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成为砖穹窿。砖穹窿结构的形成,使墓室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面积扩
大,而且可按需要建成各种不同的平面,墓内或绘制壁画、或贴上花纹面砖。
南朝时,砖结构墓室更为成熟。新发掘的南京西善桥大墓,墓室为纵深
的椭圆形,长10米,宽、高均为6。7米,室上部为二券二伏的砖穹窿顶。墓
室前的甬道亦用砖砌,甬道侧墙用予制的花砖修砌。河南邓县发掘的彩色画
像砖墓,墓分甬道和墓室两部分。墓壁左右各有12个砖柱、柱上砌有38×
19×6。5厘米的画像贴面砖,砖面花纹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音乐舞蹈等
34种之多。这种贴面砖结构的装饰水平已十分出色。
… Page 107…
另外,现存的南朝陵墓大部分建有墓阙,在神道两侧置石兽;皇帝陵置
麒麟,贵族墓置辟邪。石兽之后建墓表和碑。墓表则承袭汉晋以来的形制,
但更为简洁秀美、雕饰虽多但无繁琐弊端。其中,萧景墓表就是汉代以来墓
表中最为优秀的精品之一。
崖墓是东汉时期出现的另一种墓葬形式。特点是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
棺木,分布在四川、湖南、江西、贵州一带山区,尤以四川一带盛行,乐山
崖墓规模最大。如白崖崖墓在1公里长的石崖上,共凿有56个墓。崖墓有3
种类型,即单室墓、重室墓和前堂后穴式墓。单室墓只有1个墓室,一般深
3至5米,宽1。5至2米,高1。5至2米,形制简单,有的也有1、2个放棺
的耳室,有的还建有壁龛、灶台。重室墓有前后室,后室置棺,有的带耳室
置棺,一般为1至2个,有的有多个,可能是同族人合葬。前堂后穴式墓由
1个较大的亨堂和1至4个墓穴组成,多为双穴。亨堂在前,全部敞开。有
的有1至2个石柱,它的作用是把后部的墓穴统一起来,作为整个家族的祭
奠场所。墓室多为重室墓,多附耳室。
从建筑手法上说,四川的白崖崖墓的第45号墓最具代表性,墓外开凿3
门,门上施雕刻。门内有长方形平面的祭堂,壁面隐起柱枋。北壁的中央处,
有凹入的龛,顶部加覆斗形藻井。龛的两侧各辟1门,门内有纵深的墓室,
设灶、龛和石棺。属家族合葬的前堂后穴式崖墓。崖墓建筑还受到地面住宅
的影响,如白崖墓第41号墓的入口处雕有双阙,反映了地上建筑的形制。又
如,建于东汉的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具有前、中、后室,左右又各有侧室2
至3间,前室和中室的中央各建八角柱,上置斗拱,壁面与藻井饰以精美雕
刻。这种平面布局复杂,修饰精美的崖墓,显然受地面住宅建筑形制和建筑
手法的影响。由于砖墓、崖墓和石墓的发展,代替了商,周以来长期使用的
木椁墓,充分显然示了汉代崖墓的建筑技术水平。
(8)佛教建筑技术的民族化发展
佛教的传入、产生了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有文字可考的佛寺
建筑是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的洛阳白马寺。此后,经过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提倡,兴建佛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建筑活动。南史卷70
《郭祖深传》记载,梁时都城建康有“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魏书·释
老志》曰:太和元年 (公元477年),“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四方
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北魏末年 (公元520—524年)首都洛阳有1367所
佛寺,天下有寺3万余所。除佛寺之外,佛塔、经幢、石窟、雕刻、塑像,
等形式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由于中国的建筑师和工匠将传统的
建筑技术与外来的佛教建筑技术相结合,使佛教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最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后中国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寺”是信徒的礼佛之所。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是现存最早的佛寺建
筑。《魏书·释志》卷114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白马寺的建设主要遵循印度式样,但开始带
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白马寺原是用于接待宾客的官署,原名为鸿胪寺,
改建后称“白马寺”,使中国官署的“寺”具有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含义,成
了佛寺。文献还记载,东汉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
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三国志》卷49《刘繇传》也记述:徐州浮
图祠为“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这里的“金盘”和“铜盘九重”指的
… Page 108…
是印度佛塔上的“刹”;“重楼阁”则是楼阁式建筑。因为多层楼阁盛行于
东汉之际,因此该浮图祠应是中国楼阁式木塔的萌芽。从佛寺的布局上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形。一种是平面布局大体与印度相同,即在建筑中轴线上布置
主要建筑;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塔、殿并重。永宁寺则是这
类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利用原有的大府第经过适当改造,将前厅
改建为佛殿,将后堂辟为讲经室,而供奉佛象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这种
布局形式比第一种形式采用的更为广泛。
北魏的《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当时洛阳40多所重要佛寺,而永宁寺是其
中最大的一座寺院。永宁寺系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胡灵太后所建。
据《洛阳伽蓝记》载:寺院平面为方形,“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
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道阁,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
端门”。东西门楼各2层,但北门用乌头门。佛院内建有塔、殿,塔是寺院
的核心。《洛阳伽蓝记》卷1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盖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由此可知,这是一座建于3层台基上的9层木质方塔。经实际测量,塔基上
下分3层,底层夯基呈方形,东西长约101米,南北宽98米,厚2。1米;中
层夯基为边长50米的正方形,厚约3。6米;上层用土坯砌成,为边长10米
的正方形,残高2。2米。在塔的北面建有佛殿。文献载:“浮图北有佛殿一
所,形如太极殿”,殿中有丈八金像、中长金象等。围绕塔、殿,有“僧房
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栝柏松椿,扶疏檐雷,其四
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这种以中轴对长的方形平面布置,将主体
建筑塔、殿建于中央的方法,使寺院布局更具有中国礼制建筑的特点,是对
印度佛寺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到了唐代以后,寺院布局完全演变为中国的多
重院落组合式了。
塔是佛教的重要建筑,是膜拜的对象。塔的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的窣
堵波 (Stnpa)。他是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构成的实心建筑物,
主要用于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遣骨);还有将窣堵波安置在传统圆形小祠庙
里的支提,以及形似单屈的小塔,平面方形、上加圆顶、内是佛象的支提;
此外还有平面方形和亚字形的密檐塔。塔建筑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建筑的
传统手法相结合,创造了中国楼阁式木塔、单层的及密檐式砖塔、石塔等多
种类型。
楼阁式木塔,是印度早期的塔与中国东汉时多屋木构楼阁建筑技术相结
合的产物。这种塔首见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进入发展盛期,数量最多,成
为当时塔的主流。这类塔以洛阳永宁寺塔最具代表性,可惜该塔在北魏永熙
三年(公元534年)被焚毁。但从文献和遗物中可知,这座9层高塔极富装
饰性,塔门漆成朱红色,门扉上有金环铺首及5行金钉,塔刹上有金宝瓶,
宝瓶下置11重金盘,四周悬挂金铎。以四道铁璅 (su%,同琐将刹与塔顶四
角相连,璅上悬金铎;9层塔檐的四角均悬金铎。从结构上来讲,斗拱和柱
枋逐层向内收进,塔身自下往上,逐层减低。说明楼阁式塔已中国化了。
密檐式砖塔,源于公元3世纪的印度。传入中国后,受其传统建筑的影
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密檐式塔底层较高,上有密檐5至15层,檐窗密
小,无平座栏杆,不供登临眺望。这种多层塔主要采用砖石材料。现存建造
年代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砖塔。
嵩岳寺塔地处登封西北约6公里的嵩山南麓,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公元
… Page 109…
523年),平面12边形,是塔中的孤例。塔的外形,呈一略凸曲线,比例匀
称,线条柔和。塔高40米,15层,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下有雕砖莲瓣
形柱础,柱头有砖雕的火焰和垂莲。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形拱券,龛座隐起
壶门和狮子作装饰,保留了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涩而未用斗拱。塔为
空心筒体结构,砖砌塔壁厚2。45米,底层有东、西、南、北四门,除底层为
12边形外,往上均为正8边形,塔内做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并用木楼板隔为
10层。塔刹用砖石砌成,在简单的台座上置覆钵、束腰、仰莲,再叠相轮7
重和宝珠1枚。塔檐间距离逐层向上缩短,与外轮廓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
的塔身稳重而秀美,而檐下的小窗,打破了塔身的单调感,产生了较强的对
比作用,使整个大塔显得玲珑多姿,富有情趣。
从南北朝到唐代,因中国的木结构技术水平较高,密檐式砖塔的发展较
为缓慢,后来砖结构技术不断提高,逐渐取代了木塔建筑。北魏中期,出现
了模仿木塔式的石塔,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皇兴 (公元467—
471年)年间所构三级石佛国等,“大小皆石,高十丈”。表明这类石塔的
建筑规模相当大,并且对唐代以后楼阁式砖石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从文献上还可发现,当时还有亭阁式塔,如《洛阳伽蓝记》卷4
说:“明帝崩(公元75年),起祗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塚上或作浮图
焉”。一些学者认为塚上浮图即是亭阁式小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的洞窟型佛寺。起源于印度,后随同佛教传入中
国,由于受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及技术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中
国的石窟寺、最早于东汉末年(约公元3世纪)出现在新疆的拜城、库车一
带的克孜尔山上。以后在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从十六国时期起,凿崖造寺之
风遍及全国,由敦煌向东沿河西走廊至天水,开凿的石窟不下20处。北魏时,
开凿了著名的云岗石窟,在邺城开凿了响堂山石窟。各石窟的雕刻、壁画都
别具风彩。中国的石窟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型。如云
岗石窟即是其代表作;以佛像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