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下诏“改镇为州”,军户“元非犯配者悉免为民”①。然后又派出大使 

前往六镇抚慰,行缓兵之计。不久,以贺拔度拔父子为首的六镇豪强发动叛 

乱,袭击义军,杀害卫可瓌,占据怀朔镇,投向朝廷;与此同时,北魏统治 

者向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提出请求,使其出兵协助剿灭义军。柔然主阿那瓌派 

10万大军进攻沃野,袭击义军;官军立即配合行动,魏广阳、王元渊率官军 

从平城进发,与柔然夹击义军。义军英勇抗击,官军不利,王元渊在五原被 

义军围困,后侥幸突围逃至朔州。在此之后,官军又故计重施,向义军诱降, 

致使西部敕勒3万户脱离义军,瓦解了义军队伍。这3万西部敕勒兵迅速调 

转矛头,帮助官军攻打义军,使破六韩拔陵的队伍中埋伏败退,柔然兵与官 

军再联合夹击,义军寡不敌众,在五原失败。被迫投降者20余万,六镇起义 

至此失败。 


… Page 121…

     北魏统治者将这个20余万被迫投降的义军强行迁往冀定瀛三州(今河北 

地区),以免其回镇后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冀定瀛一带饥荒不断、饥民众 

多;加之被降兵士留恋乡土,不愿迁徙,于是又愤而反抗,在冀定瀛地区重 

燃起义之火,反对北魏统治者。 

     孝昌元年 (公元525年)八月,流浪在上谷 (今河北怀来)的柔玄镇兵 

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起义,攻打郡县,进击官兵,于次年五月攻占蓟城,幽州 

刺史常景被迫将州治移到范阳(今河北涿县)。义军紧迫不舍,向范阳进攻。 

十一月,范阳城民执常景投靠了义军,范阳落入义军之手,义军控制幽、燕 

二州,声势浩大。 

     不久,流浪在定州的五原降户敕勒人鲜于修礼在定州 (今河北定具)聚 

众起义,不少内迁的降户加入其中,义军迅速发展至10多万人。北魏统治者 

派官军前往镇压,结果屡遭失败。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四月,官军又在 

滹沱河一战大败。五月,朝廷命王元渊率兵攻义军,就在此时,义军内部出 

现矛盾,部将葛荣杀鲜于修礼,自称天子,建国曰齐,之后继续与官军作战。 

在白牛逻 (河北蠡县)大败王元渊的官军,俘杀王元渊,继续战斗,攻下数 

座城池。 

     再说杜洛周的义军控制幽、燕二州之后,于武泰元年 (公元528年)围 

攻中山城,在义军的强大攻势下,该城于次年正月被克,魏瀛州刺史元宁投 

降杜洛周,义军很快控制相州(今河北磁县南)以北地区。二月,杜洛周的 

队伍并入葛荣部,其力量更为强大,号称拥有百万大军。 

     葛荣率大军南进,继续与官军作战。目标直指洛阳的魏廷。八月,控制 

朝政的尔朱荣亲率精兵7万骑抵挡义军,队伍开至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 

在此摆开阵式。葛荣因屡败官兵,自认为此次仍稳操胜券,因而低估了尔朱 

荣的力量,临战轻敌。他将兵力分散布置,列阵数十里。尔朱荣抓住葛荣的 

弱点,伏兵于山谷之中,且设下许多疑兵迷惑对方,随后率精兵进击,大败 

义军,葛荣被俘牺牲。河北义军失败。 

     关陇地区的义军在莫折念生统帅下一直与官军对战,连克官军。公元524 

年11月,义军大将卜朝率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大获胜利,威震关中。 

朝廷急派大都督萧宝夤、都督崔廷伯前往镇压。双方在黑水以西大战一场。 

义军人多势众,有兵力十几万,官军仅5万人,为此,义军将领滋生骄傲自 

满情绪,不重视敌方,结果被崔廷伯击败,损失惨重。义军余部不得不撤退 

至陇西。不久,义军中出现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义军无力与官军抗衡, 

于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莫折念生被迫投降萧宝夤。 

     与此同时,另一支关陇义军在胡琛指挥下继续开展斗争。孝昌元年(公 

元525年)四月,胡琛派大将万俟丑奴、宿勤明达东下泾州,义军在当原城 

屯军。此时,萧宝夤和崔廷伯败秦州义军之后,转而镇压高平义军,自泾州 

北上,遭到万俟丑奴和宿勤明达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的夹击,损失2万余 

人,败退至安定。之后,崔廷伯背着萧宝夤偷袭义军,以报上次败战之仇, 

结果再次败北,而且被义军斩杀。 

     在胡琛军胜利的鼓舞下,孝昌二年九月,莫折念生再次起义,与胡琛联 

合抗敌。次年正月,义军在安定大败萧宝夤,并乘胜进军,控制整个关中(雍 

州长安地区除外)。二月,义军攻克潼关,震撼魏廷。就在这时,关中豪强 

组织军队,向义军反扑。政府军乘机反击,义军两面受敌,不得不放弃潼关。 

九月,义军内部发生混乱,莫折念生被部将杀害。不久,尔朱荣在镇压河北 


… Page 122…

义军之后,调集兵力对付关陇义军。尔朱天光与六镇豪强贺拔岳等人受尔朱 

荣之命围剿义军,义军屡败不利,于永安四年 (公元531年)被镇压。关陇 

义军失败。 

     北魏末年人民大起义是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统治者的伟大斗争。六镇、关 

陇起义主要为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而河北起义则带有农民起义的性质。 

起义军屡败官军,瓦解了北魏统治,冲击了士族豪强,但最后仍被镇压下去。 

究其原因主要是:敌人力量很强,有政府军、豪强势力、柔然骑兵等的联合 

围剿、再就是义军队伍成分复杂,混入了不少别有企图的边镇官吏和部落贵 

族,他们在关键时刻背叛义军,暗杀义军首领,投降敌人,极大地削弱了义 

军的力量。使义军由胜转败,由强变弱;义军在战略战术上也存在一些弱点, 

骄傲轻敌,放松警惕等,被敌人利用,招致失败。 


… Page 123…

                             9。三国军事思想 



     三国时期有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即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诸葛亮, 

他们的军事思想代表了当时的军事理论水平。 

     曹操的军事著作颇丰,有《兵法》、《兵书要略》、《军令》、《军策 

令》、《步战令》等。此外,他还抄集诸家兵法为《兵书接要》,作《孙子 

注》,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曹操一生酷爱兵书,对军事颇有研究,因此,他的军事理论继承和发展 

了以前的军事家之思想。具体说来,在治军方面,他继承的是《司马法》的 

主张,即以“法”而不是以“礼”治军。为此,在军中应恩威并行,赏罚并 

举,不可偏颇;并以“五德”(智、信、仁、勇、严)为准选拔将帅,唯才 

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作战指导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思想,主 

张先谋而攻敌。谋者,计也。它包括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 

等内容。还强调战前充分准备,即“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不打无准备之 

战。无备临敌,亡之道也。此外,须了解敌我双方,知己知彼,方能克敌制 

胜,并且提出从“度”、“量”、“数”、“称”、“胜”五方面“知敌之 

情”。在战斗中,形势千变万化,因此“兵无常势”,必须随敌情变化随时 

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作战时还应避实就虚,避敌所长,出敌不意;当对方 

防守坚固、粮刍丰厚时,则不可贸然进攻。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体现于《便宜十六策》和《将苑》中。在《便宜十六 

策》中,他强调军队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 

辅弱则国危”。因此,国家必须加强武备,严格治军,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 

力。诸葛亮尤其主张“教令为先,诛罚为后”,重视对部队的教育,带兵者 

尤其要“先正其身”,为士兵做出榜样,才能教育好部队。在治军方面还应 

严于法纪、赏罚分明。 

     诸葛亮的作战指导思想主要为:一、重视谋略。在诸葛亮看来,“用兵 

之道,先定其谋”。强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所说的“心战”和“攻心”就是以谋略取胜。“谋”包括“审天地之道, 

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 

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 

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①。二、强调“气势”和“神速”。 

主张以压倒敌人的英勇气势,即“静如强弩之张,动如关机之发”,“退如 

山动,进如风雨”之势消灭敌人。三是知己知彼。了解敌我双方,以己之长 

击敌之短,以夺得战争的胜利。 

     在《将苑》一书中,主要论述“为将之道”。首先,将帅必须掌握“兵 

之权”和“兵之势”;其次,根据将帅的才能和作用,将之分成若干种类型; 

再就是选拔将帅的方法,总结出7条“知人之道”作为选拔标准,使小人不 

得道,“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立于不败之地。 


… Page 124…

                               七、古代印度 



     进入古代后期的印度,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逐渐结束了前一时 

期列国并立的分裂局面,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孔雀帝国,使 

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鼎盛一时。约在公元前187年,孔 

雀帝国的末帝被杀,帝国至此结束。之后,印度又陷入分裂状态,内战与外 

侵交错,直至公元4世纪初出现笈多王朝。经过多次征战,才使整个次大陆 

北部复归统一。到了公元5世纪中叶,中亚嚈哒人(白匈奴)侵入次大陆, 

致使笈多王朝趋于瓦解。 


… Page 125…

                         1。六个兵种与五类军队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正处于列国时代,大大小小共有100 

多国,其中有16个大国,摩揭陀和居萨罗位居前列,尤以摩揭陀最为强大。 

为了打败对手,向外扩张,称霸列国,各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战争频 

繁不止,由此促进了战争艺术与军事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各国的国王们赖以 

作战的重要支柱是一支精锐的常备军。“国王可以利用军队,试图取得他所 

渴望的东西。”①常备军的规模不同,人数不一,但其兵种却大体可以分为 

步兵、车兵、象兵和马兵四类。这在印度早期的佛教文献中有具体描述,“军 

有四种: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象军者,四人护象足,是名象军。马军 

者,八人护马足,是名马军。车军者,十六人护车,是名车军。步军者,三 

十二人执持兵仗,是名步军。是名四种军。”②此四类兵种乃是古代印度的 

传统兵制。 

     公元前4世纪,出身于孔雀宗族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利用人民起义 

反抗希腊马其顿统治的力量,趁机崛起,于公元前324年在西北印度自立为 

王。据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