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惊变-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上面都是先前跟随史思明谋反的将士名单。这下史思明确信无疑了,责骂乌承恩说:“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竟然这么做!”乌承恩吓的赶忙谢罪说:“我是罪该万死,这都是李光弼的主意。”于是史思明召集来众将和百姓,向西大哭说:“臣以十三万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确实,史思明率十三万人归顺唐朝,确实有大功,但正由于他势力太大了,确实容易让人起疑心。但李光弼的做法,我觉得是不对的,毕竟史思明这时没有明显的反叛迹象,就算势力大些,牵制一下就可以了,也不必在这时非致之死地而后快吧,这么做不免有些让人心寒。向西大哭的史思明,感觉有点像后来写完信大哭的仆固怀恩,如果史思明真被乌承恩他们谋害的话,我们今天又该怎么看史思明和李光弼?不过在李光弼之前还有一人也认为史思明必反,此人即是张镐。张镐为人淡泊,不巴结宦官,当他听说史思明归降朝廷时,就说:“思明凶险,因乱窃位,力强则众附,势夺则人离,彼虽人面,心如野兽,难以德怀,愿勿假以威权。”然后他认为许叔冀也可疑,请肃宗把他征到长安中来以免多事。不过那时肃宗为着史思明的归顺很高兴,又有从范阳和白马回来的宦官说二人忠诚可靠,因此肃宗就认为张镐不识时务,把他贬为荆州防御使,改任崔光远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在这么早的时候就开始担忧,但也并未说要杀掉史思明,只是劝肃宗不要假以威权,就是不要给史思明太大权力,这便是牵制、制约之意,而且要有一定的防备之心,这个比李光弼的看法要正确一些。既如此,怎么李光弼说的时候肃宗就信了呢?想来是张镐和李光弼的分量不一样,所以肃宗听了这个,没听那个。 

  乌承恩虽然把事情全都说了出来,但史思明依然没有饶过他们。不过像乌承恩这样的人,我倒不怎么同情,因为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来,他贪图的是节度使的高官,贪图的是厚禄,因而首先背叛了自己的好友或者说是恩人。史思明让人用棍子打死了乌承恩父子,被株连的有二百多人,只有乌承恩的弟弟乌承玼因为跑的快才得以免死。之后,史思明囚禁了宦官李思敬,并把此事上奏给朝廷。肃宗又派一个宦官来安慰史思明说:“这不是朝廷的意思,李光弼也没这么想过,都是乌承恩一个人干的,杀了他是罪有应得。”反正乌承恩也死了,肃宗便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可是他说这不是李光弼的主意,史思明又怎么能信?文书都搜出来了,证据确凿。而且朝廷既然答应他们这么做,很明显是对史思明有疑心,史思明又岂能不怕?   这时恰巧三司处置陈希烈等人的文书传到了范阳,史思明看到这个一皱眉头,对诸将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太上皇当初不顾他们自己逃向蜀中避难,现在他们还是免不了一死,何况我们这些本来就跟着安禄山反叛的人呢?”于是诸将劝史思明上表,请求朝廷杀掉李光弼,这正合史思明之意,于是就让耿仁智和张不矜写表,说:“陛下若不杀李光弼,我就亲率兵马去太原杀掉他。”张不矜起草之后让史思明过目,得到同意,将要入函封缄时,忽然耿仁智把上面的话全都删掉了。有人把此事报告了史思明,史思明命令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张不矜死的有点冤,而耿仁智由于跟随史思明较久,史思明不想杀他,就把他召进来说:“你跟随我快三十年了,今天的事不是我有负于你。”耿仁智大呼道:“人生会有一死,得尽忠义,死之善者也。今从大夫反,不过延岁月,岂若速死之愈乎!”史思明此时确有再反之心,耿仁智看出他的意思来,可是毕竟史思明还没有反,这么做只能更激起史思明的怒火,更坚定他反叛的决心——连跟随自己快三十年的人都这么认为,何况本就对自己有疑心的肃宗呢?果然史思明听后大怒,乱棍打死了耿仁智,脑浆流了一地。 

  那边,乌承玼逃到太原后,将史思明这个消息报告给李光弼,李光弼向朝廷上表请封他为昌化郡王,任命为石岭军使。不知李光弼听到这个消息,是高兴,还是遗憾? 

  假如,史思明的奏表真的上报给朝廷,肃宗真的会为了他而杀李光弼吗?从肃宗本心来讲,绝不愿意杀李光弼,李光弼和郭子仪算是此时朝廷的支柱大将了,肃宗不是没有脑子,当然不想自毁长城,他安抚史思明的时候说这并非出于李光弼的意思,就是为他开脱。但如果他真看到史思明的奏表,又会如何呢?宋高宗为了和金人求和,按要求杀了岳飞,不过宋高宗早对岳飞不满,所以千般理由加在一起,岳飞早就难逃一死了。肃宗既然可以听李光弼的话暗中让人谋算史思明,只怕很难会答应史思明的要求,多半只是调解一下,何况他也并没有必杀理由,将来还要依靠李光弼,所以多半史思明的请求是不会答应了。史思明只怕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的用意大概就是:如果你不杀李光弼,我反的也名正言顺点;如果你杀了李光弼,那当然更好,我就先不反……只是半路里杀出个耿仁智,连这道工序都免了。 

  五、新任太子 

  前面一直在写战争情况,而唐朝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初),朝廷内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在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正月初五,玄宗登临宣政殿,授肃宗玉册,并为他加尊号,就是前一年玄宗拟定的“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的称号。肃宗表示坚决不接受“大圣”的称号——当然了,那时他们是不知道后来有个叫吴承恩的人写了本《西游记》,其中一个天然石猴就被称为“大圣”。但玄宗不答应,肃宗只好也送玄宗一个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此前,唐军收复京城以后,由于宗庙祭祀要用到的器物和府库里的财物都散落在民间,就派使者到处搜寻,烦扰到了百姓。大约百姓们觉得很受不了,所以正月十二日,肃宗下诏停止搜寻,并让现任京兆尹李岘去安抚他们。 

  二月初一,有个不好的兆头,肃宗任命了李辅国兼任太仆卿,同时李辅国又兼任元帅府行军司马,大权在握,压倒了几乎所有朝臣,如果说前面的宦官干政还只是在发展阶段,那么此后则一发不可收拾。 

  三月初二,肃宗又改封楚王李俶为成王,楚王便是先前的广平王。这次的改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改呢?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缘故,不过皇帝隔几年就要把亲王的封号或是所辖地盘换一下也属正常,但当时并没有人与李俶同时改封,所以这不属于那种情况。可是平白无故,肃宗怎么想起把“楚王”改为“成王”了呢?原因也许我们永远不知道了,但“楚”是大国,以此为封号当是从其象征地域广大来取意,而李俶的这次改封为“成”则不像地名,更像是取谥号“安民立政曰成”之意,如果是这样,也许说明了肃宗进一步巩固了李俶在诸子中法定继承人的地位。唐初也曾有一次改封,就是当时还做唐王的李渊,将李世民的封号由秦公改为赵公,而后来再升级的时候,李世民的封号仍然为“秦”王,那这一次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说肃宗这次改封,还可以从“成”的意思上胡解一下,而李渊的那次改封,就连猜测的方向也找不着了。肃宗这次改封,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那就只能是他太喜欢变花样玩了。 

  确实,肃宗的确搞出很多新花样来,比如前面提到的以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之类的事,还有,本来至德这个年号挺好,用了两年不到,确切的说是一年半左右,然后又改成了乾元。后来还别出心裁的去掉了年号,可惜这没有让中国早一千多年脱离年号纪年法,反倒是因为用着不便不久又恢复了。另外,在这一年的七月,又让人铸一种能以一当十的大钱,名为“乾元重宝”,这倒不是肃宗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根据第五琦的建议实行的,但大钱的实行,初衷是为了对付经济上的困难,而最后却造成了通货膨胀,如米价从十钱涨到七千,而且盗铸也很严重,这就不是肃宗所希望看到的了。因此,问题出现之后,人们把此事都归咎于第五琦,肃宗便贬第五琦为忠州长史,就连他的同党贺兰进明也遭贬。可怜的第五琦已经上路赴任了,这时又有人告发他接受黄金二百两的贿赂,于是肃宗派刘期光去审查,第五琦俏皮的说:“琦备位宰相,二百两金不可手挈;若付受有凭,请准律科罪。”这说的是反话,但容易让人听不明白,刘期光大概就没懂他的反话意思,上奏说第五琦已经服罪。因此,最后第五琦被削除名籍,流放到夷州。 

  肃宗不知何时起又添了个毛病,就是迷信鬼神。朝廷上有个王玙,专门用鬼神之事来取悦肃宗,每次议论礼仪时,王玙就常在话中夹杂一些巫祝俚俗。六月,肃宗按王玙的话照办,在长安南郊的东面立起了太一坛。肃宗曾经患病,卜者说这是山河在作祟,王玙就请求派宦官与女巫分别去祷告天下的名山大河。这些女巫依仗权势,所过之处勒索财物,其中以一名黄州女巫为害尤甚。这天,黄州刺史左震早晨来到女巫所住的驿站,见到馆舍的门锁着打不开,左震大怒,命人把门锁砸坏,把女巫拉出来在台下斩首,跟随她的那数十个无赖少年也全都打死。之后左震检查他们贪污的财物,发现多达数十万,左震便将此事上奏给朝廷,并请求用这些赃物代替贫民百姓的租赋,打发宦官返回长安,肃宗听到后,虽然不高兴,却又拿左震没办法,人家做的是对的,你难道楞把人家杀了么? 

  这些小事情不再多说,那么太上皇回来之后,该补封的都补完了,只是有一个重要位置,目前还空缺,就是太子之位。由于当初的张良娣由良娣而淑妃,最后到了皇后,算是肃宗正妻,所以她的儿子也成为嫡子,有资格成为下一任的皇太子。这就给李俶带来了麻烦,他固然凭借长子的身份占有优势,但最大的不利就是,现任皇后不是他的母亲,往往这种情况下,这个皇子的下场就比较危险了,比如申生为骊姬所害,司马矞为贾皇后所害。李俶的情况稍好,他立有大功,也不是说害就能害的了的,另外,李泌也提醒过肃宗,不可再摘一次瓜了,加之肃宗对李俶本来就比较袒护,所以这是李俶的优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皇后现在自己有两个儿子,当然想让肃宗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她完全有理由陷害李俶,一旦她无休止的做着不懈努力,早晚也必会成功。史书虽然说张皇后和李辅国两人也常在肃宗面前说李俶的坏话,但说了什么没有记,而且最主要的,明显没起什么作用。张皇后和李俶肯定有矛盾,但李俶听李泌的劝告,对张皇后比较恭顺,所以张皇后也并没有太和他过不去,而且张皇后想由自己的儿子夺李俶的既定太子地位,只要位子得到便可,没有什么其它理由,这个人留下来也罢(虽说最保险的是斩草除根,但是肃宗在日明显不能这么做,比如隋炀帝杀杨勇,也是在文帝死后),否则后来会是什么情形还真不好说。但张皇后这边也有不利情形,她的稍大一点的儿子兴王李佋当时年纪也就几岁,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兴王没过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