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辑来看,实体是处于主词位置。例如我们说“苏格拉底是文明的”,而不能
说“文明的是苏格拉底”。因为作为实体的“苏格拉底”只能作为句中的主
词,而说明词“文明的”只能处于宾词位置。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实体是既
变又不变的。不变的是实体自身的“同一性”,变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同
是一个人,有时好,有时又变得坏。实体(这个人)没有变,其属性(好、
坏)却有变化。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同一实体,当它保持着自己的同一
性的时候,却同时能够容受相反的性质。” (同上书,第315页。)
就“实体”的第二层意义而言,亚里士多德指出,包含个别事物的一般,
即“种”、“属”也是实体,但相对于个别事物(即所谓“第一实体”)来
说,它们只是“第二实体”。例如我们说“苏格拉底是人,又是动物”。第
一实体是“苏格拉底”,人(种)、动物(属)是第二实体。种属之所以是
实体,因为它们可以作为主词被其他范畴所表示。但是,当文句中有个别事
物出现时,种、属就只能作为说明词处于宾位。所以,我们只能说“苏格拉
底是人”,不能说“人是苏格拉底”。这就表明种、属的实体性小于个别事
物,它们只能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旨在探讨个别事物及其属性和个别与一般的关
系。他指出个别事物是第一性的,一般的东西(种、属)是第二性的,表现
出唯物主义的倾向。然而,他在肯定一般不能脱离个别存在的同时,却又否
认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他说,“人”可以被用来说明个别人,“但并不存
在于任何个别的人里面” (同上书,第312页)。那么,一般究竟存在于何
处?亚里士多德未予解释。可见,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事物形成运动的原因,他说:“我们只
能在认明一事物基本原因后才能说明这事物。”(《形而上学》中译本,第
6页。)他将实体生成运动的原因归纳为四种: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质料;
形式因,是构成事物的形式;动力因,是事物生成变化的推动力;目的因,
… Page 31…
是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以建造房屋为例,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为质料因,
房屋建成的式样为形式因,房屋建造者为动力因,房屋的用途则是目的因。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又将动力因和目的因归结为形式因。他认为“那个
‘是什么’(按:指形式因)和所追求的东西(按,指目的因)是同一个东
西,而运动的来源 (按:指动力因)与这些东西也是同类的。”(《西方哲
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37页。)照此说来,房屋建造者的目的乃体现所建
的样式上,而房屋的样式和建造的目的又是建筑者营建房屋的动力。这样,
形式就成为目的因和动力因的前提。
在对质料和形式及其关系的认识上,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形式决定性的意
义。在他看来,质料虽说是构成事物最基本材料,因此,它可称为实体。但
是质料没有任何规定性,不能独立存在, 它必须与形式相结合才能构成
具体事物,它本身不具有个体性。而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是形式,只有形
式才能将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因此,形式才是事物的本质和定义。
亚里士多德更把形式看作不仅是先于质料,而且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第一
实体。他说,“如果认为形式先于质料更加确实,同理,形式也将先于两者
组合的事物。”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37页。)在亚里士多德
这里,形式的作用被夸大、绝对化,成为包含目的、动力而且脱离质料而存
在的实体。这种没有质料的“纯形式”被认作第一实体,是决定具体事物的
原因。而由质料和形式组合而成的具体事物,反倒成了第二实体。亚里士多
德的唯心主义倾向,在这里明显暴露出来了。
潜能与现实 质料和形式是如何结合的呢?亚里士多德提出潜能和现
实一对范畴来解释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未与形式结合之前的质料,只是潜在地具有成为具
体事物的可能性和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它有现实的能力,只有当质料纳入形
式时,这种“潜能”才变成“现实”,即形成事物。亚里士多德说:“现实
之于潜能,尤如正在建筑的东西之于能够建筑的东西,醒之于睡,正在观看
的东西之于闭着眼睛但有视觉能力的东西,已由质料形成的东西之于质料,
已制成的东西之于未制成的东西。”(《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66页。)
例如青铜在未铸成铜像之前,它只具有成为铜像的潜能。当青铜被熔化铸入
型范后,它就成为现实的铜像。
亚里士多德指出,从潜能到现实的变化就是运动。他说:“潜在地存在
的东西,就它潜在地存在而言,它的完成就是运动。”(同上书,第272页。)
这是相当精辟的见解。然而,亚里士多德又把现实即形式视为这一运动中起
决定作用的东西。因为含有目的和动力的形式是积极的、主动的,它本身就
是一种推动力。而质料则是消极的、被动的。这样,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形成
过程看成是质料的形式化,以达到自身目的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又进而指明:质料与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低一级事物是高
一级事物的质料。例如对于房屋来说,砖瓦是质料;对于制成砖瓦的泥土来
说,砖瓦又是形式,泥土则是质料。宇宙便是由多层次的质料和形式构成的
等级体系。但是这个等级体系中的质料和形式的分解并非无限的,它有最低
一层次,即不含形式的“纯质料”;有最高层次,即不含任何质料的“纯形
式”。“纯形式”是永恒不动的实体,“是整个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万物
的最终原因和目的,也就是神。
亚里士多德既已发现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割裂并颠倒了现象与本质,个别
… Page 32…
与一般关系的错误并且提出批评,在他的实体说中正确地把个别事物看成是
先于其一般属性的第一实体。但是他并未将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下去。他
在将个别事物进一步分解为质料和形式以及论述两者之间关系时,却又重蹈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旧辙。亚里士多德游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是导
致其实体论及相关学说中出现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
②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
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又称“第二哲学”。在他的著作《物理学》里,着重讨
论了运动、时间和空间以及宇宙生成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事物生成时提出过“潜能”和“现实”一对范畴并以
此来说明运动,认为运动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并明确指出“运动是
永恒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80页)。他又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
四类:本质的变化(产生或消灭)、性质的变化(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
状态)、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他认为,空间的变化是最主要的,也是
最普遍的运动。它存在于任何其他运动形式中。
亚里士多德肯定空间的存在,认为空间是一种界限,是围绕物体周边的
界限。例如装有水的容器,空间就存在于容器内的水和容器之间。因此,没
有不占据空间的物体,也没有无物体的虚空。宇宙内部所包含的许多物体都
是由空间彼此分开。空间是有限的,因而宇宙也是有限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和时间是不可分离的。他把时间看作运动先后的
计量,说:“如果时间是运动的数目,或者本身就是一种运动,那么,如果
永远有时间,运动也就必定是永恒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79页)。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见解中,包涵有辩证的思想观点。然而,当他进一
步探究运动根源时,却又陷入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
都是有其目的的,例如植物的根扎在土地中朝下生长,为的是吸取养料;其
枝条上长着叶子,为的是遮蔽果实。他甚至把整个自然界中有规律的运动现
象都归结为合目的性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既然认为运动是潜能向现实转
化的过程,也就是形式的实现,而形式中本来就包含有目的因,因此,运动
是有目的性的。
亚里士多德在宇宙生成方面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构成宇宙的质料
有五种:土、水、气、火和以太。宇宙以月亮为界分上下两部分。按照其所
谓物体运动“自然归宿”说,重物总是向下的,轻物则是上升的。所以月亮
以下部分地界的物体由土、水、火、气四元素构成,作直线运动。而月亮以
上的天体则由以太构成,这是一种最轻灵的元素,它的运动是最完美的圆周
运动。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圆心构成的圆状整体。地
球是不动的。地球之外天体多等级多层次排列,环绕地球旋转。地球之外层
是水层、其上是气层和火层,再上是行星天,行星天上是恒星等等、距地球
愈近愈低级,愈远愈高级。每一层天体都以高于自己的天体为目的因和动力
因。天外最高处的是神。神是不动的,它支配整个宇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的最终目的和动因。
③灵魂学说与认识论。亚里士多德有关灵魂的论说是与他的认识论紧密
相联系的。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见解不同于以前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既非德谟克
利特所说的精细原子,亦非柏拉图所说的独立于人体之外的不朽的东西。在
《论灵魂》一书中,他指出:灵魂是一种实体,是“自然机体的最初的现实”,
… Page 33…
“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可知,亚里士多德把生命看成是
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肉体是生命的质料,而灵魂则是生命的形式。灵魂和
肉体的关系,尤如锋锐之于刀斧,视觉之于眼球。只有当肉体被赋予灵魂时,
才有个体生命形式。亚里士多德上述观点,既看到生命体的精神内容,又重
视其物质基础。然而,他把灵魂看成生命体的形式,也就包含有目的因和动
力因。这样,灵魂就成了先于肉体并决定肉体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机能高低有别,分为三个等级,营养灵魂、感觉灵
魂、理性灵魂。植物只有低级的营养灵魂,即只有吸取养料的繁殖能力。高
于植物一等的动物既有营养灵魂,还有感觉灵魂。人除了有这两种灵魂外,
更独具理性灵魂。因此,人是最高贵的,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