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蒸汽印刷机的发展,这些机器的摩擦力极大,需要新的润滑油来取代常用的猪油。
    企业界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初期已经开始进行革新,从煤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中提取照明用的油和润滑油。英国和北美有许多生气勃勃的人物在把这种革新推向前进,探索市场并且不断发展提炼技术,为日后的石油工业奠定了基础。有一位曾经受过军事法庭审判的英国海军将军托马斯。科克伦——据说诗人拜伦就是以此人为模特写成《唐磺})的——对沥青的潜在用途着了迷,想开发推广,为此他在特立尼达买下了一个大型的焦油矿。科克伦一度同一位加拿大医生亚伯拉罕。格斯纳合作经营。格斯纳年轻的时候曾经想做出口马匹到西印度的生意,但是两次轮船失事使他放弃这个生涯而到伦敦的盖伊医院学医。回到加拿大后他又改行成了新不伦瑞克省的地质学家。他发展了一种从沥青和类似的物质中提取油并将其炼成高质量照明油的方法。他称呼这种油为“煤油”——这个词是以两个希腊文名词“蜡”和“油”构成的,以使他的产品听起来和人们熟悉的烯相近。1854年他申请在美国制造他的产品的专利,说他的产品是“一种新的液体碳氢化合物,我给它定名为‘煤油’,可用作照明或其他目的”。
    格斯纳帮助在纽约市建立了一座煤油工厂,1859年这家工厂每天生产五千加仑。波士顿也开设了一家同类的工厂。苏格兰化学家詹姆斯。扬在英国首次建立了一家以烛煤为原料的炼油工厂,法国也开设了一家,使用页岩作为原料。1859年时估计美国已经拥有三十四家公司,每年生产价值五百万美元的这类煤油。有一家行业杂志的主编写道,煤油商业的发展证明了“美国人的冲劲和干劲,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行业都肯干”。用传统的原始方法采集的宾夕法尼亚的石头油偶尔还会在纽约的炼油厂中出现。
    石油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在中东的许多地方有一种叫沥青的半固体的糊状物从龟裂的地面和岩石的缝隙中渗透到地面上来,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采集这种渗漏出来的油苗了——公元前三千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就已经出现。最出名的地方是在幼发拉底河边离巴比伦(今天的巴格达)不远的希特。公元前一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迪奥多尔就热情地记述过古代的沥青工业:“巴比伦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但没有比大量的沥青更令人奇怪的。”地下渗出来的油亩连同泄漏出来的石油气体经常燃烧,中东的拜火教就这样产生了。
    在古代中东沥青已经是一种商品,用于建筑房屋,耶利哥和巴比伦人都用它砌墙。挪亚的方舟和摩西的篮子在当时大概就是用沥青来填嵌缝隙使其不漏水的。沥青还被用来铺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少量的沥青也用来照明。沥青也可作药用。公元一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利尼对沥青的药用价值的描述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说法相似。普利尼说它能止血、止泻、止牙痛,医治创伤,治疗白内障,作痛风病的外敷药,能缓解慢性咳嗽,舒张呼吸,恢复肌肉扭伤,消除风湿,退热,对“校正刺激眼睛的眼睫也有效果”。
    石油还有另外的用途;燃烧的油苗在战争中具有广泛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记述说:“特洛伊人向快速行动的船不停地投掷火球,在船的上空形成一连串的难以扑灭的火焰。”当波斯王居鲁士准备进军巴比伦的时候,有人警告他巷战的危险性。在回答这个警告时居鲁士谈到了火攻并宣称,“我们也拥有大量的投掷器和麻团,可以迅速地在所到之处放射火焰,守在屋顶上的人要么迅速撤离阵地,要么立即被烧成灰烬。”第七世纪以来,拜占庭人也利用过“希腊之火”。这是一种石油和石灰的混合物,遇到潮湿就会起火,它的配方是严密保守的国家机密。拜占庭人将这种火攻材料放在战舰上点燃以后用箭发射,或是像原始的投弹那样投掷出去。许多世纪以来这种武器被认为比火药更有威力。
    石油的使用在中东有悠久的历史,情况也各不相同。然而使用石油的知识流传到西方都是好几个世纪以后的事,为什么隔了这么长的时间至今仍是一个谜,也许是因为沥青的主要产地及使用知识远在罗马帝国版图之外,没有直接传人西方的渠道。即使这样,欧洲的许多地方——巴伐利亚、西西里、波谷、阿尔萨斯、汉诺威和加尔西亚,还可以列举一些——从中世纪以来油苗就时有发现并受到关注。提炼的技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传授给了西方。但是,一般地来说,石油之付诸应用只是为了各种医疗目的,这方面的知识是由于僧侣和早期的医生对石油的医用特性进行了学术上的研究之后逐渐加深的。但是,远在乔治。比斯尔萌发企业家的远见和本杰明。西利曼的研究报告以前,东欧已经建立了小规模的石油工业——起先在加里西亚(波兰、奥地利和苏联的部分地区),然后在罗马尼亚。农民们用手工挖掘竖井采集原油,从中提炼出煤油。一位从利沃夫来的药剂师在一名管子工的协助下发明了一种适合烧煤油的廉价灯具。到了1854年煤油在维也纳已经是大宗商品,到了1859年,煤油商业在加里西亚已经相当兴盛,打井采油的村庄已达一百五十多个。总之,1859年时欧洲的原油产量估计已达三万六千桶,主要产地是加里西亚和罗马尼亚。东欧工业最迫切需要的莫过于钻井技术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推广煤油遇到了两个巨大的障碍:迄今为止还缺乏大规模供应的来源,还有就是即使有了煤油也没有适合烧煤油的价廉物美的油灯。现有的油灯点燃以后烟雾熏人,而且散发出一股腐蚀性的气味。当时纽约有一位煤油代理商获悉维也纳出产一种烧加里西亚煤油的有玻璃灯罩的油灯,这种灯改进了利沃夫的药剂师和管子工的设计,克服了冒烟和气味的问题。于是纽约的这位煤油商开始进口这种油灯并且很快就找到了市场。虽说煤油灯的设计后来又有了许多改进,但是维也纳油灯是美国煤油灯商业的基础,后来又经过美国商人的改进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比斯尔开始他的商业冒险的时候,一种价格低廉的照明油——煤油——已经进入一些家庭。从石油中提炼煤油所需的技术已经和煤馏油一起商业化了。一种价格不贵、非常适合烧煤油的油灯也已经发展。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比斯尔和他的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公司的投资合伙人要做的,是要去发现当时已有的加工程序所需要的新油源。而一切问题又都要落实在价格上。如果他01能够找到足够丰富的石油,就能降低价格,把价格昂贵的或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的产品挤出市场。
    挖井是找不到很多石油的,也许另有可供选择的办法。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挖盐井的技术,盐井的深度达到三千英尺。1830年左右,中国人的凿井方法就已经进入欧洲并被仿效。可能也促进了美国开凿盐井的事业。乔治。比斯尔就竭力想把钻盐井的方法用到钻油井上来。1856年有一天他在纽约,那天天气酷热,在百老汇大道行走时为了躲避灼人的太阳,他走到一家药店的遮篷下避暑。他一眼看见药店的窗户上有一张为石头油制成的药剂做广告的招贴,广告上画有几座像盐并一样的钻井塔。当时用来制造专利药剂的石头油是开井采盐的副产品。比斯尔这偶然的一瞥——连同以前他在西宾夕法尼亚和达特茅思学院的偶遇——深刻地印在他的心坎。钻盐井的技术能不能用到寻找石油上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在这里就算是找到了发财的手段。
    比斯尔的远见卓识——也包括他的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的投资伙伴——使他设法把凿井采盐的技术直接用到采油上。他们决定先采盐而不采油。他们的想法并不是绝无仅有的;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也有人有同样的想法并进行试验。但是比斯尔和他的投资集团准备付诸实际行动。他们拥有西利曼教授的研究报告,并且因为有了这份报告而又有了资金。不过他们还没有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当银行家詹姆斯。汤森同别人讨论他们的这个想法的时候,纽黑文有许多人对之嗤之以鼻:“唉呀,汤森,油是从地下出来的,可从地球里汲油能像从井里汲水吗?胡来!你发疯了。”但是投资人决心不移,他们深信市场需要石油,机不可失。但是能把这个狂妄的计划托付给谁呢?    “上校”
    他们的候选人是一个名叫埃德温。德雷克的人,是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才选中他的,这个人肯定不明显具备胜任这一任务的特殊的资格。他是一个“三脚猫”,担任过铁路客车的列车员,由于生病而离职,和他的女儿一起住在纽黑文市一家古老的“唐厅”旅店。事有凑巧,詹姆斯。汤森这位纽黑文的银行家也住在这家旅店内。这家旅店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男性房客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换新闻,对于三十八岁的德雷克来说,这个地方是最适合他的场所。他待人友好,生性快活,过分健谈。他终日无所事事,以他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编成故事取乐他人来排遣夜晚的时光。他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他讲的故事往往是富有戏剧性的、经过夸张渲染的趣闻逸事,故事中主要的英雄角色就是他自已。他和汤森常常谈到石油的生意。汤森甚至说服德雷克购买一些公司的股票。接着又吸收德雷克加入他们的投资计划。德雷克失业在家当然一拍即合。在他生病离开列车员职务以后,他持有一张铁路上的通行证可以免费乘车旅行,这对财源桔据的投机公司来说大有种益。他还有一个宝贵的特性:干起事来顽强不屈。
    派遣德雷克去宾夕法尼亚的时候,汤森以一种事后证明是极有价值的方式为他送行。因为考虑到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同时又需要给当地的“荒野村夫”以深刻的印象,银行家汤森就先给当地去了几封信,信封上写着:德雷克“上校”。这就是“上校”德雷克的由来,虽然他根本不是什么“上校”。这个策略果然奏效。当德雷克坐在两周一趟的驿车后面,经过浩瀚的泥泞沼泽,筋疲力尽地在1857年12月到达贫瘠的小山村泰特斯维尔的时候,德雷克“上校”受到热情友好的欢迎。这个村镇隐逸在宾夕法尼亚西北群山之中,出产木材,仅有的一百二十五个居民都是当地木材公司杂货店的债户。人们普遍认为,一旦周围的山林砍伐殆尽,这座村镇将会消失,这一带地方又将变成一片荒野。
    德雷克的第一件事是要把建立在一块农田上面的油田的所有权办妥,这件事他很快就完成了。他回到纽黑文就致力于准备下一步最艰巨的钻井找油的事。“我已经下了决心,”他后来说,“要让油像凿井取咸水一样大量地开采上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是我发现所有我与之讨论过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人赞同我的想法,他们都坚持说石油是涓涓滴滴地渗透在广阔的煤层和煤田里的。”
    但是德雷克不为别人的意见动摇他的初衷。他在1858年初春返回泰特斯维尔开始工作。投资人这时候已经设立了一家新的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