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节上坟及游春事。 

     ⑥四月八日浴佛节。浴佛节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寺院于这一天灌浴佛 

像。以小金佛演示佛出生奇迹。《东京梦华录》卷八说:“四月八日,佛生 

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祭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佛徒相 

信喝浴佛水可以祛病延年。寺中僧尼在这一天用器皿装上“浴佛水”,“遍 

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 (《武林旧事》卷三周密)。浴佛节 

时南宋西湖有放生会。为纪念佛诞辰,汴京肉铺关门,人们吃素。 

     ⑦端午节。五月五日又称端午节,唐宋习俗为采艾草扎成人形悬于大门 

上,叫做插艾,还要插上菖蒲等物以避邪祟。宋人身上还要佩符袋、香袋以 

驱病毒。南宋民家以艾草扎张天师像悬于门上,有些人家是悬一虎头。对于 

这些传统习俗 《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均有记载。欧阳修《渔家傲》词 

有“五色新丝缠角粽,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樽共”的诗句,描写用 

丝线缠粽子的情况。五月节为浴兰时节,有用兰草洗浴以除不洁及喝菖蒲酒 

的习俗。唐宋之前已有端五赛龙舟之习,其起源“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 

故” (《荆楚岁时记》),苏轼诗记“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 

渡” (《苏轼诗集》卷一《屈原塔》)之事。又“水溪击鼓何喧阗,相将扣 

水求屈原” (《苏轼诗集》卷一《竹枝歌》),宋人亦竞渡纪念屈原。 

     南宋人游西湖“是日游舫亦盛,盖迤逦炎暑,宴游渐稀故也”(《武林 

旧事》卷三)。 

     辽人与金人都重视端午节。金帝于端午举行拜天之礼。辽俗用采艾叶和 

绵著衣上,用五彩丝为绳缠臂,还用采丝绕盘做成人形,谓之“长命缕”。 

金人于端午进行射柳、击球、饮宴等娱乐活动。 

     南宋人编结巧粽,可以编为“楼台舫辂(舟车)”(《武林旧事》卷三), 

表现出手艺的高妙;金人射柳,表现为重骑射。不同的民族在纪念一个节日 


… Page 83…

中,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各地有端五采药的习惯,民间以为端五采百草制药,药的性能好,治病 

灵验。 

     端午节节日食品为棕子。 

     ⑧七夕。七月七日晚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是牵牛织女相会的日 

子。我国妇女自古以来有七夕乞巧的习俗。唐宋时代此风更盛。乞巧是乞求 

灵巧和智慧,也是乞求幸福和美满。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 

玄宗与杨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于庭 

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更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 

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到了宋代,仍继 

续这种风气,从宋代的记述看七夕在民间已成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梦粱录》 

卷三载,七夕时全城的“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 

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 

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 

巧’;”南宋“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武 

林旧事》卷三) 

     乞巧节在宋代供奉魔合罗,魔合罗是佛教中的童佛,六岁出家成佛。宋 

人用泥制一娃娃神,给他穿上衣服放在红纱碧笼罩子里,就是魔合罗。皇宫 

中供奉的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香佛手香制造,甚至有用金铸成,贡献给宫 

廷。 

     元代,每逢七夕,宫女们登上高台,各用五彩丝穿“九尾针”,互相比 

赛,看谁先穿完九个针孔。先穿好的称为得巧,晚穿好的称为输巧。《析津 

志辑佚·岁纪》说“七月皇朝祠巧夕”,“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 

牛织女图”。 

     七夕节是妇女的节日,妇女们都希望自己有一副巧手,创造出美好的生 

活。 

     ⑨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叫做“鬼节”。传说这一天是赦免鬼罪 

的一天,同时又是道教地官大帝的生日,将为鬼打开地狱之门,鬼魂要回家 

乡。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 

     寺庙这一天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是“解救倒悬”之意。盂兰盆会起 

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盂兰盆经》载,目莲之母因有恶行死后堕入饿鬼道, 

目莲对母极孝,以钵盛饭喂母,但食未入口已化为火炭。目莲求救于佛,佛 

为他说“盂兰盆经”,让他在七月十五作盂兰盆,盆中置百味五果,供养众 

佛僧,仰众佛的恩光来解脱饿鬼如倒悬一般之苦。目莲依佛祖之言祭祀群鬼, 

最后与父母同成正果,成为地藏王之护法。寺庙和宫观都在这一天大作法事, 

超度亡灵。贵族家请僧人“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梦粱录》卷四) 

     七月十五家家祭祖,吃斋念佛,烧香上供,叩拜并祭扫祖先之墓。 

     中元节城市热闹非常。《东京梦华录》卷八记,开封于节前街上就有卖 

冥器的,即纸糊的鞋、帽、衣服一类,并有买盂兰盆架的,为一竹架,衣服 

纸钱可以在上面焚烧。街上还有卖果实、种生、花果之类。伶人从七夕开始 

就开演目莲救母的故事,直演到十五日,观众很多。七月十五一早街上买罚А

米饭,供上供用。还有卖转明菜花花油饼等。 

     这一天“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武林旧事》卷三)。 

     祭祀“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武林旧事》卷 


… Page 84…

三)。 

     七月十五晚上有放灯的习俗,不仅寺院放灯,宫中也放灯“内侍往江中 

放灯万盏” (《梦粱录》卷三),意思为替鬼照亮冥界。 

     ⑩秋社。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一般在立秋 

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梦粱录》卷四说:“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 

坛,盖春祈而秋报也”。 

     农村秋社有社会,会后有聚餐,社会有祭神和谢神的活动。毛滂《浣溪 

沙·武康社日》有“风露满帘清似水,笙箫一片醉为乡”“打鼓枫林谁作社?” 

等诗句,反映秋社日“笙箫一片”“打鼓枫林”的热闹场面,乡人饮酒“醉 

为乡”的情景,以及乡人轮流作社的习俗。 

     宋都开封“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 

腰子、奶房、肚、肺、鸭并、爪薑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 

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 

新葫芦、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东京梦华录》卷八) 

     唐宋以来朝廷及州县都要祭春社、秋社。“春秋二社及腊前一日,祭太 

社、太稷。” 

     元代“至元七年(1341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元史·志·祭 

祀五》)。这说明元代进一步接受了农业文化仪礼。元祭祀社稷时间“凡祭 

之日,以春秋二仲月上戊”。祭祀典十分隆重,祭祀时祭供各种酒、羊、牛 

等肉,有众多官员参与。 

     祭社稷是一种古老而严肃的活动。元代社稷坛分社坛、稷坛。社坛土用 

青赤白黑黄五色,依方位筑之。中为黄色,四方各设一陛道。稷坛土不用五 

色。两坛高五丈,宽、长各五丈。坛外筑墙垣。祭祀前将祭祀用的香烛、酒、 

马奶酒置于望祠堂称为迎香。其次是参与祭祀的官员前一天进行清斋。祭祀 

之时祭官们捧着干枣、鹿肉干、榛子、桃干、菱角、芡实、栗子、鱼肉、兔 

肉、猪肉等依次奉供,主要的祭牲是一只牛、四只羊、四只野猪。祭祀时要 

奏乐、跪拜、读祝文。参与的主要官员有太常卿、光禄卿、祝史、监察御史、 

监礼博士等 (《元史·志》)。 

     (11)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由来已久,宋代节日活动更加 

丰富。 

     唐代中秋玩月之俗已盛行。《开元纪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太液池 

望月”。宋代始定中秋、仲秋节。开封是北宋都城,从节前已热闹起来。《东 

京梦华录》卷八记,中秋前,各酒楼装修门面,“重新结络门前彩楼”,挂 

起花头画竿,悬挂醉仙锦旗,各店“皆卖新酒”。市人争相来饮新酒。到八 

月十五中午酒楼“拽下望子”。市民中秋赏月“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 

楼玩月,”京城“丝篁鼎沸”,“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 

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到南宋亦如往昔。“王孙公子、巨 

家富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 

 (《梦粱录》卷四)一般商人“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 

佳节”。穷苦市民“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 

天街买卖“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梦粱录》卷四)。 

     中秋吃螃蟹、水果,据《东京梦华录》记,“是时螯蟹新出,石榴、勃、 

梨、枣、栗、葡萄弄色,柑桔皆新上市”。 

     月饼的名称见于《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一项中,那时月饼是一种圆 


… Page 85…

形带馅的甜点心,尚未列入中秋馈赠之节令食品。到明以后,月饼名气大振, 

成为节日食品。 

     (12)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 

都逢九故名重阳。重阳,民间流行的习俗有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 

等。重阳登高的习俗传说很多,影响最大的是《续齐谐记》中桓景避难的传 

说,桓景听从仙人费长房的指点,九月九日臂上系茱萸、登高,饮菊花酒, 

避免了全家人的灾殃。从此以后形成九九登高的习俗。 

     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很盛。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反映了重九登高情景。 

     宋代沿有九九登高的习惯,《东京梦华录》卷八记“都人多出郊外登高, 

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饮酒赋 

诗,摘采茱萸,兴尽而返。茱萸、菊花重九倍受人青睐,《梦粱录》卷五说: 

 “今世人以菊花茱萸为然,浮于酒上饮,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名延寿客, 

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尔”。菊花不仅做为药物服之,而且做为高 

品位的花被人欣赏,重九是赏菊之日。《梦粱录》卷五记,“禁中与贵家此 

日赏菊”,百姓于此日要“市一二株玩赏”,开封此日处处是菊花,“无处 

无之”(《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节吃重阳糕。开封节前一、二日,都 

人做重阳糕,“各以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