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动。
1941年4月11日,罗斯福下令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巡逻区域扩展到从格陵兰至亚述尔的整个大西洋西半部。美国军舰和飞机发现德国潜艇和巡洋舰后,将向英国通报德国舰艇的位置。因此,英国船只可以避免与敌舰遭遇,而拥有足够护卫兵力时,则可以追击和消灭敌舰。德国此时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进攻苏联,不想与美国开战。希特勒于4月15日指令德国海军避免与美国船只发生武装冲突。
到5月底,美国舰艇开始为英国运输船队全程护航。6月,英国舰艇获准参加美国运输队。7月,美国在冰岛建立了海军基地。就这样,美英合作逐步加紧。美国虽然还没有参战,但是,已经从中立国变成了英国的实际盟友,并且开始愿意支持所有抵抗德、意、日侵略的反法西斯国家。
精彩旁白:对于《租借法案》,美国议员扬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工业实力加上英国的人力,不费美国一兵一卒,就能防止英国被消灭”,而一旦打垮了侵略集团,“就该轮到美国充当首领,为人们指引道路了。”
美国教授贝利也分析说:政府提出《租借法案》“完全不是因为英国值得我们去援助,而是出于纯粹利己主义的动机。英国可以用我们的武器战斗到最后一个士兵,而与此同时,我们依然保持中立和繁荣。”
——(苏)杰列维扬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部分苏德战争爆发
常言说欲壑难填,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更是永无止境。早在西欧战事还没有结束之前,这位战争狂人就扬言“同布尔什维克主义一决雌雄”,“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地图上划掉”。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俄战争。
希特勒已经被西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幻想继续利用闪电战的威力在两三个月内消灭苏联。同时,他也荒谬地误解了苏联的国情,认为“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会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这种前途上”,“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这个腐朽的结构就会倒塌下来”。
12月5日,德军参谋部制定了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代号“巴巴罗莎”。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莎”计划,要求对苏联实施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在6周到2个月之内结束战争,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为了迫使苏联一举就范,希特勒还指示德军对苏联老百姓“绝不心慈手软”,凡有反抗者均应枪决。对苏联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和共产党员高级官员一经俘获,立即枪毙。
1941年6月17日,希特勒最后下令,6月22日执行“巴巴罗莎”计划。
山雨欲来风满楼。对于希特勒的入侵计划,苏联政府及其领导人也不是毫无知情,完全没有准备。实际上,正因为看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性,苏联政府才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先后入侵波兰和芬兰等东欧国家,构筑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苏联“东方防线”。在国内,苏联也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国防预算不断增加,一边加速军队的装备现代化,一边大力扩充军队。1940年苏军新组建了9个机械师,1941年又新组建成了20个机械化师。到德军入侵前夕,苏联军队已经达到500万人的规模。在西部国境线上,苏联部署了170个师。
同时,苏联政府也早在1941年初就陆续地得到了来自美国、英国和苏联谍报人员的可靠消息,了解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详细计划。遗憾的是,斯大林坚信希特勒不会在短时期内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固执地认为这类情报是虚假的“谣言”,是为了挑拨苏德关系,有意给希特勒发动战争“制造借口”。
甚至在德军入侵前夕,斯大林还在竭力避免“卷入战争”,对德国采取小心谨慎、迁就退让的态度。1941年3月27日至4月18日期间,德国侦察机先后80次入侵苏联领空,而苏联只是若无其事地发一个“抗议”照会。然而,鸵鸟政策并不能消除真实的危险。
1941年6月22日星期天凌晨3时30分,德国炮兵不宣而战,突然对苏边防军驻地、指挥部发起了轰击,德国空军对苏联前沿机场、铁路枢纽和海港码头狂轰滥炸。凌晨4时,德国及其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共190个师、550万兵力,3700辆坦克、4900多架飞机、4。7万多门各类大炮、193艘舰艇,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同时发起突然袭击,开始迅速侵入苏联境内。
入侵苏联的战争打响2小时之后,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递交“战书”,声称苏军在德国边境集结,使德国受到“不可容忍的威胁”,因此德国决定采取“预防性的”战争,宣布对苏开战。
按照“巴巴罗莎”计划,德军兵分三路。冯•;李勃元帅指挥北路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出发,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芬兰的15个师和3个旅从拉多湖以东配合德军进攻列宁格勒;冯•;包克元帅指挥中路集团军群从波兰出击,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东北进犯莫斯科;冯•;龙德斯泰特元帅指挥南路集团军群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出发,向基辅方向进犯,进而向顿巴斯地区推进。
战争的第一天,苏联西部有66个机场遭到德军袭击,1200架飞机被摧毁在地面上。当天许多苏联飞行员在休假,来不及应战和疏散飞机,前线地区的制空权完全落入德军手中。由于德军摩托部队的快速切入,许多苏联部队被切割包围。入侵的当天,德军就深入苏联国境25到50多公里。
随后,德军疯狂地向苏联内地推进。在头三个星期,德军深入苏联腹地500多公里。到7月中旬,德军已侵占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广大地区,逼近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这期间,苏军有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的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200个军火库落入敌手。不过,德军也付出了25万人的代价,坦克损失一半,飞机损失1000多架。
精彩旁白: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苏军士兵们临危不惧,每当战斗间歇的时候,阵地上就会飘起下面这首战歌:
接到作战命令,
军队开始作战。
啊,士兵们,
迈开大步向前进!
愉快的作战,
胜利就在前面!
苏联士兵实力大,
广大人民作他们后盾!
战胜敌人并不易,
但只有我们能战胜法西斯!
我们要从地面上把它肃清,
给它以严厉打击,
使它们遭遇失败的命运!
铁木辛哥,我们的勇将军,
训练我们怎样取胜。
拿破仑曾在一八一二年侵略我们,
我们都反抗拿破仑;
希特勒是拿破仑的化身,
他的末日也快来临!
——徐学增等编《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部分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莎”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2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约有300万人口。面对德军的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当地军民发出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
8月底,德军变更部署后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再度发起进攻。德军付出重大损失后,于8月25日夺取了柳班,8月29日占领了托斯诺,8月30日抵达涅瓦河,切断了沟通列宁格勒与外界的铁路联系。9月1日,苏军退至凯克斯霍尔姆维堡以东30—40公里一线。
9月8日,德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冲过姆加车站,进抵拉多加湖南岸,夺得什利谢尔堡,从陆上包围了列宁格勒。自此,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三面包围,只能从拉多加湖和空中得到补给,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包围列宁格勒之后,德军对该市实施了骇人听闻的野蛮轰炸和炮击,投掷了10多万枚航空燃烧弹和航空爆破炸弹,妄图用恐怖轰炸和饥饿困死守城军民。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伏罗希洛夫元帅由于指挥不利而被撤职。9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替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
与此同时,朱可夫迅速调整和加强了列宁格勒防御,各预备部队得到了民兵支队的补充,大批海军军人离舰上陆,一部分高射炮调到高地上用于打坦克。至9月底,列宁格勒西南和南面的战线趋于稳定。德军一举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抽调北路基本兵力进攻莫斯科的企图也随之失败。
从南面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失败后,德军于10月改向季赫温实施突击,与芬兰军队会合,企图完全封死列宁格勒。但是,德军未能突至斯维里河。11月中旬,苏军转入了反攻,11月20日,攻占了小维舍拉,12月9日夺回了季赫温,将德军赶过沃尔霍夫河。
列宁格勒保卫战具有全民动员的性质。列宁格勒的工业给前线提供了武器、装备、服装和弹药,而该市居民则在被封锁后第一个冬春提供了10万多新兵。为了使居民免于挨饿,拉多加湖区舰队承担了湖上给养、弹药和武器的输送。11月中旬,湖上航行因为冰封而中止。11月19日,又在拉多加湖的冰上开辟军用汽车路,被围城市通过冰上交通线得到了战斗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疏散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以及工业设备等。
尽管得到了一些给养补充,这些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守城军民的需要。列宁格勒城内被迫实行了配给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8两面包,儿童、病人和公务员只能得到4两面包。但是,列宁格勒军民不畏困难,每天仍有45000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工人们在德军的炮火下坚持生产。全城军民步步为营,铸成了一条攻不破、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1942年1~4月,苏军在柳班方向发动突击,8~10月又在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了顽强战斗,疲惫和消耗了德军的基本兵力。苏联游击队也在列宁格勒州、诺夫哥罗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德国占领区展开了积极的战斗,以小型兵器使敌军遭受重大损失。
1943年1月12日,苏军在远程航空兵、炮兵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援下,兵分两路在拉多加湖以南什利谢尔堡、锡尼亚维诺之间狭小突出部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