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5年第05期-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宏岩就有了思想包袱,再也没有了画虎的兴致。
  为此,陈州人极其惋惜,本该成为一代画家的蒋宏岩,却因突然出了个甘剑秋使上进的心受到打击,从而变成了庸才。人生有许多机遇和关口,专在那儿等着似的。如果甘剑秋晚出山五年,蒋宏岩很可能已经功成名就,只可惜,正当他艺术上突飞猛进之时,甘剑秋的出山却给了他个“卡脖旱”,无形中竟成了他的灾星。
  这好像是没办法的事情。
  其实,是人们错误地估计了蒋宏岩,有头脑的蒋宏岩不会因此沉沦,他只是大病了一场,借此机会把自己继续画虎的事儿隐藏了起来。他忍着病痛,偷偷买了只小老虎,关在笼里,天天逗虎画虎,决心二度出山时,再一举压倒甘剑秋。
  按说,这种艺术上争高低的事司空见惯,只是几年以后,正当蒋宏岩身体康复且卧薪尝胆功夫练就将要出山小试之时,不想甘剑秋突然遭人暗杀了。蒋宏岩闻知消息,如炸雷击顶,大吐一口鲜血,仰天呐喊:天灭我也!
  果然不出蒋宏岩所料,由于一时找不到凶手,陈州人皆疑是蒋宏岩因嫉妒而雇人杀了甘剑秋。蒋宏岩有口无处辩,只好把重新练得的画技一直隐藏着,单等甘剑秋一案侦破之后,再出山不迟。岂料县府无能,甘剑秋的案子一直破不了。蒋宏岩先是耐心等待,怎奈等来等去竟没人问了。蒋宏岩急得火烧火燎,有心想雇私人侦探寻找凶手,但又怕落下个“贼喊捉贼”的名声,万般无奈,他只好耐心等下去。好好一个人,偷练一身硬本领,急于出名外围条件又不允许,整日苦受煎熬,时间长了,受不住折磨,终于精神崩溃——蒋宏岩疯了。
  蒋宏岩为什么会是这种下场?说不了。
  
  宛丘先生
  
  宋朝时候,苏辙因与王安石在实行青苗法上意见不合,被贬为洛阳推官。这时苏家的老友张方平正任陈州知府,就推荐他为府学教授。熙宁三年,他带着妻儿来陈州任职。“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看来是无计之计。但他“斯文吾已试,深恐负诸生”。也就是说,他深怕误人子弟,所以工作认真谦逊,因而也就得到了陈州人的好评,皆称他为“宛丘先生”。
  据史书记载,苏辙在陈州任府学教授三年之久。三年中,“枕畔书成僻,湖边柳散愁”。可见心情之压抑。政治失宠,教书只是权宜之计,心中盼的是何时东山再起。张方平知道他的心事,在城外西北隅柳湖中专门给他修健了一座读书台,命名为‘子由亭”——这里除了友情之外,还有名人效应。若光为朋友情,张方平是不能用公款为其友建台筑亭的,只有用了名人效应,陈州人才认这笔账。
  当初为建读书亭耗银多少,已无从考究。但亭子峻工之后,苏辙先生的情绪的确明朗了不少。所与游者“皆名臣,皆瑞士,世共目为君子,足相引重”。人人看得起,就满足了某种虚荣心。只是这里面潜藏着张方平的威力,因为他是当时的陈州知府——连知府大人都看得起的人,哪个还敢小瞧?
  苏辙也十分明白这一点。
  三年之久,并不是天天有名臣贤士相陪,大多的时候,还是苏先生一个人。一个人来到读书台上,就少不了某种孤独感。“唯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宦游已如马受轭,衰病拟学龟藏头”。调子悲伤又凄凉,满湖都是叹气声。这时候,能给他以安慰的除去老婆孩子外,还有另外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读书台的守台人。
  守台人姓纪,叫纪二,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头,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就被张方平寻来为苏辙看守读书台。纪二原在府内当差,年纪大了,又捞到这份闲差,足可养老终生,很是令人羡慕。纪二的任务除看台打扫卫生之外,就是每当苏辙来读书时,要烧上几壶开水,以备苏辙泡茶喝。
  苏辙与其兄苏轼一样喜喝茶,而且深懂茶道,对茶极讲究。苏辙爱喝龙井,对水要求极严。“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喻作松涛鸣”——讲的就是温度多在九十度左右,也就是大响水,以免茶叶有熟气。只可惜,陈州水苦,全城只有一个甜水井,而且在南关。南关到北关,十里不出关。纪二为让苏辙喝到甜水,需要用水车从南关往北关推水。全城就那么一眼深水井,可想推水的人有多少。为推一车水,纪二往往要天不明起来,推着水车到南关,排队,汲水,等装满木桶推到北关读书台时,天早已过了午。
  苏辙茶瘾大,几天就能喝一车水。喝光了水缸,纪二就推着水车去南关。纪二去南关推水的时候,中间有个空档。这个空档间,苏辙往往喝不到一口水。没茶就没精神,这时候,苏辙就坐在湖边石鼓上打盹儿。打上一阵,抬头朝远处望望,见纪二仍不回,再打。就这样一直打到中午,见纪二还不回,便起身打个哈欠,叹一声,正欲回家用午餐,不想纪二却在这个时候推着水车回来了。苏辙惊喜万状,急忙去帮纪老汉推车,卸水,然后灌上一壶,开始点火烧水。等水开了,很认真地泡上一壶,细品。那时候纪二早已肚内饥饥,在火上烘个馍,边吃边看苏辙品茶。有时候也问:“先生饿不饿?”苏辙回答:“空腹品茶是一种享受!”纪二不解地说:“常言讲,肚里没本儿,难咽清水儿,你怎么能喝得下去?”苏辙笑笑,说:“这是茶功夫,也是富人的功夫。富人肚内油水大,用茶耗出来对身体有好处!平常很难找到空腹品茶的机会,唯有来到陈州,甜水少,推水难,才有这福分!”纪二一听,怔然片刻,突然笑了,望了一眼苏辙说:“讲出来不怕先生生气,这福分应该功归王安石贬了你的官!如果你是来陈州任知府,就是甜水再少,推水再难,你也不会有此福分。”苏辙一听,很吃惊地望着纪二,好一时才自嘲地笑笑,说道:“吾想当官,但官已不想吾!如何?唯茶可以清心。静心品茶,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人也!”
  纪二望望苏辙,笑道:“古稀为长寿,百四十岁更长寿。做为悟,为上策;做为实,万万不可!因为长寿为‘常受’,怕是到时候没人给你烧水沏茶了!没茶,你受得了吗?”
  苏辙怔了一下,许久没说出话来。只是从那一天起,苏辙喝茶的量越减越少,最后减至一壶。纪二清闲小少,七八天才去推一车水。
  再后来,苏辙就离开了陈州,把日饮一壶的习惯也带走了。
  
  张三水饺
  
  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
  张家饺子的特点是:选料优良,制作精细,外形美观,皮薄馅大,鲜香味美,风味独特,脍炙人口。在陈州一带,提起张三饺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达到了以吃过张三饺子为荣的境界。
  据传,张家原籍是河北河间房任丘县人,有一年河北遭荒年,张家上辈带着一家老小逃荒来到陈州城东湖边,为了谋生,搭了个窝棚,开始做水饺生意,维持生活。
  开初,张家饺子为“元宝型”,包出的饺子个个像小元宝儿,为让食客讨吉利,挂牌就叫“元宝水饺”,生意还算混得下去。到了1870年,张家的独生子张三长大成人,继承了父业。为维持经营,他想法提高水饺的质量,开始研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人们的口味特点和饮食的变化规律。初春,他选韭菜做馅,味道鲜美,可是经过反复品尝琢磨,发现酱油和面酱用多了,影响韭菜的鲜味,于是多用食盐调味,韭菜鲜味不减。冬天,他用白菜制馅,发现馅儿颜色不美,就多放酱油和面酱让馅儿增色。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最佳配料方案,使张氏饺子总是保持鲜香可口。另外,他还认真研究外地饺子的特点,比如开封的蔡家饺子,哈尔滨的花家饺子,发现这些名店多是两种馅儿,一是普通馅,二是炸馅。普通馅是用生肉和馅,加时令的蔬菜和调料。清末年间,陈州周围的饺子店基本全是普通做法,张三决定将炸馅引进中原。一开始,他用油炸馅,结果却不易消化又不出馅。张三对此苦心钻研,终于研究出汤饺沟馅。汤饺馅就是把肉用油炸之后,再放入骨汤爆煨二十分钟,使收缩的肉馅儿吸水恢复原样,这样既松散易吃,又易于消化,食后没有口渴之感。如此新品种一上市,很快就顾客盈门,名声大震。
  生意越做越火,张氏饺子就扩大了门面,而且已由当初的“元宝饺子”发展到二十多个品种,并首开别有风味的“饺子宴”,使人大饱口福又长见识,蒸、烙、煮、炸各种形状的饺子,满满一桌,盘盘饺馅各异,有银耳馅、香茹馅、虾仁馅、鱼肉馅、黄瓜馅、红果馅、山楂馅……。最使人惊异的是“御龙锅煮水饺”,一盆蓝色的炭火,烘托着古色古香的御龙锅,一两面包成的25个小巧玲珑的元宝饺儿,在汤中上下翻滚,五龙搅水,香气四溢,闻之垂涎,食之馨口。
  清末光绪年间,袁世凯回项城葬母路过陈州,当地官员特请他吃了一回张三水饺。袁世凯品尝后,挥毫留下八个大字:张三水饺,天下第一。
  只可惜,当时袁世凯是在县衙里写的这几个字,而且是回府奔丧,心情不是太好,写了也就写了,并没让人送到张三饺子馆。袁世凯走后,陈州知县望着那八个字,似望到了一堆元宝,决心要赚张三一把。他派人喊来张三,说:“你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应该请名人写幅匾额了!”张三不解其意,说:“我家店门上的匾额不就是请陈州名家段老先生写的吗?”那知县笑道:“段老先生只能在陈州一带算名人,出了陈州谁还知道他?我说的名人应该全国人都晓得!”张三从未想过这么高,瞪大了眼睛问:“那咱能请得动?”知县说:“只要舍得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这样吧,你拿一万块大洋,我请袁世凯袁大人给你写一块!”张三一听让袁世凯写匾,连连摇头说:“那我可请不起!一万大洋,那可得多少碗饺子呀!”言毕,忙起身告辞:“多谢大人为小民操心!”说完,就匆匆回店忙生意去了。那知县万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大骂张三吝啬,但东西再主贵,人家不要没办法。
  这事儿本来已经算完,袁世凯吃过饺子,觉得饺子好,又是家乡人,即兴题了词。知县想借机敲张三几个钱,可张三对此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大人的题词也就没了什么意义。张三走后,那知县又拿起袁世凯的题词看了看,觉得已没什么用,只好先当作一幅名人书法收藏。他正欲收起拿回暖阁,不料被师爷看到了,问道:“大人,那张三怎么没要袁大人的题词y”知县生气地说:“一个守财奴,不识货!”师爷也姓张,叫张老五,为人聪明绝顶,一听那张三不要袁世凯的题词,很是吃惊,认为这张三真是土鳖,不知袁大人这句题词的含金量,便拿起那幅字,对知县说:“大人,袁大人的这幅字是专指,除去张三,别人收藏没什么意义。这样吧,我给你500大洋,将它送给我吧尸知县一听张师爷要买字,很奇怪地问:“你要它干什么?”张师爷笑了笑说:“大人,您别忘了,我也姓张啊!这袁大人是对我们张家的题词,若弃了岂不可惜!再说,我先用500大洋买到手中,等哪一天那张三迷过来了,说不准还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