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永恒之城——罗马
那是一座位于亚平宁半岛上的繁华城市,代表了一个时代,以及它的追随者们构筑的艺术之巅。羡慕着远古神袛的人们用双手聚集起一个财富与信仰的花园,并且在心中为这里镶嵌上无数炫目瑰丽的珍宝。
罗马曾经不断被掩埋起来,不断遭到毁坏,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这座永恒的城市历经中世纪的劫掠,最终得以保存下来。寻宝的人、考古学家、文人和政客们来到这里,在废墟中寻找蛛丝马迹,凭吊前人或是再续辉煌。
它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放眼全世界的大城市,唯有在罗马,古老的过去才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只要带着好奇心和敏锐的目光,人们随处可以看到古老的巴洛克喷泉和古神庙的石柱。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在不断扩张,建筑在不断更新,并且逐渐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融为一体。这种规划在其他城市会受到人们的诅咒,但罗马人认为它是伟大的奇迹。正是这些建筑,把20世纪和古罗马帝国连在了一起——这些建筑气势太恢弘,地位太尊贵,人们不可能将其一毁了之。
古老的竞技场、万神庙以及图拉真圆柱是罗马光辉的象征,历经岁月风霜,如今依然存在。这样一种物质上的延绵不绝,足以解释罗马不寻常的命运。有多少个城市、多少种文明能够像罗马一样,在人们忘却之后又突然被发现。它的命运随历史波涛翻卷,那些宏伟的古代建筑遗迹共同诉说着一个帝国的沧桑——罗马不死,光荣永在。
第一节:梦想剧场
从古代开始,罗马人就在房屋之上建造房屋:图拉真的公共浴场建在尼禄的宫殿“金屋”的废墟之上:戴克里先的公共浴场则建在两座神庙之上。罗马人通常都不会毁掉这些地底下的建筑物。即使他们在旧建筑上不断新建时也从不清理那些坍塌的石柱。举世闻名的大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奥露天剧场”,其地基便是尼禄皇帝“金屋”中的一个小湖。
公元72年,维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兴建这个象征着奢华享乐地庞大建筑,至公元80年提图斯皇帝最终完成,历时8年之久。由于修建竞技场的两个皇帝以及后来完成竞技场最后一层建筑的统治者都属于弗拉维奥家族,即古罗马弗拉维奥皇朝时期,故又称“弗拉维奥露天剧场”。整个建筑物占地两万平方米,外观呈正圆形,俯瞰则为椭圆形,可容纳9万人。高耸的围墙由精致的圆柱进行装饰,每层都采取不同的风格。粗犷质朴的多古斯式、优美雅致的爱奥尼亚式以及雕饰华丽的柯林斯式自下而上,分层排列。圆柱之间的拱门设计使剧场的外观摆脱了沉重感。另外,为了克服规律分布的拱门和圆柱带来的单调与枯燥,在第二、三层的每个拱门中都立着一尊大理石人物雕像,据说每个雕像都不尽相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古罗马人就是带着这样一种艺术的眼光来修建这座庞大建筑的。当然,作为实用性的体现,后世的人们很容易从剧场上下合理舒适的设计中捕捉到古罗马人无与伦比的聪明与享乐主义精神。剧场内为阶梯行看台,据史料记载,当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第二层是市民席,最高层则是平民区。在平民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边还有一个较大的平台,那里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顶部的遮阳篷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观赏环境。为了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底层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随行人员的专座,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该区的其他看台座位则为元老院议员、祭祀、法官、贵宾以及后来的主教所设。剧场还专门为观众进出建有四座大型拱门,当然,伟大的皇帝陛下进出自有其专设之门。这座剧场曾经是斗兽、竞技、赛马、歌舞、阅兵和进行模拟战争的场所。当时为观赏水战,甚至能够引湖水进场灌成水池。昔日长达70米的巨大舞台已不复存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过去供演员化妆、角斗士做竞技准备和关闭野兽的地下走廊。
两千年前上演的振奋人心的悲喜剧,人头攒动的壮观景象在角斗的残酷阴影中慢慢消失,直到坍塌与劫夺的命运到来。随着帝国的倾覆与异族铁蹄的践踏,这里曾一度荒凉颓废,甚至成为人们寻找建筑材料的理想场所。即使如此,“弗拉维奥露天剧场”仍然被称为古代竞技场所的典范,而现代体育场的建设也正是脱胎于此——尤其是贵宾席和顶部的遮阳设计。今天,这个庞大而破败建筑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用意义,它是现存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古罗马建筑,和附近的罗马广场与帝国广场一同目睹了古罗马帝国荣耀无比的鼎盛时期。
从大竞技场通往提图斯凯旋门的大道上,矗立着罗马最大的凯旋门——君士坦丁在312年密尔维奥桥大捷后建造的凯旋门,以纪念在皇帝梦中出现的十字架。这个凯旋门混杂着高雅和庸俗的趣味——在君士坦丁时代,由于手工粗糙,于是人们就将图拉真凯旋门完整无缺的石块都拆下来用在这里;描绘罗马皇帝作战及得胜的雅典风格的优美浮雕则是从奥莱里欧皇帝时的建筑物上取来。因此这座建筑可以说是一件历史碎块拼接成的艺术品。在靠近拱门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个圆圈,公元1世纪,这里曾有一个名为“麦达·苏丹特”的锥形喷泉。
第二节:帝国的心脏
在罗马人的神话传说中,帕拉蒂诺山丘是罗穆路斯最初建城的地方,而考古学家也证实了这座山丘是人们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在许多年后,这里兴建了一些村庄和壮丽的皇宫。到公元1500年时,帕拉蒂诺山丘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了罗马贵族法尔内赛的别墅花园。在绿树掩映、风景迷人的帕拉蒂诺山丘上,其他遗迹还有齐贝莱神庙,它是为了供奉大地之母而在公元前204年修建的;奥古斯图斯的妻子利维亚的住宅中则保存着一些有趣的壁画遗迹。高大宏伟的弗拉维宫殿和奥古斯塔纳宫殿俯瞰着古罗马广场,它们曾是最大的皇帝私人住宅。
古罗马广场也被称作古罗马市场,它坐落在帕拉蒂诺、卡皮托尔和埃斯奎里诺三座山丘之间,通过“圣道”与大竞技场相连。提图斯凯旋门坐落在“圣道”的最高处,它只有一个拱门,是为了庆祝公元l世纪末征服耶路撒冷之战绩而兴建的。罗马人最早使用了混凝土技术,而且将从希腊沿袭过来的方格式建筑改进成了拱形建筑,这是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罗马人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都在这些广场上进行,帝国的政府和司法部门也坐落在这里。这里聚集了辉煌时代的无数建筑艺术杰作,共和国时期征战的结果使各地的文化传统随着战利品和俘虏源源流入罗马,希腊和地中海东岸的精致的神像、华丽的首饰、奢侈的日用品以及建筑构件等更是罗马人的钟爱。
在面向帕拉蒂诺山丘的方向有卡斯托雷与保罗神庙,它建于公元前484年,其遗址上3根优美的哥林多式石柱幸存了下来。这座神庙是献给卡斯托雷和保罗两位孪生兄弟的,据说在罗马人与达贵尼人作战时,这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孪生兄弟助了罗马人一臂之力。威斯塔女神庙是一个外面环绕着哥林多式柱廊的圆形建筑,不远处的威斯塔贞女住宅则只留下了雕有石像的数根石柱。据说献身神庙的童贞女子威斯塔在此日夜守护着象征城市繁荣的圣火,使之常燃不熄。安多尼诺与弗斯提娜神庙是罗马元老院为供奉安东尼诺皇帝与他的妻子弗斯提娜皇后而建的,如今被完整保留下来的10根哥林多式石柱前廊已经成为劳伦茨教堂的一部分。
卡皮托尔方向的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97年,现在还可看到残留的8根巨大的爱奥尼亚式花岗岩石柱。著名的维斯巴西安神庙则仅存拐角处的3根柯林斯式柱子,众神柱廊可能是罗马多神教最后的建筑,那是公元4世纪为古罗马主要的12个神修建的,如今也只剩下高矮不一的残存圆柱,在人们的幻想中支撑那早已化为尘埃的雄伟宫殿。
在罗马,人们经常通过改建来保持建筑风格的连续性,古建筑被用来支撑文艺复兴时期或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或者干脆用于不同的功能。卡皮托尔山丘曾是罗马卫城,在山顶上面朝向古罗马市场的地方曾建有一座供奉古罗马大神朱庇特和他的妻子朱诺的神庙。相传罗马的保护神们为了不给当地居民增添麻烦,放弃了舒适安逸的庙堂,毅然搬到朱庇特神庙的顶端,日夜守望着城市。人们建起无数神庙和雕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这里一直是城市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它仍是罗马市政府的所在地。这里于16世纪由米开朗基罗重新设计,修建了现代罗马的第一座广场,广场周围环绕着3座宫殿,共同面对着一道壮观的台阶。经过那宏伟的大石阶可直达同样是三面环绕着宫殿的美丽的卡皮托尔广场。在广场的尽头是参议院宫,它建在古代法律保管所的废墟之上,广场的左侧是保守大厦,右边是新建大厦,在广场中心竖立着奥莱利欧皇帝的骑马铜像,它的底座也出自米开朗基罗的手笔。
天厅圣玛丽亚教堂建在卡皮托尔山丘的最高处,据说奥古斯图斯皇帝根据西比拉巫女预言天主之子降生,在此修建了一座祭祀天主之子的祭坛,这座教堂便因此得名。
高度文明陶冶出来的艺术风尚使强悍的罗马人大为倾倒,不同风格艺术品的创作逐步在罗马的需要和罗马人的趣味之中走向平衡、统一、世俗化。升平时代的罗马人沉浸在娱乐享受之中,广场拓宽,神庙加大,剧场和斗兽场增多,还有奢华的浴室、丰富的图书馆以及宽敞的会堂,这些建筑把罗马城装点成人间天堂。外省的城市纷纷仿效罗马的样式,罗马城又把各地的艺术家收罗在一起,创造新的风格。绘画装饰着房屋,雕刻点缀着花园和浴室里,统治者试图利用艺术来宣传公正、勇敢、忠诚、宽容的精神,塑造庄严的神像和理想化的皇帝像来匡正颓唐的世风,建造凯旋门、纪念柱、祭坛来唤起罗马人的进取之心。
帝国的中心连同罗马广场承担的许多功能,后来被转移到了皇帝们新建的大型广场上。图拉真广场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那里有一座神庙,一座司法部门的长方形大堂,还有图拉真圆柱和壮观的半圆形市场。l6世纪初,在竞技场附近的奥皮亚山岗上做工的工人,深入到一些地洞中。地洞的穹顶装饰着壁画和灰泥浮雕。这些地洞就是号称“金屋”的画廊,“金屋”是尼禄皇帝于公元64年的火灾后,在废墟上建造的巨大宫殿。尼禄死后不久,这座宫殿就被图拉真广场覆盖了。
图拉真皇帝在公元前113年,为纪念战胜达西亚人而建造了一根巨大的圆柱。虽历经沧桑,但图拉真圆柱既没有改变名字,也没有遭到重大的损坏,只是原本耸立柱上的皇帝塑像在16世纪末变成了圣彼得的样子。古罗马的石头建筑和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这座广场上比邻而立,很难说出谁是这里的统治者。数百年来,作为罗德骑士团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