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下)-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特强调人有选择的绝对自由,包括个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这种选择,不需要什么道德标准,不必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只要凭借个人的意愿行事。

  存在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以表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己任。这些作品大多数处理的是重大的哲理、道德和政治题材,重思想,轻形式,强调逻辑和哲学思辩。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选择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退居次要的地位。

  在文学创作中,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选择的自由——萨特的小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很大程度上正因为他,方使人们褒贬不一的存在主义文学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他反对为文学而文学。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文学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发挥了很多深刻的见解。

  《恶心》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描写了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洛根丁有一天突然感到周围存在的一切都令人恶心。存在之毫无意义,连他自己对这个世界也是多余的。小说显示了主人公对荒诞世界的“深深厌倦”,对现实的恶心感,不可知感、恐惧感、迷惘感,对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孤独感,他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对客观事物产生怀疑与恐惧。他在公园里看见树根深深陷入泥土里,盘根错节,感到害怕,因为事物存在的偶然性产生了荒诞感。他觉得这个世界污秽丑恶,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毫无意义。一面又感到一切希望都化为乌有,认为人的存在是多余的,无聊透顶。小说结束时,洛根丁感到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人能自由地选择。

  加缪在评《恶心》时说:“看到生活的荒诞,这还不能成为目的,而仅仅是个起点。这是一个真理,几乎所有的伟大思想都由此进步。令人感兴趣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人从其中引出的结论和行动准则。在结束这次在不安的世界内的遨游之时,萨特先生似乎允许人们有所希望:一个在写作中获得解放的创造者的希望。”

  《墙》这篇短篇小说以西班牙战争为历史背景,描述主人公、革命战士巴布洛·伊比埃塔和他的战友们被法西斯分子逮捕后待决临刑的情景和内心活动,既写了伊比埃塔的理智上的无畏,也写出了他心理上的恐惧。这里的恐惧也属于存在主义的概念。敌人有一次审讯伊比埃塔,要他说出他的战友雷蒙·格里的藏身之所。伊比埃塔认为对西班牙的革命事业来说,雷蒙·格里比他更重要,他始终守口如瓶,后来为了嘲弄敌人,他编造说雷蒙·格里藏在墓地里,但敌人却果真在墓地里发现了他,把他打死了。原来,藏身在堂兄弟家的西蒙·格里和堂兄弟吵了架,他又不愿意麻烦别人,鬼使神差地躲到墓地去了。本来想嘲笑敌人结果却帮助了敌人,本来想牺牲自己,保全同志,结果却等于出卖同志、保全自己,想到这一点,“周围一切都旋转起来,我发觉自己坐在地上:我笑的那么历害,以致眼泪涌上我的眼睛。”

  人是越过“墙”而死,还是被挡在“墙”内生还,纯系偶然。格里本来可以留在“墙”内活下去,却因为偶然而越“墙”死去;伊比埃塔却因为同一偶然而生还。这就是作品所阐述的存在主义观点,把人生看作一系列偶然事件的总和。这偶然,即荒诞。死是所有荒诞中的最后一幕,它可以使荒诞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自由之路》这是多卷集长篇小说,分为《理智之年》、《延缓》、《心灵之死》三部。第一部主要写两对没有爱情的情人,通过他们的私生活表现人生的荒诞和不幸。在第二部里,前一部的主人公们不再在狭窄的圈子里唠叨个人的自由,战争迫使他们中有的人走上前线,迫使他们介入生活。小说把战争看成是世界的荒诞的一个有力证据,因为战争是强加于人的,个人无能为力。主人公们不满现状,但又没有投入改造现实的斗争。第三部写法国投降德国后,主人公之一的马第厄加入了敢死队,坚持抵抗运动。有一次战斗中他勇敢地在钟楼上射击,伙伴们都牺牲了,他仍不停止战斗。按照存在主义的概念,这是一种选择,他在英雄与懦夫之间选择了英雄。

  小说中主人公马第厄的一生,是“自由选择”的图解和范例。当战争的风暴真的向他扑来时,当他真的看到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时,他慢慢地觉醒了,从狭隘的、消极的“自由选择”的小天地走了出来,“选择”到为民族而战的广阔天地里。在这时候,他开始感到自己原来所追求的个人自由是那么空虚、无意义。他毅然投身枪林弹雨之中,在抵抗德国侵略者的阻击战中,作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积极的“自由选择”。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加缪的小说

  阿尔贝·加缪(1912—1960)法国存在主义戏剧家、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涉及人在异化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问题和死亡的不可避免等。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战后西方知识分子思想的迷乱与幻想的破灭。

  《局外人》作品的主人公莫尔索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莫名其妙地被这个世界所吞没。他好象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人,一个超于现实生活之上的人。世界上的一切对他都无所谓。母亲死了,他无所谓;情人爱不爱他,他无所谓;公司让他去巴黎,给他优厚的待遇,他无所谓,觉得在哪里都是一样;甚至,他开枪打死了人,被投入监狱,被判了死刑,就要上刑场了,他也无所谓。无所谓谓,对一切漠然处之,就是全文的脉络,全文的主题。“存在是荒谬的”。这是加缪存在主义的核心点。主人公荒诞地来到世界上,荒诞地生活着,又荒诞地死去,莫尔索这种荒诞的经历,正是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的图解。他所着力表明的,是世界或存在的“荒诞性”。他通过这部文学作品,刻画出一种所谓“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诞的人”。这种人物认为世界毫无意义,有着一种极端冷漠的人生哲学。“局外人”是有代表性的,他代表了西方三四十年代的一部分青年对混乱的世界秩序所感到的精神不安和绝望心理。“局外人”是这个冷漠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产物。

  《鼠疫》描写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突然发生了鼠疫,市政当局动用了各种手段仍不能制止鼠疫的蔓延,每天都有成批的人死去。当局不得不封锁城市。在这场灾祸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由选择”,有的人尽可能地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有人宣扬这种鼠疫是上帝的惩罚,不可抗拒;有的人乘机大开走私的勾当;有的人想买通卫兵逃出城去,后来却认识到只考虑个人幸福是可耻的,留下来和鼠疫斗争。居于小说中心地位的是医生里厄。他的妻子正在外地疗养,现在和他音讯断绝,但他把个人的事放在一边,用整个身心去和鼠疫斗争,和死神争夺生命。鼠疫不知从何而来,在夺去了成百上千的人的生命之后,又不知为什么慢慢退去了。这时里厄的妻子已经病逝,接到电报后他外表平静,心里却怅然若失。因为他知道,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将遭受厄运。

  小说所写的并非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一个哲理寓言;小说的思想既不是单纯的乐观,也不是单纯的悲观。“恶”是永恒的,人们不知道怎样产生了“恶”,在猖獗一时之后恶可以暂时退去,但随时又可能卷土重来,人们无法制服它,更无法避免下一次再次遭到它的蹂躏,目光短浅的庸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满足眼前的胜利,只有里厄医生这样的人才清醒地看到“恶”的力量,看到人的存在面临的永恒的威协。在这些方面,小说反映的存在主义思想是悲观的。但作者又坚决反对在“恶”的威协下听天由命、束手待毙。他否定了上帝,否定了宗教,否定自我麻醉,否定只为个人考虑的庸人,高度肯定了里厄面对着“恶”表现出来的勇气、意志和献身精神,肯定他的“自由选择”、他给自己确定的“本质”。他无法从根本上战胜恶,他比任何人更清楚这一点,但这决不影响他的斗争。正是在这种斗争中,他体现了做人的尊严的价值。在这些方面,小说反映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是进取的、乐观主义的。我们不妨把小说表现的存在主义称为“严峻的乐观主义”。里厄医生标志着加缪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飞跃。

  其他存在主义小说家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是法国著名女作家,《女宾》是她1943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与《恶心》、《局外人》齐名。

  小说描写的是一对自由结合的青年情侣皮埃尔和弗朗索瓦兹同情并援助一名叫萨维埃尔的“女宾”。接着,故事围绕着这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展开。他们竟发展到打破常规,过三位一体的生活,企图在性爱上进行新的尝试。但是,这位“女宾”是法国沦陷前的一种时代产物。她奉行的是一种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处世态度。她的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女主人”既倾心向往又无法忍受,最后爱情的嫉妒心终于战胜了友谊。“女主人”不能忍受“女宾”的存在,皮埃尔入伍后,“三位一体”破裂了。弗朗索瓦兹乘萨维埃尔熟睡之际,找开煤气,企图毒死她。

  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作者从存在主义思想出发,把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描写成人的本性,即自我意识中的排他性。“三位一体”的悲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危机,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破产。

  索尔·贝洛(1915—)美国当代名作家,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4年,贝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挂起来的人》出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部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它可以说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荒诞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也是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荒诞人物形象。1948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受害者》出版。这部小说的主题仍然与前者相同,揭示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问题,都是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混乱造成的。

  贝洛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奥吉·玛琪历险记》,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奥吉企图摆脱外界的控制,追求无限的自由,寻找支配自己的理想的本质。奥吉生长在芝加哥的贫民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