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免会自己吓到自己。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凡人都会生病,大家吃同样的药,打同样的针,却未必能同时恢复健康。为何?除去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好得快的人必定是开朗乐观,对人生充满了希望。老年人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面对生活,病痛也不过只是匆匆过客罢了。
人生体悟
当人遇见困难时,应当坦然面对各种情况,稳定情绪并坚定必胜的信心。当害怕疾病时,您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患了疾病的人都没有害怕,健康的人又有什么可值得怕的呢?如此一来,情绪稳定了,考虑问题就会理智了,恐惧感自然也就消失了。
23.正确看待亲友的离去(1)
生与死就像太极中的两条鱼,首尾相扣,不弃不离。没有生不成人生,没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环方能维持万物生生不息。
佛曰:爱别离为人生一苦。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年轻时与我们觥筹交错的友人,即便感情多么深厚,过了若干年以后,终究还是会与我们别离。如是,参加他人的葬礼,往往成为我们心中的一块郁结所在。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年人,在参加完亲人或朋友,或同事的葬礼后,都会愁眉不展好一阵子。老人的悲痛往往不是凭空而来,想象着曾经和自己一同成长、一同奋斗的人,就那么突然不告而别,心里必然会很不是滋味。同时,感受到追悼会的悲伤气氛,老人难免会由此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
但是,宇宙万物,皆有始有终,就连百亿年的星星,最终也会化为尘埃。亲友离去之后,我们凭空做出此般联想,不仅对身体无益,又徒增了家人的悲痛,这是何必呢?
关于生与死,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户人家添了一个小男孩,朋友们都来向他道贺。其中一个人说:这个孩子以后是要发财的。另一个人说:这个孩子看上去会当官。而最后一个人说:这个孩子终究是会死的。人们都纷纷对前两人的话表示赞同,却把最后一个人给臭骂了一顿。没错,人人都希望升官发财,人人都畏惧死亡。但现实的情况是,未必人人都能实现名利的愿望,只有死亡,才是生命中最稀松平常之事。
如果我们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终点,凋零的鲜花,那它确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生与死就像太极中的两条鱼,首尾相扣,不弃不离。没有生不成人生,没有死亦不成人生,生死循环方能维持万物生生不息。普希金也曾说过:“老年就是回到孩提时代,死亡就是回到另一种出生。”
亲友离去的确令人悲痛万分,老年人一时心情沉痛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被悲痛的苦海淹没,让自己痛不欲生,这就不值得了。面对亲人的离别,聪明的老年人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把现在的生活过得更好,让走的人安心走好。那些因亲人辞世而虐待自己的人,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逝者的意愿。
当亲友过世之后,老年人应当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正确的方法是,在亲人的陪伴下,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
欲使自己尽快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找个可信任的人唠叨发泄一次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及时舒缓情绪,避免自己陷入哀痛而无法自拔。
如想表达对亲友的眷恋之情,终日将自己的心事闷在胸中并非上上之举。如能将心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不但可抒发胸怀,将悲痛化为文字,还能将这份情谊永久留念身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要设法转移自已的注意力。您可以到亲友处小住一段时间,或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了。
不过,如若离去者是多年老友,我们或许还能尽快从悲伤中走出,但如果撒手而去的是自己的伴侣,那又该如何面对呢?的确,在所有离去的至亲中,让我们最无法释怀的,必是携手我们历经风雨的那个人。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有些人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但是,这种行为,除了让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老伴依旧在世,当他看见爱人如此折磨自己,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呢?
因此,当老伴离去后,折磨自己终究于事无补,对逝者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人不能长生不老,却可以延缓衰老;人不能死而复生,却可以死而不灭。当亲友安然离去时,我们都应当有这样一种坦然态度:含笑而交,含笑而送。他将鲜花留在你的路上,他的歌声留在你的耳旁。
“正确看待亲友离去”有窍门
少参加追悼会。追悼会上沉重压抑的气氛,往往会加重我们本就悲伤的情绪,使得我们更加痛不欲生。为了避免被这种气氛感染,我们不妨委托子女代为参加追悼会,一来表达了我们的惦念之情,二来也可将悲伤之情迅速化解。
多与亲人讨论快乐的事。人生值得讨论的开心事多得是,何苦与自己的心情纠缠呢?斯人已逝,自己活得平安、快乐才是当下更重要的事。
坦然看待生死。我们饿了就要吃饭,困了就会睡觉。生就好比人生活力充沛的时刻,而死亡只不过是因为身体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了。离去的亲友只不过是躺下休息了,对此我们唯有坦然面对。
人生体悟
无论是多年相交的故人辞世,还是致爱的亲人离别,我们都难免痛不欲生。但心痛又有何用?这杯苦酒必是人人都要下咽的。逝者安详睡去,他们圆满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好好休息了,我们难道不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吗?若一味胡思乱想,不过只是扰乱自己的心绪,徒增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罢了。
24.坚定信心,敢于和病痛做斗争
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衰老、生病、死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生病了,不同的态度却能决定不同的结果。
60岁以后,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根据调查,有80%的老年人最害怕身体有病。老年心理学也认为,健康是影响老年人情绪的罪魁祸首。
就是在我们身边,也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许多人没有疾病时,心情愉快、谈笑风生,可一旦被查出身体有恙,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担心病情恶化,每天心事重重,由此,或许只是患了一场小感冒,最后却真的一病不起。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衰老、生病、死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生病了,不同的态度却能决定不同的结果。
有一位老人曾被医院诊断为某严重疾病,回到家后,他自暴自弃,不肯吃饭,也不肯与亲人好好交流,没过几天居然奄奄一息。家人见他如此,只好又将他抬到另一家有名的医院。医生听闻家人的叙述后,轻描淡写地告诉老人,他的病情并不严重,只需吃些中药略加调整,再配合一些日常运动便可。没想到,听完医生的建议,这位老人立即喜笑颜开,早晚配合治疗,数月之后居然红光满面,压根看不出有大病过的迹象。
类似的例子并不在少数,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疾病,疾病也不会纠缠我们太久。传统中医也认为,消极的情绪会让人心情不畅、气血积滞。长此以往,会使人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使邪气侵入体内,淤积滞满,从而导致经络阻塞。当我们生病后,每天都不高兴,无形中就会使心理压力增大。这就有可能由功能性的损害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害,不但阻碍身体恢复健康,更会使病情变得越来越重。
生病之后,我们定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面对疾病不妨端正科学态度,将疾病赶离我们的身体。
在确认身体有恙之后,切不可盲目慌乱。我们要在身体上重视疾病,却要从心理上藐视它。疾病最是惧怕良好的治病心态,我们以何种心态对待疾病,疾病就会以相反的态度对待我们。
当我们仰视疾病时,疾病必会站得高高的俯视我们。如果您对疾病心存畏惧,从而高估了病情,这不但于治病无益,反倒会误导自己选择错误的治疗方式,阻碍身体恢复健康。
当疾病来临,我们却没有正确对待它的知识,这就好比军人遭遇敌人却没有带枪,既危险又无奈。您不妨平时便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在头脑中形成看待疾病的科学概念,如此,即便疾病找上门来,我们也不会害怕了。
现在,我们即有对抗疾病的科学武器,又有战胜疾病的健康心态,还怕疾病不会远离我们而去吗?
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家之长,您的身体、您的行为、您的情绪,绝对不仅仅只是您一个人的事情。生病以后,如果我们积极面对病患,勇敢与疾病抗争,这既能让我们重新恢复健康的身体,又能让我们的家人笑口常开,却是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名身心健康的老年人,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样的一个道理: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生病是绝对的,不生病是相对的。当我们步入老年,人体的器官功能也在逐渐衰退,某些器官发生病变也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了疾病不可怕,只要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坦然面对它,阳光依旧会撒满您的生命旅途。
“敢于与病痛做斗争”有窍门
靠精神赢得健康。每个人都有两位医生,一位是医院的大夫,一位就是您自己。大夫靠药物赶走疾病,自己靠精神赢得健康。只有保持心情的愉快顺畅,才能让两位大夫同时发挥作用,共同将病痛驱赶出自己的身体。
让情感网充分发挥作用。情感是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健康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当我们身患重病时,我们最需要的,恐怕不是大把的药物,而是亲人朋友给予的体贴和温暖。事实证明,夫妻和睦、儿女孝敬的老人,身体状况会健康得多。
多与开朗、豁达者接触。人的情绪是会发散并传播的,如果我们常年与内向少言的人呆在一起,自己也会渐渐变得郁闷寡语,这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而当我们与开朗、乐观、豁达的人聊天,我们的心情天空也必然会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变得晴朗起来。
人生体悟
俗话说:“人往宽处看越看越宽,若往窄处想便越想越窄。”身患疾病了,我们不妨遥想一下,未来的道路是宽阔的,前途是光明的,如是,我们的心境就会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