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共中央在中国革命前途和策略方面的错误论断,为“托派”的反攻提供了新的论据和口实。在一部分“托派”教职工的鼓动下,有些原本崇拜托洛茨基的学生蜕变为真正的托派分子。
第一章 大浪淘沙(4)
1927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游行过程中,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红场事件”。当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师生队伍经过观礼台时,十几个青年学生突然展开标语并高呼口号:“执行列宁遗嘱!”、“罢免斯大林!”、“托洛茨基万岁!”。支持和反对的双方顿时拳打脚踢,扭打在一起。队列在列宁墓前乱作一团。
紧接着,联共中央严令莫斯科中山大学立即彻底肃清托派分子。那些曾经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支持托洛茨基的学生,很快被开除党籍和团籍,遣送回国。
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为权谋小人的发迹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明,就聪明地利用了政治倾轧的机会,通过巴结大学校长米夫,在学生内部的帮派斗争中左右逢迎,从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一跃成为留苏学生的领袖,乃至于中共的领导人。
为了巩固地位,清除异己分子,王明伙同米夫,蓄意制造了“江浙同乡会”冤案。1928年,俞秀松、董亦湘、蒋经国等一些江、浙籍学生,为了互相关照,经常在一起聚餐、活动。鉴于俞秀松等人资历较老、声望较高,已经成为自己统治中国留学生群体的障碍,王明决定罗织罪名加以打击。他声称在中国留学生中出现了反对苏共的宗派小团体“江浙同乡会”,并侮蔑其与托派势力有关联。在校长米夫的支持下,王明着手进行“彻底调查”。苏联肃反机关“政治保卫局”也插手此事。不久,十二名中国学员被开除,四人被逮捕,一批学生受到株连。莫斯科中山大学内一时间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孙冶方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捏造的“江浙同乡会”案件发生以后,中国留学生中气氛十分紧张,甚至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中,即使同住一个房间,互相也很少谈心。例如,当时我和乌兰夫同志等四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除了日常生活上事务性的谈话外,就很少谈政治或学习的问题。”④
尽管所谓“江浙同乡会”由于周恩来、瞿秋白等中共领导人的介入,最终被证明为一起捏造的冤案而被推翻,但是制造恐怖的元凶并没有受到惩治,反而因为阴谋的得逞而更加肆无忌惮。
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在斯大林的策动下,苏联的肃反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完全把持了大学领导权的王明集团利用这个机会,先后发动了“肃清托派分子”、“反对第二条路线”、“反对先锋主义”等政治斗争,并仿效苏共,开始残酷的“清党”。在他的淫威下,大批无辜的学生被开除、劳改、流放、关押,甚至被枪毙。莫斯科中山大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正常学习生活已无法维系下去。
对于斯大林来讲,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但已经失去当初设立的意义,反而成为各种麻烦层出不穷的策源地。1930年2月2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决定,关闭莫斯科中山大学。至此,莫斯科中山大学结束了其短暂的历史。
除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一些军事院校也曾接收过少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苏联和共产国际通过对中国革命青年的教育,确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相当理论素养的政治和军事干部。这些青年骨干,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份宝贵财富。
在苏联,大批有志向、有素质的青年革命者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仰,提高了理论和认识水平,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长为著名的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为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当中,有邓小平、杨尚昆、刘伯承、叶剑英、任弼时、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还有相当一部分曾在苏联接受培训的中国学员,回国后立即投入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青春和生命。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罗亦农、瞿秋白、何叔衡、向警予、赵一曼、左权、周保中……
第一章 大浪淘沙(5)
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也有少数学员胆怯畏缩、退出了政治舞台,转而从事文化、教育、科技、工商实业方面的事务。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王明为代表的少数人,以“正统的布尔什维克”自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把苏联党内“左“的思想意识和僵硬保守的机制带到中国共产党党内,使中国革命在其发展中多次出现偏颇与失误,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还有一类人,如任卓宣、盛忠亮之流,回国后很快叛变了革命阵营,投入了敌人的怀抱,成为可耻的叛徒。
曾经在苏联学习过的国民党学员,经过激烈的政治风暴的洗礼,也加深了左派和右派的分裂。劭力子、屈武、冯玉祥等左派代表人物,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而谷正纲、谷正鼎、康泽等人,则紧紧追随蒋氏父子,为捍卫国民党的统治走上了政治上的不归之路。
尽管旅莫中国学员回国后的政治方向发生了分化,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接受教育的这批人,无疑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波涛中的弄潮儿。无论如何,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当中,从苏联最早取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火种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疑成为其中的主流和中坚力量,他们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举世瞩目的。
第二章 烽火绿洲(1)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老人。
他们彼此之间用流利的俄语交谈;他们相互对待如同兄弟姐妹;他们对俄罗斯的文化、饮食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称苏联为自己的故乡。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儿童院的孩子”。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而幸存的革命领袖们也处于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烈士遗孤和革命者后代流离失所,陷入极其悲惨的生活境地。
为了保护这些革命者的骨血,让他们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存活和成长,将来继承父辈的伟大事业,党组织决定寻找流落在各地的烈士遗孤和革命者后代,送到苏联进行抚养。
1929年8月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南郊的瓦斯基诺设立了第一座国际儿童院,用于保护、抚养和教育各国共产党和革命者的后代,支持各国的革命运动。随着儿童院抚养人数的不断增多,在距莫斯科东北三百多公里著名的纺织工业城市——伊万诺沃建立新的国际儿童院,称为国际第一儿童院。1937年,共产国际又在莫斯科市郊莫尼诺建立国际第二儿童院。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国际儿童院划归苏联红十字会管理。
从1927年到1941年,前后有一百余名来自中国的“红色后代”被辗转送到苏联,在莫尼诺和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度过了艰苦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坐落在伊万诺沃市东部。儿童院的建筑是一片错落相连的灰白色楼房。
楼房前面,是用矮树墙围起的巨大的花园。被精心修剪的花木,团团簇拥着一座玉珠飞溅的喷泉。喷泉中,伫立着一座昂首飞奔的少年的青铜塑像。
儿童院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松林。松树身姿挺拔、枝繁叶茂,交织成一面巨大的屏障。远远的,松脂和鲜花混合的芳香飘进鼻息,沁人肺腑。走在林中,只听鸟儿在树端婉转地鸣唱,常常可以看到毛茸茸的小松鼠在地面悉悉簌簌地跑过。
松林的另一侧,一条叫做塔尔卡的小河潺潺流过。河水宁静清澈,如镜面一般,倒映着天光云影。河岸上绿草茵茵,鲜花繁盛。
儿童院是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设施之完善,在当时的欧洲都是一流的。整个建筑群包括教室、宿舍、食堂、礼堂、活动室、体育室、图书馆、医务室、浴室和隔离室等。墙面是巨大通透的玻璃窗,楼里是永远擦得锃亮的木地板,有的地方还铺着厚厚的地毯。
儿童院里的伙食也是一流的。每天,孩子们都可以喝到牛奶,吃到猪肉、牛肉、鸡蛋,还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甚至还有鱼子酱和巧克力。
年纪小的孩子被编入幼儿园。每天早晨,老师带领着一群蹦蹦跳跳、唧唧喳喳的小精灵们,到附近的森林里散步、作体操、捉迷藏;中午,孩子们在繁花锦簇的露天阳台上睡午觉;下午,在老师的引领下,大声朗诵俄语单词,学唱儿歌……
到了入学年龄,孩子们便和苏联孩子一样,到当地的学校参加十年全日制的学习。在学校,这些孩子和苏联孩子一起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一起听课、考试、升级,并不因为是外国人而得到任何特殊照顾。晚上回到国际儿童院,孩子们在老师的监督、辅导下,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
儿童院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家庭。这里除了众多的来自中国的孩子外,还有来自保加利亚、波兰、希腊、美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子弟。
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儿童院还把大家按国籍分班,每周几次由各国自己的老师讲授母语和历史文化。
课堂上,来自中国的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徜徉在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廊中。通过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述,孩子们了解到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认识了秦皇汉武,领悟了唐诗宋词,体会了汉语汉字的美丽玄妙。老师还向大家传播一些浅显的革命道理,介绍革命领袖的光辉业绩。很多孩子,是在这时候才从照片上认识了自己父母的形象,了解了他们为之奋斗、献身的伟大事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已经播撒下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章 烽火绿洲(2)
除了文化课,学生们还要上体育课。孩子们要学习跑步、踢足球、打排球、游泳、滑雪、滑冰,每天还要洗冷水浴。老师反复告诫大家:只有在大自然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将来才能承受艰苦环境的挑战,才能完成革命交给的任务。
儿童院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女孩子们要学会刺绣、缝纫、烫衣,每天下午还要到厨房帮厨,做一些削土豆皮、刷盘子的杂务。男孩子们则在车间里学习木工、钳工、车工的工作技能,学习自己修理桌椅。每逢节日,孩子们都要对全楼进行彻底的扫除和清洗。劳动教育不仅使大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更使他们从小形成了独立自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格。“只有劳动才有权分享成果”的观念被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夏天,塔尔卡河畔的草地上如繁星般缀满各种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女孩子们提着篮子,如同一串欢快的音符,在草地和林间跳跃、穿梭。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五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