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弹性问题。这些论述显然是对作战器械原理的早期阐释。
公元前1世纪,罗马工程师改进了原始水轮机。这种原始水轮机早就在
亚美尼亚山区使用,后来遍布中亚、巴尔干、加里西亚、设得兰群岛和斯堪
的那维亚半岛。罗马人把它变成了一种水轮机械,能够提供5马力的动力,
约相当于原始水轮的6倍,效率大大提高。
(4)玻璃制造
玻璃在西方是倍受青睐的工业材料。最初,人们只会使用由火山喷出的
熔岩凝固后形成的天然玻璃,制造各种器皿。公元前三四千年时,亚述人和
埃及人发现了制造玻璃的配方:将天然碱与砂石混合,在高温中熔化后即可
得到玻璃丝,然后用模子把这种玻璃丝制成各种颜色的小型玻璃容器。这就
是古老的塑型浇铸方法。公元前100年,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传到古希腊和
古罗马,首都罗马城成了玻璃制造的中心,并普遍使用玻璃吹制法,巧妙地
处理金属管端的玻璃,从而泡制成空心玻璃器皿。这样,玻璃便成为人们生
活中的重要物品,玻璃制造业开始兴起。从此,各种玻璃制品,如玻璃容器、
酒杯、长颈瓶开始代替陶制和锡制的家庭用具。玻璃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逐步以西亚、埃及、意大利扩展到莱茵河畔、高卢、英格兰以及多瑙河流域。
除了廉价的自由吹制和用模子吹制的简单玻璃制品外,各种精心装饰的新
型、美观的玻璃器皿也开始走俏市场。同时,玻璃切割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
公元1世纪,罗马人把各种颜色的玻璃拉成棒状,排列成捆加以烧熔,再切
出具有一定图案截面的玻璃薄片,在模具上将这些薄片加热熔接,制出手花
玻璃器皿。他们已掌握在玻璃表面刻磨,使用颜色釉彩绘,在玻璃中夹金等
技艺,并在暗色玻璃上镶套一层乳白玻璃,再磨去乳白层,制出具有图案的
套料刻花、雕花玻璃瓶。
当时,玻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用作餐具外,还用作镜子,更重要是用
于装饰窗子。并出现了专门生产窗玻璃的厂家。
玻璃的制造与使用,是古希腊、罗马手工业发展史上的大事,大大促进
… Page 119…
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5)首饰和家具
首饰业和家具业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有突出的贡献。古希腊时期的首
饰主要运用珐琅工艺和花丝工艺,还有宝石镶嵌的别针和胸饰等。此时的罗
马则有在圆形或椭圆形宝石表面雕刻肖像或神话故事,作为佩饰或坠饰的作
法。在家具史上,古希腊的“克里斯莫斯”式椅子、古罗马的铜质和大理石
家具可占一席之地。克里斯莫斯式椅子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开始出现,到了
古希腊、罗马时期又得到改进,椅背和椅腿的曲线更趋优美,结构也比原来
简单,更加轻巧舒适。罗马的铜质和大理石家具多数雕刻狮首、人像和叶形
装饰纹样,古朴雄奇,而家具的造型则逐渐从纯粹的实用转向实用和美观的
结合。
2。中国的手工业技术
(1)秦汉时期手工业技术成就
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
流。秦始皇把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促进经济、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西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铁器
也开始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冶铁业的作坊增多、
规模扩大、技术提高;丝织麻纺等十分发达,种类大增,技术飞跃;漆器业
发展迅速、种类增多;造纸开始出现。东汉时的手工业进一步繁荣,技术改
造和新工具不断出现。当时社会上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是陶瓷业、造纸业、
纺织业、铁器铸造和木器制造业等。
①冶炼术的成熟
秦汉时期,铁器已被广泛使用,完成了生产工具和兵器的铁化改革,使
冶铁业空前发展,冶铁技术也逐渐成熟,采冶程序及工艺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炼炉、鼓风技术、耐火材料、熔剂等技术大有改进,创造发明了炒钢技术,
百炼钢工艺也日趋成熟。根据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中、晚期冶铁遗址察证,
当时的冶炼工序已包括选矿、配料、入炉、熔炼、出铁等步骤。其中炼炉的
形状也因用途不同而出现了多样化,有块炼铁炼炉、排炉、长方形炼炉、圆
形炉、低温炒钢炉。另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竖炉炼铁的技术进一步发
展,容积不断增大,最大者已达50立米,炉膛加粗、加高,并加装了鼓风口,
并已在炉料中加入石灰石作熔剂 (这是冶金史上的一大发明),已懂得按比
例配料及矿石“整拉”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木炭质量的要求;据推测,那时
已开始用煤作燃料。另外,在鼓风设备上先后出现了马排、人排、水排、木
扇。除炼铁炉外,汉代还出现了专用化铁炉,用于溶化铁锭和废旧铁器,对
于提高铁水和铸件质量作用重大。
西汉时,铁品种不仅有白口铸铁、麻口铸铁,还出现了灰口铁和球墨铸
铁等新品种。灰口铁是增大石墨含量而铸成的生铁,光滑耐磨。球墨铸铁是
在灰口铁中加入金属镁、钇或稀土作为球化剂制成,这套工艺是在本世纪40
年代才出现的,而西汉时已有此类产品,确实让人吃惊。
汉代已能将生铁柔化锻成铸铁,并能将铸铁反复锻打制成百炼钢。到西
汉中、晚斯,还出现了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再揽拌,
… Page 120…
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进行脱碳,制成中碳钢和高碳钢。这种技术比欧洲
要早1900余年。到了东汉末年,在继承战国脱炭技术的基础上,人们已成功
地制成了脱炭钢,并开始广泛使用。
此时,铸造技术又有了重大发展,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铸造精良,
形制精巧;东汉的马踏飞燕铜质奔马,造型之美、铸造之巧,世所罕见;兵
器铸造和铸钱业的规模也超过前代。
②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早在西汉初期,中国就出现了造纸。这种纸是用麻
绳头、破布等废旧麻料制成,为植物纤维纸。这种纸的出现,无疑是书写材
料的一场革命。
纸被发明以后,经历了从灞桥纸到扶风纸、金关纸和额济纳纸的发展过
程。公元2世纪初,东汉宦官蔡伦(公元62—121年,字敬仲,今湖南莱阳
市人,东汉和帝时的宦官,曾任过尚方令。)对造纸术作了改进。他将造纸
原料扩大到树肤、麻头、破布、旧鱼网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纸工艺:剪
切 (以使纤维分散)、沤、煮和洗涤 (脱除果胶、木素等物)、舂捣、抄造
成型、定型干燥。这套工艺使纸张具备了必要的平整性、抗水性,达到一定
精度,被后人称为“蔡侯纸”。
蔡侯纸出现以后,在内地逐渐普及开来,造纸原料也扩展到树皮、竹子、
稻草、麦杆等,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使造纸业迅速发展起来。班超通西域
时将纸带到那里,从此,纸开始在西域安家。到了7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
大肆扩张,纸便传到西亚,又西传至埃及、摩洛哥,后至欧洲。此外,纸还
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传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纸的大规模外传,大大促
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它本身的大规模传播便说明了它的重大意义。因此,
造纸术的发明被列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③漆器业的发展与兴盛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漆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中国已开
始用漆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器逐渐增多,技术也极大提高,出现了
木胎、竹胎、皮胎和夹紵胎等。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规模、范围的扩大
和制作过程的日益精细。当时,有10个郡县设有漆器工官,产品都非常有名,
其中尤以蜀郡和广汉郡的金银饰漆器最为著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
漆器,是秦汉时漆器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明证。当时的漆器一般为木胎,
后来发展为无胎或麻布胎。汉代漆器制作的分工,大致有素工 (作内胎)、
髹工和上工 (上油漆)、黄涂工(在铜质附饰品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
纹饰)、髹工(雕刻铭文等)、清工(最后系统修整)等。每器开始于素工,
完成于清工,最多的有12道工序,各工种的工人各尽所长、分工合作。这些
技术手段使漆器生产曾盛极一时,在中国古代工艺史上形成了一个高峰,出
现了细致流畅的花纹,如流云纹、涡卷纹、几何图案、人物图案等,并有了
金箔贴花的特殊装饰,使漆器富丽堂皇起来。另外,西汉开始出现了金属嵌
件与漆器结合的工艺,还出现了专门用于油漆的阴室,有一定湿度,容易成
膜,又不出现裂纹,便于提高油漆质量。
④陶瓷业的复兴与发展
中国陶瓷业的历史极为悠久,并成为中国原始文化的一大象征,如黑陶
文化、红陶文化等。春秋战国时期,陶瓷业曾有较大的发展,并由于原料和
… Page 121…
其它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出现了地域之别,大致形成南北两大陶系。东南沿海
一带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北方如韩、赵、魏、燕等地则以
灰陶、夹砂陶为主,但大体来说,南方是当时陶瓷的生产中心和技术中心。
从战国末期开始,南方代表性陶瓷——印纹硬陶已逐步衰落,到西汉中期以
后,陶瓷业又逐渐发展起来,可说是复兴。到东汉,陶瓷业继续发展,出现
了铅釉陶。青瓷(比原始瓷进步了许多,但又与现代青瓷有一定差别)也在
东西汉之交(一说为东汉中晚期。烧制成功)。
铅釉陶是一种低温釉,熔点约为 700℃,含有铜、铁、铅等金属的氧化
物或盐类,其中铜、铅是着色剂,铅主要起降低熔点,增加流动性的作用。
铅釉陶首先出现在关中地区,而后逐渐流传到关东、河南、两湖、东南沿海
一带。铅釉陶的出现,也就为后来绚烂多姿的唐三彩奠定了基础。
瓷器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手工业史上的创举,它到底出现于何时还有待考
究,但据考古资料可知,它的出现不迟于东汉中晚期,一般多倾向于东西汉
之交。在南方的许多地方发现了东汉的瓷窑址,如宁波、永嘉、上虞等地。
另外,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东汉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随葬的瓷制品,例
如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的青瓷耳杯,延熹七年 (公元164年)的麻布纺
系青瓷罐等,它们的显微结构与近代瓷基本相似,瓷釉在外貌和结构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