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夜给了她一千颗宝石作彩礼”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婚礼也十
分奢华:“点燃的龙涎香烛,每个一百迈宁(相当于900多克),铺的地毯
是用金线织的,并镶满了珍珠和蓝宝石。”
西亚人结婚前要有订婚,订婚除有聘金外,还应经过清真寺的认定;结
… Page 52…
婚也经过清真寺。父母为儿女的婚事都是大操大办,宴请亲友,大吃大喝,
载歌载舞,热闹几天,婚事才算办完。订婚与结婚家庭要举行庆祝,男女双
方家庭分开活动,婚礼前新娘要染红手心脚心。
婚后男子对女子有绝对权威。如果认为妻子有错,男子可以惩罚妻子,
可以关起她来,可以休妻。如果认为妇女不贞,结婚当天晚上就可以休掉。
关于离婚,伊斯兰教有保护妇女儿童的规定,离婚后男方对已怀孕的妇
女还要尽到责任:“尽可能在你们的寓所安排她们居住。你们切不可妨碍她
们,使她们痛苦,如果她们怀孕,你们应对她们给养充足,直到她们分娩结
束。如果她们为你们哺乳,你们应给以报酬,并合理地相商支付,如果你们
之间意见冲突,就让他另找别的乳母” (《古兰经》六十五章《离婚》)。
如果男方把离婚的话已说出口,又想收回这个决定,必须交付一定的赔
偿金。 《古兰经》的规定是释放一个奴隶,或是连续戒斋两个月,或者是供
应六十个贫民一天的口粮,以后,男子才可以和妻复婚。这无疑是告诫一些
随便休妻,把离婚看作儿戏的人做事要慎重。
丈夫离弃妻子后,不可以索要以前送她的各种礼物。丈夫给妻子的聘礼
聘金永远属于妻子所有,丈夫去世,家人也不能剥夺。这些开明的保护妇女
的作法都是载于《古兰经》之中的。《古兰经》记述过一个库白依沙事件,
反映了伊斯兰教成立以前的野蛮风俗,有个人死后留下了妻子,他的另一个
妻子的儿子,或是近亲拿一块巾帕盖在这个女人头上,就取得了处置她的优
先权。要娶她就和她结婚,不用给聘金。要嫁她出去,就享受她从死者得到
的聘金,不给她一文。假如不娶不嫁,就把她禁闭起来虐待,逼她用死者的
聘金赎买自由,或把她折磨死,承继她的聘金。穆罕默德对聘金、离婚的习
俗作了一部分更改。同时还废除了养义子的习俗、掷石交易的习俗。
伊斯兰教对乱搞男女关系,偷窃、严厉地处罚。
富裕的阿拉伯人、王公贵族都有娶女奴或把女奴纳为妾的习惯。他们不
愿娶自由人妇女,因为与她们结婚,事先看不到她们的容颜。与近亲婚配又
有许多后遗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记了一首近亲结婚弊病的歌:
“近亲结婚体必弱,异族联姻壮又强。近亲婚配愁不尽,生子瘦弱病又长。”
因此盛行娶女奴之风。女奴来自世界各地,有罗马人、黑人、土耳其人、斯
拉夫人、印度人等。由此产生不同民族的婚配。如黑祖兰本是一个女俘,来
自阿富汗,正是她为穆罕默德·迈赫迪生了穆萨·哈迪和哈伦·拉希德。倭
马亚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麦尔旺·本·穆罕默德是库尔德女奴所生。各民族
之间的通婚,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产生了一批新的人。
③丧葬习俗。阿拉伯人和所有的穆斯林丧礼的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地说,
穆斯林都是速葬、丧葬仪式与死期不超过三天,最好次日下葬。
人死后先要净洗,全身裹上写有经文的白布,送到清真寺 (也有先将尸
体送往清真寺净洗的)。然后把尸体放在一个特定的木盒中。在清真寺举行
仪式,然后亲友们护送尸盒到墓地。一路上阿訇念着《古兰经》,送葬男子
低声诵念,妇女们在后面号淘大哭,表示哀痛。穆斯林都有公墓,把死者从
匣中抬出,放入事先挖好的墓坑中,死者的脸要朝向麦加的方向,以便死者
能继续作礼拜。
穆斯林的葬礼比较简朴,没有丧服的规定。墓上没有标记。只是在葬埋
以后的三天到七天内,每天请一阿訇去墓地念经超度亡灵。
阿拉伯人认为所有的穆斯林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反对个人崇拜。人
… Page 53…
死后不搞盛大的葬礼。坟墓上也不标记,无论穷人富人都埋在一个公墓里,
即使是王室贵族也不例外。
(4)游艺竞技习俗
①歌会和宵会。中世纪富人家蓄养众多奴隶,有许多女奴专门为主人弹
琴歌唱。
当时的奴隶贩子、奴隶主把女奴的教养看得十分重要,他们从女奴幼时
就请老师教她们吹拉弹唱。女奴到了成年,学得一身本事,可以卖给王公贵
族,赚上一大笔钱。因此许多女奴才艺双全,不仅会弹琴,会唱歌,有的还
会自己编歌词。有的甚至精通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各种学问。
王公贵族之家在招待客人时,常开歌会,由女奴唱歌来娱乐大家。阿拔
斯朝几代哈里发也常在家中听歌,不仅有宫中歌女唱,还有外面歌手来唱。
据说麦赫迪什么歌都听,歌手们到宫里为他演唱。他坐在帷幕后面,人们看
不到他的面孔。
奴隶贩子常常占有一大批奴隶,他让女奴歌手在公共场合表演,这种演
唱会,年青人都可以去听,只要化钱就能够进去。在这种演唱会上,女奴们
一展才艺,博得不少公子王孙的爱情,演出许多爱情故事。
阿拉伯人的宵会也十分著名。阿拉伯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阿拉
伯半岛上,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为了与大自然作斗争,他们
喜欢过集体生活。一天劳动后尤其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这就是宵会。他们这
种传统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伊斯兰教兴起,穆斯林是兄弟
的思想深入人心,相聚在一起互相谈心,交流经验,谈见闻。这种宵会是阿
拉伯人特有的一种聚会形式,传统悠久。
古代时人们走出家门,坐在沙地上,沐浴在月光下,聚会畅谈。冬天他
们点起篝火,围坐在篝火边谈话。与会的人可为一家一族,还有不相识的人。
中世纪穆斯林们更喜欢聚集在学者、宗教家身边,听他们讲学,也有唱
歌弹琴等娱乐活动 (参考《外国奇风异俗,阿拉伯人的宵会》世界知识出版
社)。
阿拉伯人十分慷慨好客,他们的篝火为迷路的人、饥饿的人带来光明和
希望,他们的家只要有条件也慨然招待不相识的人。按照阿拉伯人古老的民
族习惯,生客住下来,三天之内决不过问客人身世情况和来意。只是招待,
管吃管住,饥饿的人可以受到热情款待。《古兰经》告诉人们:“当蚂蚁拖
着麦粒摇曳时,不要去折磨它”,对弱者的同情,体现了阿拉伯人民传统的
美德。
阿拉伯人形容一个人好客,不用好客、慷慨等字样,而是说某某人的火
是不灭的,或某某人的灰很多。中世纪早期的诗人骑士哈蒂木·塔伊(死于
公元578年)成了人们谈论好客的代名词,称颂他的火是永不熄灭的,他的
家成了行人和遇难者的归宿和隐蔽所。
《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也反映了阿拉伯人民的这种美德,如《塞
欧德·萨里睦和樊子鲁、张尔蕃的故事》、《商人阿里·密斯里的故事》等。
前者写帮助落难朋友,后者写招待不相识的商人。这种慷慨大方、热情好客
的程度是其他民族文学中罕见的。
②棋艺及其他。国际象棋是印度人创造的,9世纪传入阿拉伯。中世纪
印度的象棋被广大穆斯林所爱好。印度的棋艺习俗被伊斯兰世界所接受,并
… Page 54…
融入到阿拉伯帝国的日常生活中。
诗人伊本·鲁米有一首描写象棋大师艾布·卡萨母·泰瓦奇的诗,可以
了解中世纪下棋风气之盛,棋艺之高。下面摘录一部分:设棋坛力克众将,
挫群雄无人抵挡。……谈笑间巧布迷阵,轻落子突出奇兵。杀得对手难招架,
杀得棋盘战火浓。………你精明无比,你狡诈出奇。弈子不用看,心中有全
盘。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除下棋以外,还有掷骰子、赌博,这
是穷人、富人都玩的活动。斗鸡、斗狗在当时也盛行一时。养鸽也成为阿拉
伯人的一种娱乐。唱歌是阿拔斯王朝时最普遍的娱乐活动,这种习俗是阿拉
伯人受波斯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边唱、边弹、边组词、作诗歌,成为一些
诗人、歌唱家的特长。易卜拉欣·本·迈赫迪因擅长于唱歌作曲而闻名。打
猎成为贵族的习尚,据说艾布·依萨十分喜爱狩猎,有时狙击羚羊、兔子,
有时用鹰猎鹧鸪。户外活动还有射箭 (弓术)、枪术等。
波罗球是盛行于西亚和中亚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马上游戏,骑马的人
分为两队,手执球杖,杖头如匙形,以球杖击球,以先击入球门者为胜。这
项运动唐代已传入我国。
2。北非生活习俗
非洲部分,本章以埃及为主。中世纪前期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
教排斥了基督教或其他原始崇拜,成为北非埃及、马格里布,以及东非的索
马里、苏丹,西非的加纳、马里等国的国教。他们的习俗都受到伊斯兰教的
影响。但是在非洲,伊斯兰教的观念不如阿拉伯人强,尤其是西非,万物有
灵论在他们观念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
埃及是非洲的文明古国,4世纪末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中叶被
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语替代了科普特语,埃及逐渐阿拉伯化。尽管埃及从
法蒂玛王朝开始独立 (公元969年),但是仍一直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埃及人的习俗大多与阿拉伯人相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还有一些独
特之处。
(1)节日礼俗
①埃及日出节。每年2月21日,在阿布辛堡举行。这是古埃及法老拉莫
西斯二世的生日。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的后裔。拉莫
西斯二世神庙是日出节瞻拜物的对象。这天清晨6点25分,太阳将它朝霞似
的光束穿过拉莫西斯神庙高10米、宽5米的石门,通过60米的甬道,照射
到神庙尽头石室内面向东方的法老拉莫西斯二世的石像上,10分钟以后,石
室内的石像被沙漠和湖面的反射光全部照亮,太阳直射在石像的地方成为一
个耀眼的光斑。然后渐渐向左下方移去,不久在它的尽处瞬间消失。6点55
分,拉莫西斯二世石像和它身旁的三个石像恢复正常的光照。这是日出节最
神奇的时刻,日出节那一天埃及人凌晨起身,纷纷来到尼罗河畔,迎接黎明
时这一奇观。这一奇观是埃及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是古埃及人有高度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