中的第一个幻象。
第二个幻象叫做“洞穴幻象”。
何谓“洞穴幻象”?这是与“种族幻象”相对应而言的幻象。我们知道,“种族幻象”是人因为人这个种族整体的缺陷而导致的幻象,相对这个来说,“洞穴幻象”就是人之作为个体而导致的幻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人都是各有特征的。特征这个东西当然像性格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就是说,人各有缺点,各人都有自己的不完266
全性。例如,有的人看问题喜欢从好的方面看,觉得世界上什么都好,特别是明天,总感觉明天会更好;有的人则是悲观主义者,像叔本华一样,觉得人生即是痛苦和空虚。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不是太好,正如也不是太坏,希望总是有的,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
我们都听说过瞎子摸象的故事,几个没见过大象的瞎子摸象,摸到耳朵的说大象像把扇子,摸到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