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
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
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
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
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
来是失败了。

典故“坐井观天”也属于成语,它是由《庄子·秋水篇》的有关内容概缩而
成;它又见于韩愈《原道》一文之中;“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
后来这个典故一般只是用作讥刺那些目光狭小之人。而毛泽东在运用这个典
故时,除了仍然用它的本义(井蛙说的”天有一个井大”)之外,还用”如
果。。”这样假设的形式引申出了另外一层意义:“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
大”。这实际上是根据具体内容对原来典故含义的有意扩展。其下文对“一
个方面”和“另一个方面”、“胜利”和“失败”这些内容的具体议论,就
都是基于由典故扩展出来的那层含义而生发的。因此,这种议论也变得新颖
而生动。

批判性地运用典故。毛泽东运用典故时,往往还要审查某些典故的科学
性,批判性地运用它们。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

老年就不犯错误呀?孔夫子说,他七十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我
就不相信,那是吹牛皮。

“七十岁干什么都合乎客观规律了”,这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讲的“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用,也属于典故。毛泽东不完全同意孔
子的观点,认为七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可能犯错误。实际上,这是对这一典故
的批判。

然而,批判性地运用典故,最典型的是毛泽东对伯夷和《伯夷颂》的运
用——

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赞美闻一多和朱自清这样中国人
的民族气节时,用了伯夷这个历史人物和韩愈写的《伯夷颂》作为陪衬。伯
夷这个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最初散见于《庄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根据史料对伯夷的事迹作了梳理之后,撰写了一
篇《伯夷列传》。伯夷与其弟叔齐都是殷代诸侯国孤竹国君之子,由于兄弟
二人均不愿继承王位,便逃到周地(也是殷代诸侯国)隐居。殷的诸侯周武
王起兵讨伐暴君殷纣王时,他们向武王“叩马而谏”:“以臣弑君,可谓仁
乎?”他们认为,殷纣王再暴虐,也是“君”,周武王再贤也是“臣”,“以
臣弑君”,自然属于“不仁”,所以他们反对武王伐纣。武王灭殷之后,天
下归周,于是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乃饿且死”。伯夷、叔齐二人的行为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赞美和推崇,称他
们是古之“贤人”。如孔子就说过,他们是“求仁得仁”;韩愈还特地写了
一篇《伯夷颂》,赞誉他们是“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的“豪

杰之士”。然而,毛泽东在赞颂闻一多和朱自清时,却这样说: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
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
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
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
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
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
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里,毛泽东说韩愈歌颂伯夷“是颂错了”,显然,他不但否定了伯夷,也
否定了韩愈写的《伯夷颂》。通过对伯夷和《伯夷颂》这个典故的批判,他
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

毛泽东有时对某些典故经过加工改造,然后才予以运用,也属于批判性
地运用典故。唐代诗人工之涣《登鹤雀楼》一诗,其中有“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两句。其原义仅限于写景,是说登高才能望远。后人引申为,要
想使自己有更高的认识水平,只有经过更艰苦的努力。可是毛泽东却说过这
样一段话:一个作调查研究工作的同志,“欲穷千里目”,就必得先下楼,
然后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他不愿下楼,也不愿上楼,“欲穷千里目”,天
下是没有那种便宜事的(据福建上杭县“毛主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注重
调查反对瞎说》)。毛泽东在运用王之涣的诗典时,竟然从“上楼”仿化出”
下楼”,从“更上一层楼”仿化出“必得先下楼”。这是说,搞调查研究的
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必须首先深入基层才
行。这样批判改造性地运用典故,更有他的独到之处。

从上面我们对毛泽东运用成语和典故的评述中,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毛泽东的确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践古为今用文化方
针的典范。人们说,历史把毛译东造就成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时代
巨人,并且说,如果不是历史把毛泽东造就成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也可
以成为一位第一流的历史学家。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位非职
业历史学家”却“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他对中国人民的事业,对中国史学
界的指导、推动、繁荣所起的作用,远比一位第一流史学家所起的作用大得
多”(参见张贻玖《毛泽东读史》)。这个判断,无疑也是十分客观的。

可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原因自然很多,但其中一条重
要原因,就是他十分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喜欢中国的历史和典籍。据
萧三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一书介绍,他在读私塾时便很喜欢读《三
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杂书。他不但“记忆力和领悟力很高”,
而且对其中“许多人物事例都能随时用来观察和比喻生活”;美国作家R·特
里尔也说,毛泽东在当学生读报时,“对每一则欧洲要闻——凡尔登,兴登
堡的权术,巴黎保卫战中的出租汽车的用途——毛都能从中国历史上找到类
似的例证。他成了比较、评论‘活历史’(他常用这个词来描述报纸)的顾
问”(《毛泽东传》修订本)。他在二十四岁时(1917 年)写的《体育之研
究》一文,为了阐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就引述了《史记》、《论语》、《礼
记》、《庄子》等典籍中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人物和事实,其中有孔子善养
生、重射御,明代顾炎武、颜习斋等因注意锻炼身体而长寿,孔子的弟子颜

回、汉代贾谊、唐代王勃和卢照邻虽有才华,却因体弱多病而早逝,等等。
据有关毛泽东的回忆录等文章或书籍介绍,晚年的毛泽东个人藏书有数万
册,中外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书籍都有很大数量,但
其中史学书籍占有较大比重。当然,毛泽东虽然喜欢历史和典籍,但他并不
是死读书或读死书,而是善于结合实际,并且能够作到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
这也是他能够做到古为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风趣性的特点及其技巧

毛泽东语言的风趣性十足。所谓风趣性,就是幽默性或谈谐性。文章和
讲话中一旦有了风趣性,生动性便随之而生。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
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叙陈正甫会
心集》)。毛泽东有许多话,其中说给人民的,能使人们有时会心一笑,有
时忍俊不禁;指向敌人的,能使人们有时捧腹喷饭,有时啼笑皆非。延安时
期,有一次毛泽东作讲演,外面天要下雨,台下有些骚动,这时他蹙着眉头
说:“嗯,天老爷又想跟我们作对了!”然后他转着脖子瞧了半天,突然坚
决地说:“不怕,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抵抗它!”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自
然谁也不再注意外面下雨了(据白危《毛泽东印像》)。其中可笑的关键处
在于“马克思主义”一词的使用上,这是大词小用,属于降用法。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坚强的毅力”的意思。这一降用,把具有重大
含义的理论术语(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界中的平凡事物(雨)这两个似乎毫
无联系的概念结合到一起,于是便创造出极风趣的语言。这是对人民群众讲
的风趣性语言。在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失去了中国任
何人的信任时,毛泽东写道:

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之外,
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们也大群地
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
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别了,司
徒雷登》)

这段话主要是运用摹状法,把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失败、失望、失去信任后不
得不离开中国的颓丧神态和行为勾勒得栩栩传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特
别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使用,更是神来之笔,令人开心。

从上文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运用的风越性至少有两种:一
种是正面性风趣,一种是反面性风趣。正面性风趣一般是针对同志和朋友说
的开心话,表现出他对人民群众的友好情意,有时含义也比较深刻;反面性
风趣,则是针对敌人和人民内部假恶丑性质的人或事物所作的批驳和否定。
反面性风趣实际上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讽刺。

1。正面性风趣
请看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讲述创立根据地经济
条件时的一段话:

经济条件的性质,从其自然性一方面看来,也和地理条件相同(即都有
极大的广泛性——引者)。因为现在并不讨论在沙漠里建立根据地,沙漠里
也没有什么敌人,讨论的是在敌人后方建立根据地,而一切敌人能到之处,
当然早就有了中国人,也早就有了吃饭的经济基础,故在建立根据地问题上,
不发生选择经济条件的问题。

这段话本来是谈建立根据地经济条件的问题,却扯到了在沙漠里有没有

“中国人”和“敌人”及能不能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很是风趣。这种风趣
是否有必要呢?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但仔细想来,也有必要。它是一
种极而言之的夸张说法,是说除了没有人(或中国人,或敌人)的沙漠即没
有经济活动以外的一切地区都应该建立根据地。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
有意的强调。这种情况的风趣,在其他的某些正式讲话中也出现过。例如,
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反对宗派
主义,增强党内、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团结问题时,毛泽东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