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刊、《民国日报》副刊,是当时京沪颇有影响的四家副刊。
新华社的由来
新华社最早创建于1931年11月7日,地点在中央苏区所在地——江西
瑞金。当时的名称叫做“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春,
“红中社”在延安正式改名为“新华社”。
新华社的第一个分社是西安分社,是西安事变爆发后,1936年12月16
日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成立的。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是1933年“红中社”编辑部创办的《工
农通讯员》。早期的对外宣传刊物是1940年10月出版的《中国通讯》,用
英、法、俄三种文字油印。
新华社于1939年逐步建立起独立的组织机构。而各个分社(除解放军分
… Page 12…
社)在全国解放前后同所在地区的地方党报合在一起,即“报”、“社”一
家,统一领导,新华社分社同时又是报社的采访部。后来,各省市分社才陆
续从省、市报社独立出来。
“通讯员”的由来
通讯员也称通信员、通信记者,是以通讯形式为新闻机构反映情况、采
写报道并按稿计酬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其主要任务是,经常主动地向新闻
机构反映情况,提供新闻线索,采访本地区的新闻,并写成有关报道组织读
报评报,收集读者反映。我国报刊最早的通讯系统,是 《申报》建立的。该
报于1872年创刊不久,在杭州设置第一个外埠通讯员。新闻单位经常召开通
讯会议,举办训练班,并办有通讯业务刊物,给广大通讯员以具体指导。
书店的由来
“书店”一词在早些时候亦叫“书局”,古时则叫“书肆”。“书肆”
之名,最早始于汉代。西汉末年,杨雄 《法言》就有“书肆”的记载。到了
唐代中期,因刻版印刷术已兴起,在今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洛阳等地,
都设有“书肆”。唐代以后,书商设肆刻书更为普遍。
还有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等名的。
既刻书,又卖书。有的书商本身是藏书家、出版家,同时兼事编纂刻印;有
的仅接受委托、刻印和售卖书籍,古时也有直称字号的,有“富文堂”、“养
正斋”、“鸿运楼”、“崇文阁”之类。这些名号除统称为“书肆”外,宋
代以后也统称为“书坊”。“书肆”、“书坊”便是“书店”的前身。“书
店”一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了。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作用的一种工具书。
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
句编写了一部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
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全书原为15篇,收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但
早已佚亡。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篇》及所录的“籀文” 223
字。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说文解字》(那时叫字书)。这是东汉许慎编撰
的。全书共15篇,共收字10516字。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开
创部首编排法,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原文失传。现行的 《说文解字》是
经宋代徐铉兄弟重新整理的。
文献的由来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较早解释文献涵义的则是宋代
… Page 13…
学者朱熹。他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人看来,文和献不同,
文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材料,献则是人们对历史上某事所发的议论和追记
的记录。
“文献”的概念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当今的涵义已是有历史价值或
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包括档案、文件、图书、报刊和各种视听资料。我们
把对这类史料的编纂叫文献编纂,就是按一定的题目和要求,对档案史料进
行搜集整理和注释等编辑工作,并以出版的方式贡献给社会。
丛书的由来
“丛书”,在我国古已有之。人们把两种以上单独著作编印在一起,并
冠以一个总书名,都称之为“丛书”。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
蒙的《笠泽丛书》,但它并不是由两种以上著作编印在一起的。学术界公认,
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孙等人编的《儒学警悟》。它收宋
人著作六种,共40卷。我国最大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
共收书3500多种,近8万卷。
简书制度的由来
简书、帛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它们在我国古代使用的时间是相当
长的——从殷商到南北朝时代,成为我国书史上的一个主要阶段,书史上称
这个时期为“简书时期”。在近1700年的使用过程中,简书逐渐形成了一整
套制度。
简书有竹片、木片两种制度。用竹片做的叫“简策”;用木片做的叫“版
牍”。因此,这种制度称为“简策制度”或“版牍制度”。
“简”是一根竹片。一部简书由许多简组成,把许多简编到一起,就叫
“策”,也可称“册”。编策用的绳叫“编”,一般可用麻绳、皮绳、丝绳
来编。
“牍”是一块木板,写了字后才称“牍”。牍当时的主要用途是写录品
名或户籍。这时的版牍叫“籍”或“簿”。它还用于画图,特别是地图,也
用作书信来往。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可用木条代竹片,所以也有“木简”之称。
简书的书写工具,有毛笔、墨、砚、刀。用毛笔蘸墨写叫“笔”,写错
了就用刀刮去叫“削”。作为书写工具的刀,叫作“书刀”,可以在简上刻
写文字。简书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上述制度,史称为“简策制度”。这
种制度的形成,为我国文化、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简书制度对后世的卷轴
制度、印本制度以至现代铅印制度都影响很深。
《春秋》的由来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
于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计
242年。该书简要地记录了鲁国以及周王室、各诸侯国家的大事。
… Page 14…
“春秋”是先秦各国史书的通名。《墨子·明鬼下》引有周之《春秋》、
燕之 《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后代史书也多以“春秋”
为名者,如汉陆贾《楚汉春秋》、汉赵晔《吴越春秋》、北魏崔鸿《十六国
春秋》等。这些“春秋”就是“历史”的意思。然而仅用“春秋”二字,指
的则是先秦鲁国史书。
“春”、“秋”本是四季中的两个,为什么连用就有“历史”的意思呢?
古人于四季之中,较多的重视春、秋二季,所以经常把“春”、“秋”
连用,以表示“岁月”、“时间”。晋代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曰:“故
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用“春秋”
代表“四季”,进而代表“岁月”、“时间”;而记载历史离不开“岁月”、
“时间”,以“春秋”指“历史”,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国语》的由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全书12篇,21卷。记述
了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500余年内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等8国的重要史实,其中《晋语》最详。《国语》记述历史,叙事少,记言
多,同《左传》以叙事为主,恰成鲜明的对照,也可以互为补充。《国语》
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国语”的意思即“各国的辞令言论”。《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用此题名者,认为 《国语》和《左传》一样,都是为《春秋》作注解的了。
《尚书》的由来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商代
和西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现在通行的 《尚书》有58篇,其中今文为29
篇。
“尚”的意思同“上”,但解释却有多种。有人认为“尚”即“上代”、
“上古”的意思,又有人认为“尚”指“君王”,还有人认为“尚”指“上
天”。以第一种说法较为流行。《伪孔传序》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
书。”
“书”的意思很多,可以分别释作“文字”、“历史”、“文献资料”、
“书写”、“书籍”等。《汉书·艺文志》曰:“书者,古之号令。”唐代
刘知几也认为“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唐代孔颍达认为:“夫书者,人
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
综上所述,“尚书”可以释为“古代的历史文献”。
《论语》的由来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为记
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写作体例,大体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
… Page 15…
由钞纂而成的书籍称为“论”。《论语》的“论”,为排比资料、辑纂成编
的意思。“语”系语录之意。即为辑纂孔子及其弟子语录。
《汉字·艺文志》解释《论语》由来时说:“论语者,孔子答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谈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
纂,故称之《论语》。”
《礼记》的由来
《礼记》是我国古代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内容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
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仪制度,有的是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
有的是谈关于礼制的理论,还有些篇章是专门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以及
孔门和时人的杂事的。共有49篇。有些内容是采自讲礼的古书,多数篇章则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戴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
原有85篇,现存39篇。戴圣 (戴德之侄)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49
篇,即现在通行的《礼记》。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在汉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