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弥勒佛就要降生,明王即将出世,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1325年,河南赵丑斯率众起义,提出“弥勒佛当有天下”。1337年,河
南胡棒聚众烧香,举弥勒小旗暴动。1338年,彭和尚在袁州领五千农民起义,
背心皆书佛字。至1340年,中原一带的小规模暴动已有三百余次。元丞相伯
颜以暴动者都为汉人,提出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重申汉人不
得执寸铁。
1348年,方国珍于浙东率众暴动。方国珍原为佃农,因杀地主而亡命海
上。
1351年4月,元政府鉴于黄河历年决口,影响财政收入,遂以2万军队
① 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
② 从摩尼教和佛教的白莲宗演变而来的民间秘密宗教。
… Page 108…
弹压,征发大名、汴梁等地15万民工修治黄河。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
乘机策划起义,于修河必经之处预埋独眼石人,使人四处散布:“莫道石人
①
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不料暴动前夕走露风声,韩山童被杀,其子韩
林儿逃亡武安山中。同年5月,刘福通于颍州率众起义,攻克元粮仓朱皋镇,
开仓济贫,从者数万;后又接连攻克汝宁(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河南潢
川)、息州(今河南息县)、信阳(今河南信阳)等地,“贫者从乱如归”,
人马迅速发展到几十万。起义军全部■巾裹头,称红巾军或红军;信奉弥勒
佛,烧香聚众,又称香军。
8月,白莲教首领徐寿辉、彭莹玉于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
北黄冈)一带起义,亦以红巾为标志,并建立政权,建元治平,国号天完。
同年,白莲教首领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布王三、孟海马在湘、汉地区起义;
芝麻李、彭早在毫丰沛地区起义。
1353年,盐贩张士诚率众于泰州起义。
1354年,元顺帝将丞相脱脱解职。脱脱所率百万大军一时四散,其中很
多人投奔刘福通,红巾军的声势越来越大。
1355年,刘福通攻克毫州(今安徽毫县),建立政权。刘福通迎韩林儿
为小明王,定国号宋,建元龙凤,统领中原各地的红巾军。
同年,郭子兴死,其部将朱元璋继任。朱元璋幼年出家,后乞讨为生,
早年追随郭子兴,深得信任。他大力吸收文人,重视他们的建议;部队纪律
严明。1356年,朱元璋攻占建康(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他接受元朝老学
士朱升“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应天府为根据地,逐步恢复
社会的封建秩序。他设置都水营田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减免租税,
使农民能够安定生活;同时,避免锋芒外露,接受韩林儿封他的吴国公爵位
和左副元帅的官职。
1357年,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元朝。东路击败山东、河北等地元军后,
直抵距大都百里的柳林,受阻后退回山东。中路攻克绛州、大同、进入塞北,
攻占上都。西路出武关,进攻长安,后入四川,其余部攻占甘肃、宁夏等地。
同年,元朝廷宣布撤除南人,北人的界限,凡起兵平定红中军者,一律赐予
官职;并招降方国珍和张士诚,任命方国珍为浙江省参政,张士诚为太尉。
1358年,刘福通攻占汴梁 (今开封),随即以汴梁为都城,兴建宫殿。
1359年,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颍州沈丘的察罕贴木儿所组织的地方武装
迅速崛起,先攻占了汴梁,使刘福通退败安丰。又击败了红巾军在山东的部
队,占领山东。1363年,张士诚围攻安丰,城破,刘福通被杀。韩林儿逃亡
建康。
1360年,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杀徐寿辉,于江州(今江西九江)称帝,国
号汉。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也于四川自立,建国号大夏,都重庆。同年,陈友
谅进攻朱元璋,一度曾经攻入建康,但在江东桥为朱元璋所败。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会战于鄱阳湖,陈友谅中矢而亡,全军覆没。
1364年,朱元璋称王,并开始进攻张士诚。朱元璋逐步攻占了张士诚控
制的高邮、淮安等地,并于湖州、杭州一带消灭了张士诚的主力。1367年,
围攻苏州。9月,苏州城破,张士诚死。接着,朱元璋南下宁波,迫方国珍
遣使归降。此后,朱元璋又出兵取福建、广东,统一了中国东南部。
① 《元史》卷51 《五行志》。
… Page 109…
占据中国北方的元朝政府,大将扩廓贴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之
间内战不已,社会更加没有了秩序。
1367年,朱元璋杀韩林儿。11月,发兵北伐,并发表檄文,说明北伐的
目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元璋要求部
队做到:“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
子女。”北伐军首先平定了山东,继而攻克汴梁、潼关等重地;后沿运河北
上,克德州、通州,进逼大都。1368年7月,元顺帝携后妃、太子及部分蒙
古族大臣出大都北逃。9月14日,北伐军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 Page 110…
八、东、南亚中世纪政治
1。印度
古代印度最早的居民是达落毗荼人,后来多居住在印度南部;属印欧语
系的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世纪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印
度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原始森林、荒漠旷野、高山峻岭、辽阔平原、长江
大河错落分布。民族成分复杂,语言、习俗各异。从而形成了印度中世纪政
治状况的多样性与不平衡。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印度之人,
随地称国。殊方异俗。”为温德亚山脉所分隔,南北印度在中世纪一直未能
统一。
(1)笈多帝国及后继王朝(320—1206)
在这个时期,印度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统一只是短暂的。
贵霜帝国衰败后,北印度分裂,小国林立。4世纪初,恒河上游摩揭陀
的岌多家族兴起。320年,旃陀罗笈多 (320—340)建立笈多王朝,都华士
城。经过长期的征服战争,至5世纪初,笈多王朝基本统一了北印度。5世
纪末年,嚈哒人 (白匈奴人)入侵,在旁遮普建立嚈哒帝国。6世纪初,北
印度诸王公联合打败嚈哒人,北印度随之陷入分裂局面。6世纪初,德里北
部的坦尼沙国兴起。至7世纪初,国王波罗羯罗伐弹那(即戒日王,606—647)
再次统一北印度,都曲女城。但戒日王死后,庞大的帝国也很快就解体了。7
世纪后印度西北部的拉其普特诸王国崛起,北印度又陷入各国纷争的混乱局
面。南印度也一直处于各国征战的分裂状态。到8世纪,剩下三个国争夺全
印度的统治权,即北印度的古吉拉——普拉蒂哈拉王国,以孟加拉为中心的
巴拉王国和南印度的拉喜特拉库特王国。三国间的战争互有胜负。10世纪
末,这三个国家都衰落了。其时,南印度的朱罗王国强大起来,一度统一南
印度,但到12世纪末也再度陷入分裂。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到笈多王朝晚期,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综合
婆罗门教、佛教等的印度教兴盛起来。印度教教义包括种姓制度和造业轮回
的思想,同时继承了佛教“四谛”的观点,认为死是人生的解脱,而脱却生
死的轮回,才是最终的解脱。印度教认为,达到最终的解脱,可通过认知达
到梵我如一;可通过苦修,由神解脱;也可通过持虔诚之道,衷心侍奉神。
笈多帝国及其后的诸王国,都是政教分离的君主制国家。各国政权一般
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宗教所给予政权的最主要的支持,主要是使王权神圣
的观念成为深入社会权威观念。当时,国王被看作是住在地上的天神,只是
按照世俗行事时才是凡人。王位通常是世袭的。有时,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
头,选择国王的权利也会交给贵族集团。国家机构较为简单,主要是辅佐国
王的枢秘顾问、大臣、将军等,往往由王族成员担任。由于各国之间的战争
非常频繁,还多设置专门主管宣战和媾和的大臣。地方行政常分为三级:伏
帝(省或行政区)、毗沙耶帕蒂(县)、库拉姆(联合村)或格拉马(村)。
村级政权由地方自行选出,在王室官吏的监督下管理水池、庙宇和司法事务。
国家的赋税很低,通常为收成的1/6。玄奘对当时印度政治的印象是:“政
教既宽,机务亦简,户不籍书,人无徭役。”
法制简单。各种法典均为婆罗门所记述,包括传说、习俗、种姓规范、
习惯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正所谓“王治不用刑罔”(中
… Page 111…
国东晋佛教学者法显语)。审判通常采用神裁法,由国王或他所委托的婆罗
门法官主持。
国王理论上是国家土地的所有者,《摩奴法典》说“国王有权分得古代
埋藏物和地下金属矿的一部分,因为他作为大地的主人保护了它们”。但实
际上,国王封赐给寺庙和大臣的土地,他们可以不经国王认可即转赠他人,
农民只要按章交税,也就享有土地的转让、出卖的权利。
早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4—185),种姓制度就已经出现,规定人
们“不得操自己职业或手艺以外的行业,如士兵不能改行为农夫,工匠不能
改行做哲学家”,但未能严格施行。此后,历代统治者都不断“确定种姓和
①
等级制度”,“把各种种姓限制在各自本分的范围以内。”至笈多帝国以后,
种姓制度基本确立。最高种姓婆罗门包括僧侣、官吏等。最下层的种姓为旃
荼罗,为不可接触者种姓,又曰恶人,从事各种贱役,“与人别居,若入城
市,则击木以自艺。人则自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阿拉伯伊斯兰教徒所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使印度的政治史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7世纪以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就侵入过印度。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
信德(现于巴基斯坦)。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了伽
色尼王朝,并曾攻掠北印度的旁遮普、曲女城等地。12世纪,信奉伊斯兰教
的古尔王朝取代了伽色尼王朝,苏丹穆罕默德继续向印度内地扩张,征服德
里、曲女城、比哈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