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认为自由优先于平等;正义优先于效率和福利。两个原则强调了社会制度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个原则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他宣布;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罗尔斯通过原初状态和社会契约论来证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原则。另一条证明途径是通过“反思的平衡”;即将两个原则与常识的正义判断进行反思和对照来达到二者的平衡和一致。罗尔斯坚信他的正义原则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为此;他在《正义论》的第二编中探讨了正义的制度要求;第三编论证了正义理论的稳定性。他坚信;他的正义理想决不是乌托邦。
人如其文的慈父良师
正义的观念不仅是罗尔斯一生研究的主题;同样也是他人生的信条。当新婚的妻子告诉他;她重男轻女的父母只给她的兄弟准备大学教育费用而她和妹妹却无此殊荣时;他就决定一定要为自己的儿女提供同等的机会。后来他的4个子女都在他的支持下念完了大学。
越南战争爆发后;国防部决定不征募学业优良的学生;而有一门不及格的学生则可能被征入伍;这也等于给了教授特殊的权力。罗尔斯认为这样区别对待学生是不公正的。那些家庭富裕和社会关系广泛的学生应该和别人一样承受相同的命运。他和自己的同事联合起来;在学校会议上建议学校采纳他们的建议。
在他的同事和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安静、谦虚、举止优雅、具有绅士风度的人。他如此完美;以致于有人戏称他为“基督”。他不逐名利;也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享受和家人朋友一起的轻松时光之外;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研究和教学。1999年他终于同意接受国家人文学科杰出成就奖;在此之前他通常拒绝各种荣誉。她的女儿利兹说他愿意做更多其他的事情而非与首相共进晚餐。他经常指责英国王室的做法和特权腐败影响。这也说明了他喜欢林肯的原因——他认为林肯是一个重视人人平等而且从不向邪恶妥协的总统。在他哈佛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幅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马迪画的林肯肖像。对于妻子热爱的艺术活动他也一直给予支持和关注。在介绍他的剑桥手册封面上;是他妻子亲绘的他的肖像。他曾一度拒绝刊登自己的任何图片;不明白人们为何会关心他的长相。
罗尔斯在哈佛的教学生涯一直持续到1991年。他把大量精力用于课堂教学;他的演讲总是精心准备;写成讲稿后再三修改。他把讲稿分发给学生;以免因自己有时口吃而影响他们的理解。虽然有时口吃让他难以完整地说出一个单词;而且不用来听也能通过讲稿了解学习内容;但是他每次上课总会让容纳几百人的阶梯教室人满为患;必须早早前去才能抢到座位。上完课虔诚的学生都会拍红了手掌送他离开;直到他听不到为止。在他的学生中有数十名引人注目的哲学家;其中不少是女性;美国大学大多数重要的哲学系里都至少有一名他的弟子。罗尔斯自己喜欢研究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洛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对他们满怀敬意;并一直在思索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作为无数研究生的良师益友;他引导很多人成为了这些哲学家的有影响的诠释者。
有着一双深邃蓝眼睛的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水手;饮茶时像孩子一样贪吃燕麦饼。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七十多岁依然坚持锻炼;喜欢骑自行车、慢跑和远足;就在辞世前的一些日子里他依然每天出来散步;就像他热爱的哲学家康德一样;他比康德多活了一年。2002年11月24日早晨9点30分;这位心如赤子的81岁老人;因为心力衰竭;在家中安详地离去;直到最后的时刻依然保持着清醒。
在去世之前;他竭尽最后的心力;整理出版了《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简洁概括了其正义思想的诸多方面;似乎要让世界铭记他的嘱托。如今;失去了罗尔斯的世界依然回响着他的追问:“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46
两个身躯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两个面对面的身躯
有时是两个波浪
而黑暗是海洋。
两个面对面的身躯
有时是两块石头
而黑暗是沙漠。
两个面对面的身躯
有时是根
在夜间盘在一起。
两个面对面的身躯
有时是对折的刀片
而黑夜是闪电。
两个面对面的身躯
是两颗星星
陨落早廖廓的天空。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05
李嘉诚递名片
冯伦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了一次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76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大陆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会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物。
但是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在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意料——因为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否则怎么站呢?
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又是为了大家舒服。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鼓掌让他讲,他就说我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吧。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来接纳你、喜欢你。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的位子,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每一个桌子坐 15分钟,总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的追求无我,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他都做到了。
一个成功的人对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李先生不一样,他要追求无我,建立自我的同时又要追求无我等等。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人生与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49
聚首头等舱
孙未
邁克和邁太一乾人等,到香港瘋狂購物,已然筋疲力盡。邁克本來打算,訂頭等艙機票,返程輕鬆一些。洠氲剑甏蠹瘓F的周董,半路殺將出來,提出要坐經濟艙。
周董說,坐頭等艙洠颤N意思,飛一次的價錢夠飛兩次,頂多也就是少排一會兒隊,座位寬敞一些,多一杯紅酒。
坐擁整個宏大集團的周董,尚且這麼講實惠。邁克和邁太當然也洠г捒烧f,只當是接受鍛鍊,留待以後憶苦思甜吧。
就在邁剋夫婦被擠在經濟艙的隊伍中,推推搡搡地穿過頭等艙時,忽然瞧見頭等艙中,安閒地坐著宏大集團的副總裁,在舒舒服服的寬大座椅上,翻著雜誌。
那一刻,副總裁的臉色變得相當尷尬,瞳孔在眼眶裏先是來了個立正,隨即馬上恨不得轉到後腦勺裏去。副總裁看見了邁剋夫婦身邊的周董,他的老闆,正狼狽不堪地往經濟艙前進。這個時候,你說,他究竟是假裝失去視力,還是上前打招呼呢?
周董在那一刻,尷尬的表情如出一轍。這個時候,你說,他究竟是假裝自己失去視力,還是假裝自己是一個貌似周董而不是周董的人呢?
還是副總裁,不愧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在任何場合都能保持職業化的風度。他硬著頭皮,起身迎向周董,一邊與周董熱情握手,一邊說,董事長,您坐我的位子吧,我坐到後面去。
周董能怎麼答覆呢,說好吧,那我坐這兒,你就到後面去吧。或者,保持一個董事長應有的風度,寬容地微笑說,洠拢阕桑以卺崦婵梢愿笥蚜牧奶臁Uf完,還要像長者一樣,拍拍副總裁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周董選擇了後者。
然而,當周董終於在經濟艙的位子上坐下來以後,他忽然覺得委屈得不得了。他立刻喚來空中小姐,要求升艙。
不一會兒,邁克和邁太,周董和副總裁,都並肩坐在了寬敞優雅的頭等艙中。大家手持紅酒,言談甚歡,好像剛才發生的一切,全都是幻象。
回到上海,宏大集團傳來消息,周董召集董事會成員,討論購買一架專用的噴氣式公務機。原來,自從頭等艙事件發生以來,周董對於空中公共交通的禮崩樂壞,一直耿耿於懷。
邁克告訴邁太,職業經理人坐頭等艙的機會,常常超過真正的老闆,一個花的是別人的錢,一個花的是自己的錢。頭等艙確實比經濟艙,條件好不了多少,但是當大家在這裡相遇時,會明白等級和秩序的意義。
花錢買秩序,比之花錢買享受,要必要得多,也有趣得多。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2期P09
解忧轶书
尹玉生编译
数年前,我和博学睿智的心理学家史米利共同负责一些书籍的编纂工作。一天,我因为一本书不能按期付印而心绪烦乱。“我无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史米利先生微笑着说,“但我可以给你一个自制的小秘方,或许它能减轻一点你的烦恼。”
史米利先生告诉我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在田纳西州长大,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我的伊莱扎舅妈,每当我遇到烦心事需要安慰的时候,伊莱扎舅妈总是用‘尽管……但是……’这样的句式开导我。她让我意识到,不开心的事情总是有补偿的。‘尽管,’她说,‘野餐因为上午的一场大雨泡汤了,但是下午我们可以去看电影啊。’每一次,伊莱扎舅妈总能让我从沮丧中解脱出来,甚至让我快乐起来。”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尽管……但是……’句式是个非常有效的好药方。”史米利先生总结:“尽管,你编纂的书不能按期付印的确让人感到心烦,但是,一定有一些事情去补偿它,有时候,补偿甚至会超过你的失去。将你的眼光从眼前的悲伤转到将来的某种可能上,你的情绪就会变好。”
史米利先生说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