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丧失了革命性,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最好证明。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马尔库塞分析说,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生活方式被同化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也有汽车,也能像老板一样旅游、享受各种服务。既然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哪还有心思造反呢?
从文化上看,当代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是一些你亲我爱、花好月圆的商业文化,它们为大众提供娱乐和刺激,目的也只是赚钱而已。这些东西品质低劣,人们整天接受这些东西,那还能激起对社会的反叛,想像更高级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是不自由的,但却是舒舒服服的不自由!
马尔库塞的观点点燃了不少人隐藏在内心的批判、革命的火焰。你从中是否也能获得一种批判的眼光呢?
/* 108 */
第三部分
一个结构与符号的世界
在20世纪有4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现象学运动、分析哲学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还有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结构主义运动。
你也许不会想到,发起这场哲学运动的人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就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弗迪南。德。索绪尔。而他发起这场运动的著作,竟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编辑的讲课笔记。这些讲课笔记被汇集整理,就成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先说说索绪尔这个人。索绪尔1857年出生于日内瓦,从小就对语言学感兴趣。15岁之前就已经在别人的指导下学习了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梵语,表现出很高的语言天赋。后来在莱比锡大学专门学习语言学,毕业后又到法国、瑞士等国的大学教语言学。他的一生可谓平淡无奇,也没什么逸闻趣事,一辈子就是在和语言打交道。虽然在语言学界也算有些名气,可名气也不算很大。他生前哪曾想到,在他死后别人会为他编一本书,而这本书又使他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呢?!
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是1916年出版的。开始它还只是对语言学有影响,可后来影响越来越大,涉及到了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美学等等。到了60年代在法国形成结构主义运动,它的影响也达到了顶峰。
一本语言学著作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这当然不在于它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基本思想。
首先为什么要称为结构主义呢?“结构”这个词当然不是一个什么深奥的哲学词汇。我们经常会用到它。说起来结构主义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就是要找出复杂现象背后的基本结构。语言有语言的结构,社会有社会的结构,神话也有神话的结构。说到底结构主义和传统哲学一样,都是为了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现在本质变成了结构。
在结构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现代符号学,本来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嘛。但符号的范围又远不止语言,比如交通信号灯、图标都可以叫符号。后来符号的范围越来越大,只要是能传达某种意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符号,比如服装,因为服装代表了你的性格、身份,而且在不同场合要穿合适的服装,所以它又具有社会意义。
符号学的基础是索绪尔的一组基本概念:“能指—所指。”
其实很简单,“能指”就是那些符号,而“所指”就是符号所指的东西或意义。比如“树”这个“词”就是一个“能指”,而它指向的现实中的“树”就是“所指”。所以符号就是能指,符号表达的意义就是所指。
后来,结构主义者们又说,符号的意义(所指)分两层: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著名的结构主义者、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就举了个例子———
一本杂志的封面刊登着一幅照片,一位穿着法国军服的黑人士兵向着冉冉升起的军旗敬礼,眼光露出严肃崇敬之情。
这幅照片就是一个“能指”,而刚才我们对这幅照片的描述就是它的表层意义,也就是第一级的所指。
可是别急,它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呢。照罗兰。巴特的说法,这幅照片表现了法国殖民地和法国同属一体,并且殖民地人民完全拥护法国政府,从而完全掩盖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法国统治的斗争,因此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欺骗性。这种深层意义就构成了第二级的所指。没想到一幅小小的照片还有这么重大的政治意义吧!
/* 109 */
第三部分
解释一下
在众多著名的哲学家中没有一位像伽达默尔如此高寿了———他出生于1900年,活过了整个20世纪,于2002年去世。伽达默尔可以说是海德格尔最杰出的学生之一,而他在哲学史上则以哲学解释学的创立者而著名。
20世纪的德国哲学有3本最著名的哲学著作,它们就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1900)、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还有就是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1960)。这3本著作分别标志着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有趣的是像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也有师生关系。所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哲学解释学之间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伽达默尔的哲学要称为哲学解释学?在解释学前面加上哲学两个字不是多余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谈谈解释学。
其实解释学也不是什么新学问,它在西方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解释学在英文中写作hermeneutics,它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
赫尔默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是众神的信使,他的任务就是来往于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与人世的凡夫俗子之间,把神的指示和消息传达给人。在希腊神话中,赫尔默斯的双足上长着翅膀,因此也被人称为“快速之神”。为什么人们需要有这样一个角色呢?因为神的语言和人的语言是不同的,要让人听懂神的语言就需要赫尔默斯进行翻译和解释。
解释学实际上就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在古代对经典作品的解释就很流行,比如对《荷马史诗》、《圣经》的解释。这些经典可不只是一种书籍而已,它们就像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一样被奉为圣典,具有教化人心、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产生年代久远,为了掌握其中说明的道理,就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但解释可不能随意地进行,要把握这些经典的原意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这样就发展出解释学来。所以解释学大多是关于一些解释的原则方法。最有名的一条原则是“解释学循环”,就是说要理解整体就要理解部分,而要理解部分又要理解整体,正是在这种“部分—整体”的循环中,整体的意思和部分的意思才变得清楚起来。
可以看到以往解释学还只是技巧之学,谈不上哲学。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成为哲学,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并不把解释看成人的一种活动,而是当成人的生存状态。
哲学解释学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在不断地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理解和解释,这样才形成了我们的意识。解释就不只是当我们看不懂某段话时所进行的活动了。我们说话、读书、对社会、自我的认识,以及内心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在进行理解。而且我们所有的行为也都包含着对事物的某种理解和解释,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这些思想其实在海德格尔那时就已经有了。伽达默尔把它们进行系统总结,并且把其中的一些原理应用到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这样就形成了哲学解释学。
/* 110 */
第三部分
对话中的真理
本来伽达默尔想把他的这本巨著叫作《哲学解释学》,可当他把书稿交给出版商时,出版商问他:“什么是哲学解释学?”鉴于哲学解释学还不为人所知,所以伽达默尔就把它改成了《真理与方法》这个朴素的名字。
要知道伽达默尔在60岁才创立了哲学解释学,真可谓是大器晚成。所幸的是他的生命很长,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和发展他的学说。其实哲学解释学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他还是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专家,并且是个古典语文学家。
当代思想家中他是最具有古典气质的一位。他自己说“我只读两千年前的书”。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谈。可他很多思想确实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中阐发出来的。他的研究涉及美学、历史、文学、思想史等各方面的问题,对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真理与方法》就像是人文科学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为整个人文科学研究打下了哲学基础。
伽达默尔的父亲是个药物化学家,对文科方面的东西毫无兴趣,所以从伽达默尔的童年时代起就试图用各种方法引起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可惜伽达默尔一开始学习就表现出对文科的偏爱,以至于父亲抱怨说他的儿子长大后将与“空谈的教授们”站在一起。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他先后在德国的弗莱堡大学、马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崩溃之后还出任过莱比锡大学的校长,领导了充满艰辛的大学重建的任务。退休之后又到处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还多次到过美国。他和20世纪许多著名人物都有过交往,可谓交际广泛、经历丰富。
伽达默尔一生都在不断地和别人对话交流,和自己的学生、同事,和各种职业、性格的人,和不同国度、不同思想流派的人。他不仅和同时代的人交流,还在思想中和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交流。显然柏拉图笔下那个终日找别人谈话,探讨哲学问题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影响了他。
他的哲学解释学因此非常强调对话交流,认为人们只有在自由开放的对话中才能获得真理。真理不是现成的,也不是由哪个权威掌握着,而是需要人们共同探索,在相互质疑、辩驳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伽达默尔本人也不断地和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争论,如解构主义的德里达、批判理论的代表哈贝马斯、客观主义解释学的代表赫施、贝蒂等等。正是在这种争论中,他不断完善和发展了哲学解释学。
当然伽达默尔追求的“真理”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是人文科学的真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只有科学中才存在真理。实际上哲学本来的意思就是“爱智”,“爱智”是对智慧的追求,可不是什么科学。你对人生问题,如爱情、死亡、理想等等的看法并不是科学所能够证明的。但是不是对这些问题只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无所谓真理不真理呢?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当然能够发现真理,只要你愿意对话。
《真理与方法》中的“方法”指的是科学技术的方法。通过方法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并且制造出各种人工产品。
在伽达默尔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被科学技术统治的时代。我们不仅用科学技术控制自然,而且对人也采取技术化的管理。这就造成了人的异化。
但科学技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