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五卷-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颂扬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说: 
臣又观道统之与治统,古者出于一,后世出于二。孟子序尧舜

以来至于文王,率五百年而统一续,此道与治之出于一者也。。。 
孔子之生东迁,朱子之在南渡,天益付以斯道,而时不逢,此道与
治之出于二者也。自朱子而来,至我皇上,又五百年,应王者之期, 
躬圣贤之学,天其殆将复启尧舜之运,而道与治之统复合乎!伏维
皇上承天之命,任斯道之统,以升于大猷,臣虽无知,或者得依附
末光,而闻大道之要。臣不胜拳拳!(“榕村全集”卷十“进读书
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 
李光地所颂扬的统治阶级的“统”策,即康熙以来束缚学术自由发展的
法宝,所以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痛斥说:“君家相公(李光地)之书,其貌则
经者,其人则纯乎纬者也!”(“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答诸生问榕村
学术帖子”) 
专门汉学就是在这样钦定御纂的世界中发展起来的。这正如皮氏所说: 
“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 
是为专门汉学。”(“经学历史”) 
专门汉学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吴县惠栋为首。惠栋字定宇,生于康熙
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七五八年)。皖
派以安徽戴震为首。戴震字东原,生于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卒于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
戴震的学问从惠栋处所得者甚多,而其影响则超过惠栋。钱大昕曾为二
人作传,对于惠栋说: 
年五十后,专心经术,尤邃于“易”。。。汉学之绝者千有五
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 
高者蔑弃古训,自夸心得,下者剿袭人言,以为己有,儒林之名徒
为空疏藏拙之地;独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 
当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间,马融、赵岐辈不能及也。(“潜研堂文
集”卷三十九“惠先生栋传”) 
对于戴震说: 
讲贯“礼经”制度名物及推步天象,皆洞彻其原本,既乃研精
汉儒传注及“方言”、“说文”诸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
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阎百诗、顾景范、胡朏
明虽善读古书,犹未悟斯失(指考证字义地名),先生始釐正之。
同时颇有狂而不信者,予深赞成其说。(同上“戴先生震传”) 
吴皖二派不同的地方,过去学者或以为惠求其近汉,戴求其近实。王引
之即持此种见解。他说: 
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 
大都不论是非。来书言之,足使株守汉学而不求是者,爽然自失。
(见“致焦循手札”) 
章炳麟评述二派则说: 
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始惠栋, 
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江永戴震,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
先栋时,有何焯、陈景云、沈德潜,皆尚洽通,杂治经史文辞。
至栋承其父士奇学,揖志经术,撰“九经古义”、“周易述”、“明
堂大道录”、“古文尚书考”、“左传补注”,始精眇不惑于谜闻。。。 
栋弟子有江声、余萧客。声为“尚书集注音疏”,萧客为“古经解

钩沈”,大共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而王鸣盛、钱大昕
亦被其风,稍益发舒,教于杨州,则汪中、刘台拱、李惇、贾田祖
以次兴起。萧客弟子甘泉江藩复缵续“周易述”,皆陈义尔雅,渊
乎古训是则者也。
震生休宁,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与地,皆深通。
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湛、三胡。三胡者,匡
衷、承珙、培翬也,皆善治“礼”;而瑶田兼通水地、声律、工艺、
谷食之学。震又教于京师,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皆从问业。弟
子最知名者: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玉裁为“六书音韵表”, 
以解“说文”,“说文”明。念孙疏“广雅”,以经傅诸子,转相
证明,诸古书文义诘诎者皆理解。授子引之,为“经传释词”,明
三古辞气,汉儒所不能理释。其小学训诂,自魏以来未尝有也。。。 
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 
与苏州诸学殊矣。(“检论”卷四“清儒”) 
炳麟的述评,是有一定的总结性的。他评论惠栋与戴震两派学风,吴派
是“学好博而尊闻”,皖派则“综形名,任裁断”;吴派“笃于尊信,缀次
古义,鲜下己见”,皖派则“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双己
之律令”。这是清末最后经学大师的评断。但严格讲来,汉学是始于惠栋, 
而发展于戴震的。
汉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史料的一种方法。“汉学”二字,在吴派学者
的概念中,确有“惟汉是信”的意思。例如吴派学者江藩说: 
黄宗义之“易学象数论”,虽辟陈搏、康节之学,而以纳甲动
爻为伪象,又称王辅嗣注简当无浮义;黄宗炎之“周易象辞图书辨
惑”,亦力辟宋人图书之说,可谓不遗余力矣。然不宗汉学,皆非
笃信之士也。。。胡朏明(渭)“洪节正论”,虽力攻图书之谬, 
而辟汉学五行之说,是不知夏侯始昌之“洪节五行傅”,亦出于伏
生也,。。是以黜之。(“汉学师承记”附“国朝经师经义”) 
“不宗汉学,非笃信之士”,即章炳麟所谓“笃于尊信,鲜下己见”。
但皖派戴震的意见稍有不同,他不但信汉,且也疑汉,即炳麟所谓“上溯古
义,而断以己之律令”。戴震说: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有名之见其蔽二:非掊击前人
以自表■,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 
皆未志乎闻道,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笃,如南北朝人所讥:“宁言周
孔误,莫道郑服非”。(“戴东原集”卷九“答郑丈用牧书”) 
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汉儒故训有师承, 
亦有时传会,晋人传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
不谬者在其所弃。我辈读书原非与后儒 竞立说,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
其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而道从此失。。。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
得之学也,。。食而不化者也。。。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
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
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同上“与某书”)这样看
来,所谓汉学,是和晋、宋凿空之学、汉儒传会之学都相反的,它不仅要复
汉之古,而且在于“空所依傍”,断以己见。
刘师培曾对汉学的方法,加以说明,他说:

古无汉学之名,汉学之名始于近代。或以笃信好古该汉学之范
围,然治汉学者未必尽用汉儒之说;即用汉儒之说,亦未必用以治
汉儒所治之书。是则所谓汉学者,不过用汉儒之训故以说经,及用
汉儒注书之条例以治群书耳。(“左盒外集”卷九“近代汉学变迁
论”) 
然刘说也只及于汉儒的训故方法与注书条例,还没有明言这种方法是什
么。章炳麟归纳其中优良的方法为六点,说: 
近世经师,皆取是为法: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
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情感,五也;汰华辞,六也。六者不
具,而能成经师者,天下无有。学者往往崇尊其师,而江戴之徒, 
义有未安,弹射纠发,虽师亦无所避。(“太炎文录初编”“文录” 
卷一“说林下”) 
炳麟此论把汉学家的治学精神理想化了。到了梁启超、胡适,便把这种
汉学家的治学精神,吹捧成了什么“近代的科学方法”了。这是似是而非的
论断,必须把它究明。按戴震继承明末以来天文、数学、地理诸学的研究, 
在学术修养上确有若干逻辑的因素渗注于其治学方法中,这种方法影响于汉
学家之整理古籍,亦至不鲜。如戴震说: 
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
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训,由词以通其道。。。一字之义,当
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 
诵“尧典”数行,至“乃命义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 
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睢”而往,不知古
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
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 
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
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乌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
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衡从宜辨。(下言数学、
音乐)。。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闻事
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为书之大概端在
乎是。前人之博闻强如郑渔仲、杨用修诸君子,著书满家,淹博有
之,精审未也;别有略是而谓大道可以径至者,如宋之陆,明之陈、
王,废讲习讨论之学,假所谓尊德性以美其名,然舍夫道问学,则
恶可命之尊德性乎?。。群经六艺之未达,儒者所耻,仆用是戒其
颓惰。(“戴东原集”卷九“与是仲明论学书”) 
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
靡不攸贯,合诸道而不留馀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
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
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
见也。
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之也。。。 
既深思自得而近知矣,然后知孰为十分之见,孰为未至十分之见。。。夫然
后傅其信,不传其疑,疑则阙,庶几治经不害。(同上“与姚孝廉姬传书”) 
以上第一段话,大意是说科学知识是明经的基本学问,没有这些科学知识, 
则经典上所讲的话,是不能精审识断的;第二段话,大意是说定理与假说的

区别,十分之见颇当形式逻辑的定理,未至十分之见颇当犹待证明的假设, 
定理可传,假说则阙疑以待识者之辨。这是合于逻辑的精神的。然而乾嘉学
者不是在严格意义上“无所雇虑”的。大部分汉学家,因为没有将来社会的
信仰,在结论上还是被古道所桎梏;换言之,在古籍的狭小天地中并没有科
学态度的扩充。这扩充是要超出于古籍而进入于物质世界与未来社会的。“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把二千年经学升降,以六字评述:两汉之学,其弊也“拘”; 
魏晋至唐及宋初,其弊也“杂”:宋庆历至南宋,其弊也“悍”;宋末至元, 
其弊也“党”;明末之弊也“肆”,而清朝之弊也“琐”。以上六字断语不
皆是正确的说法,而清代汉学之“琐”则是事实。著者有概括汉学家方法论
的四句话,这便是: 
蔽于古而不知世(古指古籍,世指社会);蔽于词而不知人(词
指“由词通道”之词,人指个性);有见于实、无见于行(实指其
一部分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