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被认为是不中肯的、危险的,并且很可能会给石油输出国利益造成很大危害的一种意见而很快地被搁置起来。与此同时,1982年6 月,沙特阿拉伯哈利德国王,一位患慢性心脏病的过渡性人物去世了。担任国家行政首脑的王储法赫德继承了王位。除了其他的以外,他还是王族中的一名石油专家。
    新的限额办法是一项权宜之计。不过,到1982年秋,几件事情已经明朗:石油需求没有恢复,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继续在增加,石油的现货价格又在猛降。欧佩克即使实行了生产限额,它生产的石油仍然过剩,规定的价格仍然过高。    “我们的价格太高了……”
    1983年,石油市场上的竞争继续在迅速升级。单是北海油田的英国那部分,自从1975年开始产油后,现在生产的石油超过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三国产量的总和,而且北海石油产量会更多。为了对付竞争,非正式的打折扣和降价已成了欧佩克内的家常便饭。唯一的例外又是沙特阿拉伯,它保持三十四美元一桶的售价。其他许多国家把它看作是独负重担。石油买主们,甚至包括阿美石油公司的合伙公司在内,很快就抛弃沙特阿拉伯,去购买价格打折扣的石油。买主们不能轻易地把比较贵的石油硬卖给其分支机构和顾客。这些分支机构和顾客试图搞到价格较便宜的石油,同其他公司竞争。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下降到1970年以来的最低点。
    1983年初,亚马尼提出一篇哲学专题论文,主题是关于欧佩克当前这次已经很明显的危机的起因。他说:“请原谅我作一个比较。这次危机的经历很像一名孕妇的经历。……危机开始时,很像正常的怀孕给人带来激情和欢乐。在这时候,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不顾我们发出的后果是否定的警告,希望我们把油价提得更高。此外,每一个成员国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匆匆开展发展工程,似乎这种财政收入会源源而来,并会永远不断地增加。……我们陶醉于欢乐,虚度了这段时光。”但现在不得不面临其后果。亚马尼说:“对世界市场来说,我们的价格太高了。”
    到1983年2 月底,全面崩溃看来即将来临。英国国家石油公司把北海石油每桶的价格降低三美元,降低到三十美元一桶。这对尼日利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尼日利亚是欧佩克的一个成员国,拥有一亿人口。它的经济过分依赖石油,发发可危。尼日利亚生产的石油在质量上可以直接同北海原油相匹敌。现在,尼日利亚通常的客户能够抛弃这个非洲国家,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得到北海石油。尼日利亚几乎门可罗雀,实际上也就停止了石油出口。这个国家不久前恢复了文官统治。它的国内政治因石油停止输出而颤抖。尼日利亚表示,要以同样的手段作出回答,尼日利亚石油部长亚哈亚。迪科坚定地说:“我们已准备好打一场价格战。”
    1983年3 月初,石油部长们及其随员匆匆举行会议。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会议地点是在伦敦,也就是欧佩克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家院。他们在海德公园角的洲际大旅馆聚会,会议令人沮丧地开了十二天,冗长不堪,给会议一些参加者以一种说不出来的反感,今后无论何时再踏进这家旅馆时,就会产生这种反感。然而,无论在思想上和形式上怎样反对降价,也无论怎样发怒和破坏,现实是不再能抗拒的。欧佩克把其油价大幅度削减了约15%,从三十四美元一桶降到二十九美元一桶。欧佩克这样大幅度削减油价,这在其历史上尚属首次。欧佩克国家还一致同意,该集团的石油日产量限额定为一千七百五十万桶。
    可是,在欧佩克中,每个成员国该从这总的限额中分得多少份额呢?在分配限额的过程中,得失要以几十亿美元计算。成员国之间争吵不休,直到达成分配协议为止。在伦敦举行的这次石油会议开了十二天,成了马拉松式的会议。它防止了油价暴跌,至少暂时如此。欧佩克为了适应市场价格,对自己的油价作了调整,但不是像过去那样涨价,而是降价。这次会议还规定了新的生产限额,但这次规定不像上一年那样是暂时性的。
    根本没有正式规定生产限额的国家确实有一个。那就是沙特阿拉伯。亚马尼坚持说,要是给沙特阿拉伯规定一个生产限额的话,那末该数字会明显少于日产量六百万桶。可是,亚马尼已接到的训令说,利雅得能够接受的生产限额至少应该是日产量六百万桶。会议公报只字未提给沙特阿拉伯规定生产限额,而只是说它将“成为产量不固定的国家,供应市场上尚缺少的那部分石油,以满足市场需求。”拥有自由世界1 /3 石油储量的沙特阿拉伯第一次明确地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即沙特阿拉伯自己决定增加或减少其石油产量,以平衡市场供求,维持石油价格。可是,欧佩克这一套新的价格管理体系能够取得多少成效,取决于除沙特阿拉伯外其余十二个成员国能否摆脱弄虚作假,取决于欧佩克第十三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在发挥一个产量不固定的国家应起的关键性作用方面的意志和能力。    商品市场
    在欧佩克的马拉松式会议以及欧佩克转变成一个真正的卡特尔这种明显的戏剧性场面的背后,是石油业本身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它不再由几家高度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取代这种情况的是,石油业变成一个由众多的买主和卖主组成的各行其事的、吵吵闹闹的世界。人们有时带着赞许、有时怀有恐惧说,石油正在转变成“完全的又一种商品”。
    当然,石油自从它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最初进入市场以来,一直是一种商品。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油价上下波动很大,但是,随着不断地向一体化推进,也就是把从油井开始到加油站为止的活动由一家公司连接起来,其后果之一是,使油价的多变性成了石油公司内部的事。此外,石油被看成与其它商品有区别。亚马尼吟咏道:“应记住,石油不是茶叶、咖啡那样的一般商品。石油是一种战略商品。石油这种商品太重要,不能听任它由变幻莫测的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或任何形式的疯狂投机所摆布。”然而,当前开始出现的,恰恰正是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世界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庞大的过剩石油。同七十年代完全相反,现在不是消费国对石油供应忧虑,而是石油生产国不得不对进入石油市场发愁。买主希望油价打折扣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支付他们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所不得不支付的那种为取得可靠供应而支付的溢价。正如一位石油经营者所指出的,买主“往往轻视保障,重视支出!”保障几乎不再是一个问题。现在,重要的是,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第二个原因是石油业本身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于民族主义和谋求租金,石油输出国政府确立起对其本国境内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同样,还逐步确立起对其生产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营销的权力,它们这样做,就打断了过去它们的石油储量同国外的特定的石油公司、炼油厂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石油公司同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石油供应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这些公司便到其他地方去开发石油新的来源。但同样清楚的是,由于这些公司会成为过时,它们将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身份,否则它们会毁灭。如果它们不再能成为一体化的公司,它们便会变成石油买主和石油商。这样一来,它们的重点便从长期合同转移到现货市场。在七十年代末以前,世界现货市场上买卖的石油占国际上石油交易量的比重不超过10%,是石油这个大宗买卖中的一项较次要的活动,只是吸收掉炼油厂过剩产量的一种方法而已。但到1982年底,在第二次石油冲击激起了动荡之后,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买卖有一半以上或者是在现货市场上进行的,或者是参照现货市场的油价出售的。
    英国石油公司没有什么可选择,只得带头走路。伊朗动荡和尼日利亚石油国有化的结果,英国石油公司丧失了其石油供应来源的40%,此外,科威特、伊拉克和利比亚也实行了石油国有化。该公司令人失望地被遗弃,同时也为了自己,便走出圈子,进入现货市场,开始购买石油,而且石油买卖的规模愈来愈大。随着短期现货市场的出现,“老式”一体化的长处便不再那么明显。新的英国石油公司可以到处寻找,去购买最便宜的石油;可以把效率推广遍及它的各个经营单位;可以胜任竞争;可以更加企业化。该公司大幅度下放权力,下属的各个单位实行自负盈亏。共同的精神文明也从七十年代受供应的计划者支配的状态转变为受商人和经营者支配的状态。公司曾经从一度被看作是一种准政府的官僚政治,转变为一名经理所说的“以买卖为导向的灵活机制”。但是,一体化在历史上的优点又怎样呢?英国石油公司的新董事长沃尔特斯就这一点说:“很明显,搞一些一体化是好事,但它不值得我们给它嘉奖。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沃尔特斯带头提出指责。他在很早以前就作出结论,认为在愈来愈受电脑模式的支配下,传统的一体化已没有意义。1967年6 月,“六天战争”爆发了两天后的一个星期六早晨,他正在伦敦北部海格特的自己家的园地上割草。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来到他的眼前。他被叫进屋里去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部主任打来的紧急电话,电话中说,油船大王亚里斯多托。奥纳西斯突然取消了现有的一切租赁安排,打算把自己整个船队租给英国石油公司使用,但租费标准要比过去高一倍。英国石油公司要到中午才给予答复。沃尔特斯不久前刚受命负责英国石油公司遍及全世界的后勤,理应由他作出答复。作出的决定一进一出以千百万美元计算。他带着一种突然的失落感,认识到现时除了商业判断外,没有一种计算机程序能帮助他。他打回电说,行,接受开价。然后,他回去割草。事情很快就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到星期一,油船的租费比上一个星期五上涨了三倍。
    从那一天起,沃尔特斯成了一名宣传英国石油公司应该分散权力的人。他说:“那件事促使我去思考我们整个的经营方式。我认识到,赞成进一步一体化的人正在走错误的道路。他们正在把应该由管理部门作出判断的事移交给机器。”在这一方面,沃尔特斯传道般的热情似乎会使他丢掉职业,可是他坚持己见,到1981年,当英国石油公司的全部经营业务处于崩溃之际,他当上了公司的董事长。沃尔特斯说:“那么多坚定的有关经营的假设有待去摧毁。”伊朗人已使英国石油公司部分地解体;沃尔特斯将完成这件事。他解释道:“对我来说,没有赢利就没有战略。”他对公司的经理人员说,“英国石油公司没有圣牛,如果你们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有经济意义,哪些没有经济意义,我就会告诉你们,哪些我们该保留,哪些我们不该保留。”沃尔特斯由于说了这些话而出了名。的确,必要性成了一种长处。
    其他石油公司也正被同样的力量推向同样的方向。结果,实际上在每一家公司内都出现了两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