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科全书》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它立足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对各门科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百科全书》总结了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百科全书》吸收已有的思想资料,利用当代的研究成果,对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百科全书》作为当时各门科学知识的总汇,全面记载了十八世纪法国的社会面貌,为我们了解启蒙时期的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场手工业技术等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百科全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序言里这样写道:“这部全书有两个目的:既名为百科全书,就须将人类系统的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一并论述;既是科学艺术各方面的全书,自应将科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原则与细则俱备。”

  狄德罗重视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百科全书》虽然采用辞条的形式,对各门科学知识分门别类进行论述,但是由于知识的各个部门,既相互区分,又相互关联,从而使全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百科全书》的出版,是狄德罗一生中的主要功绩。他以《百科全书》为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最有名望的思想家和学者,从而形成了“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指的参加《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全体成员。广义地理解,还包括和他思想接近、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达朗贝尔。达朗贝尔是百科全书派一个重要的核心人物,同时又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先后在《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过的有三十余人,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各方面人士达一百六十多人,他们当中,几乎包括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等。

  除了《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和副主编达朗贝尔以外,积极支持《百科全书》编纂工作的启蒙思想家首推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在当时已经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百科全书》的工作,并且亲自为它撰写辞条。

  孟德斯鸠也是《百科全书》的支持者,他撰写了文艺批评方面的辞条。

  卢梭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有关政治和音乐的辞条,他的著作《论政治经济学》,就是他在1755年为《百科全书》撰写的一个条目。尽管卢梭后来宣布同《百科全书》断绝关系,他仍然是《百科全书》的主要合作者。

  百科全书派的其他几名重要成员包括:

  孔狄亚克 (1715——1780),他是一位修道院院长,在宗教上主张自然神论,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为发展唯物主义扫清了道路。他为《百科全书》撰写哲学方面的辞条。

  爱尔维尔(1715—1771),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精神论》、《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他反对宗教,主张无神论,把唯物主义运应于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没有参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但他同狄德罗等人过从甚密。他在自己的家中主办沙龙,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活动场所。

  霍尔巴赫 (1723—1789),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热情支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在十五年的时间里,为《百科全书》撰写了三百七十多个条目。他在宅邸中开放沙龙,成为百科全书派经常聚会的地方。

  此外,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自然科学家布封,政治经济学家魁奈、杜尔果,哲学家拉美特利,文学家马蒙泰尔,数学家孔塞多,生理学家哈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若古,他一直负责繁琐的编校工作,在达朗贝尔退出编辑部以后,又成为狄德罗的主要助手,同时撰写了大量的有关科学、政治、历史方面的辞条。

  百科全书派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而产生,它的主要成员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张扬理性,反对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他们通过《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宗教迷信、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展开了全面的进攻,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和发展,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教会和专制政府极大的仇视,他们千万百计破坏和阻挠这一正义事业的开展。

  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出版,立即遭到天主教会的围攻,耶稣会借故要求政府加以取缔。第二年2月,《百科全书》第二卷刚刚面世,就被吊销出版许可证。后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专制政府才不得不解除禁令,《百科全书》第三卷才得以同读者见面。

  此后,《百科全书》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出版,订户不断增加,影响日益扩大。到1758年,《百科全书》已经出至第七卷,但新的麻烦又紧接着出现。由于内部意见分歧,百科全书派发生分裂,先是卢梭宣布同《百科全书》决裂,接着是达朗贝尔决定辞去副主编的职务。1759年,《百科全书》遭到总检察长的控告,罪名是发表渎神的言论和敌视宗教,接着又被吊销继续出版的许可证。

  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狄德罗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他在致伏尔泰的信中这样说:“放弃这部著作,就等于从阵地上掉头逃跑。这样做正符合那些迫害我们的恶棍的意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狄德罗独立支撑,肩负起编纂《百科全书》的重任。他除了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外,还亲自撰写了一千多个辞条,内容涉及哲学、历史、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百科全书》中有关工艺、技术的辞条均出自狄德罗之手。为了做到准确无误,狄德还经常深入工厂,并自己动手制作机械模型。有一次,狄德罗发现出版商布鲁东私自删除文章中一些精彩内容,感到十分痛心,很长时间都为此食不甘味。

  在为《百科全书》辛勤工作的同时,狄德罗还埋头进行哲学理论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对自然的解释》(1754)、《达朗贝尔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尔的梦》(1767)、《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1770)等论著。在这一系著作中,狄德罗不但表达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而且显示了辩证法的倾向。

  狄德罗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认识论方面,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来自感性知觉,但不是单纯停留在感觉上,认识的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运用经验进行思考,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狄德罗的唯物主义仍然存在形而上学的倾向,但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相比,又具有辩证法的思想。

  此外,狄德罗在美学、文艺批评、戏剧理论和小说创方面,也有独特的建树,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同伏尔泰一样,狄德罗对“开明君主”抱有幻想,他在《百科全书》中这样写道:“把一个君主和哲学家结合起来,那就可以得到一个最完善的君主。”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利用了狄德罗这个致命的弱点。这个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涂上开明君主的色彩,长期以来,利用小恩小惠,在经济上对狄德罗进行拉拢。她花了一万五千里弗尔,买下狄德罗的藏书,并且委任狄德罗终生为她管理这些书籍,年金为三百皮斯托。

  叶卡特琳娜二世多次邀请狄德罗到俄国访问,为了报答女皇的知遇之恩,1737年,狄德罗来到了彼得堡。在那里,狄德一下子成了王公贵族猎奇的对象,女皇也只是把他当作清谈的门客,无意采纳他关于实行政治改革的建议。狄德罗深感失望,在彼得堡呆了七个月,于1774年4月回到了法国。

  从俄国回来后,狄德罗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十个年头中,没有取得任何建树。

  1784年,狄德罗因为中风,溘然长逝。在逝世前不久,狄德罗还同朋友们一起谈论哲学和科学,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狄德罗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狄德罗多才多艺,在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有很多独特的创见。1750年,狄德罗发表了《美的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一文,这是他的最早的美学论文。从1759年到1781年,狄德罗应好友格里姆之约,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绘画雕塑展览写过十多篇评论文章,这就是著名的《沙龙》。此外,在《论戏剧艺术》、《画论》、《关于〈私生子〉的谈话》、《演员奇谈》等一系列论著中,都集中体现了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狄德罗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狄德罗的全部美学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艺术摹仿自然”。狄德罗曾经这样指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优点,看来艺术就跟感觉官能一样:一切感觉官能都不过是一种触觉,一切艺术都不过是摹仿,但是每一种感官都用它特有的方式去触觉,每一种艺术都用特有的方式去摹仿。”

  狄德罗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艺术摹仿自然”。在这里,“自然”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它是艺术的第一个范本。

  那么,什么是美呢?狄德罗是这样回答的:“在所有叫做美的事物所具有的许多共同性质之中,我们究竟选择哪一样性质来用美作为它的符号呢?哪一种?我看很显然,只有这样一种性质才合格:有了它就使所有这些事物都美;它的多寡 (假如它有多寡之分)就使得这些事物在美上有多寡程度之别;没有它就使得这些事物失其为美。它不能改变性质而不致使那一种类的美不随之改变;和它相反的性质就会使最美的东西也变得讨厌和丑。总而言之,美开始出现,增长,千变万化,衰退,消失,都要凭它这一性质。只有关系这一概念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这就是著名的“美在关系”说。狄德罗认为,“美”标记着存在物的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性质就是“关系”。在狄德罗看来,事物的性质可以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各种各样的观念,比如秩序、和谐、比例、安排、对称、统一等等,但只有唤醒关系观念才可以用“美”来称呼。

  美在于关系,由于关系不同,美的性质也就不一样。根据事物是否与人发生关系,狄德罗把美分为两种:“在我身外的美”和“与我有关的美”。狄德罗在《论美》这部论著中这样写道:“我把一切本身有能力在我的悟性中唤醒关系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已经唤醒上述观念的东西。”“在我身外的美”,又称为“实在的美”,是指不依欣赏者的“悟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