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1200个岛民?其二是如何将人口控制在土地能承受的范围?
    有关蒂科皮亚岛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主要的资料来源于人类学家弗思在岛上所作的观察和研究。虽然蒂科皮亚岛早在1606年就已被欧洲人“发现”,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孤绝,并没有受到欧洲人的影响。1857年,第一批传教士来到该岛,一直到1900年后,才有岛民信奉基督教。因此1928年至1929年在此作研究的弗思要比后来的人类学家拥有更好的时机,因为那时蒂科皮亚岛的文化已处于转变之中,但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元素。
    我们曾在第二章讨论过影响太平洋岛屿社会的几大环境因素,蒂科皮亚岛粮食可持续生产得益于如下因素: 降雨充沛、纬度适中、多火山灰落尘(从其他岛屿飘来的火山灰)和来自亚洲的沙尘。上述有利条件均归功于蒂科皮亚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个人无关。但如何利用和管理这些有利条件还得看岛民自身。蒂科皮亚岛不像其他太平洋岛屿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而是施行微观管理的手段,保证粮食的可持续生产。几乎岛上所有的植物都各有用途,即使野草也被用来护根覆盖,而野树则在饥荒时用以果腹。
    从蒂科皮亚岛的海岸往内陆方向前进,整座岛看起来铺天盖地都是高大茂密、错落有致的原生雨林,就像那些无人居住的太平洋岛屿。然而等你置身于森林中,才会发觉真正的雨林只是生长在悬崖峭壁,而岛上大部分土地皆为可食用的果树林,有些果树原产于本地,有些则从外地引进。其中最重要的是椰子树、面包树以及树干含有大量淀粉的苏铁。数量不多、但树冠可用于遮阳蔽日的有原产于本地的杏仁树、带坚果的伯克山榄、大溪地栗子树、玉蕊树和热带的榄仁树。嵌在中层、树身稍矮的有果实含有尼古丁成分的槟榔、太平洋温桲和箭毒树等,蒂科皮亚岛民用箭毒树的树皮做衣服,而其他太平洋岛上的人们则大多用构树皮来制衣。位居底层的是农田,种有芋头、香蕉和曲籽芋等。虽然很多品种的曲籽芋要求种植在沼泽地,但蒂科皮亚岛民还是培育出适合干旱环境的芋头,种在排水良好的山坡。这种多层次的果树林在太平洋地区独一无二,仿佛是高低错落有致的热带雨林。不过蒂科皮亚岛上所有的树木果实皆可食用,这是大多数热带雨林树木无法实现的。
    除了面积广阔的果树林,还有两类没有树木的小块地方也用于生产食物。一类是小块的淡水沼泽地,用来种植普通的喜潮湿环境的曲籽芋;还有一类农地休耕期短,劳动密集型,接近于持续生产,用来种植三种根用作物: 芋头、山芋和从南美洲引进的木薯。近年来木薯大面积取代了本土的芋头。这些农田要求长时间的劳动力投入,除了拔除杂草外,还要将草和树枝覆盖在农田上,以保持土壤湿润。
    蒂科皮亚岛上这些果树、沼泽地和农田所生产的食物主要是富含淀粉的植物。由于岛上没有比鸡和狗更大的家禽,因此传统上岛民们的蛋白质来源主要依靠海里的鱼类和贝类,也有一部分来自咸水湖的鸭子和鱼类。如果有谁想要捕鱼或吃鱼,必须先得到酋长的同意,这一规定可避免涸泽而渔。
    每年遇到旱季作物歉收,或是飓风损毁农田和果园,蒂科皮亚岛民不得不求助于两种紧急食物,一种是将多余的面包果放在洞中发酵,变成淀粉团,可贮存二至三年。还有一种是去所剩无几的原生雨林采摘水果和坚果等可果腹的东西,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至少不会挨饿。1976年,我在一个叫拉纳尔的波利尼西亚岛屿参观时,问当地人岛上几十种树,什么果实可以食用?他们告诉我有些树的果实可以吃,有些则不可以吃,还有一些只有在“亨吉肯基”时才吃。我从来没听说过“亨吉肯基”,于是向他们询问其含义,岛民说那是他们记忆里最强烈的一次飓风,大约发生在1910年,岛上所有的农田都被损毁,把人们从饿死的边缘拉回来的就是森林里的那些野生果实,平日没有人喜欢,也不会去吃它们。蒂科皮亚岛每年遭受两次飓风,因此这类果实对他们可能更为重要。
    上述方法就是岛民用来确保自己拥有可持续的食物来源。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是人口必须保持稳定,不能有所增长。弗思在1928年至1929年来岛上调研期间,计算出当时总人口为1278人。从1929年到1952年,人口年增长率为14%。尽管这个数字并不高,但如果从3000年前第一批移民来到这个岛屿开始计算,岛上人口肯定会过量。哪怕假设岛上的人口年增长率一直是14%,而最初的移民数就是独木舟所能容纳的25人,那么1000年后这个18平方英里的小岛将挤满2500万人,而到1929年将高达250万兆人。显然这是不可能,人口不可能按照这种速度无止境地增长。人类在此定居后,才过283年,岛上的人口就已经达到目前的规模,即1278人,其后岛上的人口数量又是如何保持不变的呢?




蒂科皮亚岛(2)

1929年,弗思发现有六种调节人口的方法在岛上仍被使用,还有一种已经绝迹。本书大多数读者都用过其中一至几种方法,如避孕或堕胎。我们可能是出于人口压力或家庭负担的考虑,但蒂科皮亚岛民明确地表示,他们节育的动机是为了避免岛上人口过多,超过家里田地能养活的程度。例如,蒂科皮亚的酋长每年都会举行一个仪式,宣扬岛上人口零增长的理念。有趣的是,在第一世界国家,也有一个以人口零增长命名的组织(不过后来已改名),并以此作为行动目标。在蒂科皮亚岛,若一对夫妇的长子到了适婚年龄,这对夫妻就不再生育;他们通常最多只生四个孩子,或者只生一男一女,要么就是一个儿子再加上一两个女儿。
    在蒂科皮亚传统的七种人口调节法中,最简单的避孕法就是性交中断法。另一个方法则是堕胎,在孕妇临产前挤压她的腹部或用热烫的石头放在其肚子上。弑婴也是方法之一,将婴儿活埋、扼死,或是让新生儿脸朝下窒息而死。穷人家那些排行小的儿子通常不结婚,这导致很多适婚女性找不到结婚对象,她们宁愿保持单身,也不会去做别人的姨太太。(“单身”在蒂科皮亚是指不生孩子,但可以有性生活,他们通过性交中断法避孕,万一失败就只好堕胎或弑婴。)此外,还有一个调节人口的方法是自杀。在1929年到1952年间,已知有7个人上吊自杀(六男一女)和12个女人投海自杀。送死要比蓄意自杀来得更普遍。在1929年到1952年间,有81个男人和3个女人坐船前往波涛汹涌的大海,再没有回来。岛上死亡的那些年轻未婚男子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死于海难。至于年轻人出海到底是有意自杀,还是莽撞行为的结果,动机因人而异。但考虑到饥荒期间,穷人家人口众多,嗷嗷待哺,那些排行小的儿子们用自杀来缓解压力不失为一种可能。1929年,弗思在蒂科皮亚岛做调研期间曾听说过有个叫做帕努库麻拉的人,是酋长的弟弟,在一次严重的旱灾和饥荒中,带着他的儿子出海去,他说与其在岛上慢慢饿死,还不如一下子被大海吞噬。
    第七种调节人口的方法在弗思到岛上调研之前已经消失,只存在于岛民的口头传统中。传说在17世纪或18世纪早期,蒂科皮亚岛巨大的咸水湾由于泥沙淤积,变成现在的咸水湖。这使得以前种类丰富的贝类和鱼类大量减少,而居住在附近的纳嘉·阿里奇族因此饥不果腹。这个部落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和海岸线,就对另一个部落纳嘉·拉文伽族发动进攻,并消灭了他们。一两代人之后,纳嘉·阿里奇族又对剩下的纳嘉·法埃阿族发起攻击,后者为避免坐以待毙,于是坐着独木舟逃向大海(这无疑是送死)。考古学家们在当地发现海湾萎缩的证据,以及村落遗址,这证实了口头历史的真实性。
    在20世纪,蒂科皮亚岛由于受到欧洲的影响,七种调节人口的方法日渐式微,渐渐消失。管辖所罗门群岛的英国殖民政府禁止出海和战争,而基督教传教士也反复宣扬不要堕胎、弑婴和自杀。其结果是蒂科皮亚岛上的人口由1929年的1278人上升至1753人。13个月内发生的两次飓风毁坏了岛上一半的庄稼,造成大面积饥荒。英属所罗门群岛的殖民政府不但马上将救济食品送到岛上,而且出于长远考虑,允许并鼓励岛民移居到所罗门群岛中人口较为稀少的岛屿,以此减轻蒂科皮亚岛的人口压力。今天,蒂科皮亚岛上的酋长将人口数控制在1115人以内,这一数字接近过去用弑婴、自杀等现在已不再接受的手段所维持的人口规模。
    蒂科皮亚岛的可持续型经济起于何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帕特里克·科茨和道格拉斯·颜在岛上进行的考古研究发现,这种经济形态并非突然产生的,而是将近3000年来不断发展的结果。正如第二章所述,公元前900年,现代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拉皮塔人最早抵达蒂科皮亚岛。这些早期移民对岛上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考古遗址挖掘出的木炭残渣显示他们曾焚林辟地,同时也尽情享受在岛上产子的海鸟,以及陆鸟、果蝠、鱼类、贝类和海龟。不到1000年,岛上的5种鸟类(阿博特海鹅、奥杜邦海鸥、鹬鸟、暗色冢雉和乌燕鸥)都惨遭灭绝,随后红脚海鹅也相继绝种。岛上的贝冢遗址揭示,在人类定居下来的头1000年,食果蝙蝠绝迹,鱼类和鸟类的骨骸减少了3倍,贝类减少10倍,巨大的蛤蜊和夜光蝾螺也濒临灭绝。(因为人类偏好捕捞大的来吃。)
    大约在公元前100年,由于岛上原有的食物资源日益稀少或消失,蒂科皮亚岛的经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木炭沉积物消失,本地原产杏仁树的残余物出现,这表明岛民们放弃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转而在果园中种植坚果树。为了弥补鸟类和鱼类的大量减少,岛民开始集约化养猪,猪肉几乎占岛民蛋白质来源的一半。公元1200年,波利尼西亚人由东而来,他们独特的文化在拉皮塔人后裔占领的斐济、萨摩亚、东加,以及蒂科皮亚岛落地生根。在坑洞贮存发酵面包果的技术,就是波利尼西亚人带来的。
    根据传说和考古发现,公元1600年左右,蒂科皮亚岛民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 宰杀岛上所有的猪,而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就从鱼、贝类和乌龟中取得。根据蒂科皮亚岛民所言,他们的祖先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猪会破坏园地,将植物连根拱起,和人类争夺食物,因此养猪的经济效益不高(拿10磅的蔬菜喂猪才能生产出一磅的猪肉),最终变成专供酋长享用的珍肴。在放弃养猪的同一时期,蒂科皮亚岛的海湾变成了咸水湖。当19世纪第一批欧洲人开始来岛上定居时,蒂科皮亚岛的经济形态基本定型。因此,在20世纪殖民政府和基督教传教士的影响壮大之前,蒂科皮亚岛民已经在这个偏远的小岛自给自足生活了3000年。
    当今的蒂科皮亚岛民可分为四个部落,每一个部落酋长都采取世袭制。蒂科皮亚的酋长要比新几内亚高地的非世袭的“大人”来得有权力。尽管如此,蒂科皮亚岛民的生存发展可用由下而上来形容,而非由上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