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印度有两大相对立的思想潮流:一是正统的婆罗门教,一是反婆
罗门教的异端思潮或自由思潮,即所谓“沙门思潮”。沙门的原意是“努力
修行的人”他们常与婆罗门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以求乞为生,从事各种苦行
和瑜伽的修炼;有的从事医生、星相家等职业。他们结成僧团或派别,在群
众中宣传自己的信条。
沙门思潮派别为数众多,据佛教经典记载,有“六十二见”、“九十六
外道”;据耆那教史籍记载,有“三百六十三见”。沙门思潮各派有自己的
领袖,形成自己的学说。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沙门思潮各派
… Page 46…
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世界的起源”、“人生的归宿”、“有无因果”、“世
界和自我是否常住不变”、“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人死之后灵魂
是否存在”等。沙门思潮对古代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①“六师”学说。沙门思潮的重要代表是原始佛教和六师学说。“六师”
是当时六位著名思想家,即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末伽黎·拘舍罗,尼乾陀·若
提子,富兰那·迦叶,婆浮陀·伽旃那,散惹耶·毗罗梨子。其中,前三师
分别是顺世论、生命派、耆那教的先驱,他们的学说将在下文详细介绍。现
主要介绍后三位思想家的哲学见解。
富兰那·迦叶,姓迦叶,从母得名富兰那。他提出道德否定论,认为世
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婆罗门教的善恶业报论。他说,
一个人无论是自己去杀害众生,还是教人杀害众生,都不算作恶。自己或教
人去偷盗、淫佚、妄语、放火,也没有罪,不会有报应。相反,到处去施舍
行善,也没有福报。人们道德的好坏是自然形成的,是“无因无缘”的。
婆浮陀·伽旃那,也称迦罗鸠驮·迦旃那,迦旃那是姓,从母得名迦罗
鸠驮。他认为世界上各种生命和事物都是由地、水、风、火、苦、乐及生命
(灵魂)7种要素所构成的。它们独立永恒地存着,不生不灭。众生的身体
虽也由这7种要素构成,但它们之间仍有间隙存在,并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他一方面承认地、水、风、火4种物质因素是世界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认为
苦、乐、命这些精神因素也为世界的基础,因而在哲学上属于二元论者。他
否认因果报应,认为众生受苦受乐都由命运决定,不可改变。
散惹耶·毗罗梨子,从母得名毗罗梨子,散惹耶是字。他提出不可知论,
对当时争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认为说有即有,
说无即无。他主张积极修行,认为经过“八万劫”(可概释为无穷尽的时间)
自然可达到精神解脱。
六师,尤其是后三师的学说,均系后人追述,而又支离破碎,时有相互
混淆之处,但从总体上表现出一股强大的怀疑、批判的思潮。六师之间观点
不同,也有争论,有责难,但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反婆罗门教
的倾向。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他们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规律比神的创造
或游戏更为重要。反对梵天创世说;认为来源于实践的人的知觉、经验,比
吠陀天启更有效。在社会伦理观方面,他们反对婆罗门教的“法”(宗教职
责、种姓义务和道德责任等)、业报轮回、天堂来世等,相信通过人的努力
是可以在现世中获得幸福。这些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当然,在六师的学
说体系中也存在着许多时代的局限,如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有的还没有彻底
摆脱婆罗门教的影响,具有消极和宿命论的性质;有的走向极端,否定一切,
抹杀是非界限,等等。
六师的学说同原始佛教一起都是当时沙门思潮的主要代表,它们打破了
婆罗门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在印
度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②顺世论派的哲学思想。顺世论,梵文Lokayata,音译“路迦耶多”或
“路迦耶陀”,意为“流行在人民中间的观点”,中国史籍和汉译佛典译为
“顺世外道”或“世间行”等。它是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流派,
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创始人据传为古代圣者毗诃跋提
的弟子。此派在史诗时期已广为流行,当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六师”中的
… Page 47…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其生平不详)。
顺世论派因反婆罗门教,其著述多被烧毁。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它的转
述和批评的资料典籍有:商羯罗的《各派学说概要》、摩陀婆的《哲学体系
纲要》、克里希那·弥尸罗的《智月的兴起》、师子贤的《六派哲学集成》,
等等。
顺世论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中的物质本原理论,认为地、水、风、火4
种元素是世界万物的基础。不仅非生命的客体,而且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
由这“四大”构成的;他们的发生来自于这4种元素的合成,而他们消亡之
后又以这4种元素为归宿。
顺世论不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而且还进一步认为物质是不断
运动的,并有其内在的性质与法则,自然产生,自然消亡,因此,根本不存
在什么超自然的主宰者或创造者。他们说:“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
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无因生,自然而有”。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不能同人的身体分开而独立存在,两者是统一的;
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体是物质(“四
大”)构成的,人的意识也是由物质元素 (“四大”)构成的。尽管个别的
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特殊方式混合一起(即组成人
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就象酿酒用的稻米和其他原料本身并不具
有酒性,一旦按某种特殊方法混合在一起则产生酒性一样。顺世论认为,人
死之后,元素则分解而各归其类,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
风还归风身,诸根归于虚空,肉体经过焚化只剩下白色骨灰;随着肉体的毁
灭,意识也同时消失,永恒的、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是不存在的。顺
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古代印度一般流行的关于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
对立的,无疑是对唯心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关于“神我”即灵魂可以同身体
分开而独立存在观点的批判。
在认识论方面,顺世论主张,知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知觉
外,其它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和吠陀或权威者的经典也是
不可靠的。顺世论认为,人们不能完全感知推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普遍的必
然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普遍的必然关系无法被确定,因此,人们的逻辑推
理就没有充分的根据,它象占卜一样有时是可信的,有时就不可信。不过,
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他们所否定的是
那些超越经验范围的,如灵魂、来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推理,而对那
些人们实际生活中所经验的事物的推理并不反对。
顺世论从感觉经验出发,反对把吠陀经典及其他一切经典作为认识的来
源之一。他们认为,经典是由言语组成的,如果这些言语是基于感性知觉,
那是可靠的;但如果这些言语只是一种“推测或指示”,不能和人们的感觉
相印证,那么就是不可靠的认识,是不能相信的。他们指出,吠陀的权威是
被许多人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的,实际上,吠陀只不过是一群狡黠的、依
靠哄骗无知轻信者为生的祭司们的作品;通过许以虚无缥缈的希望和诺言,
吠陀劝诱人们遵奉吠陀的仪式,而这样做的唯一好处是婆罗门教的祭司们享
受祭品,得以谋生。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直接把矛头对准作为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
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教条,如灵魂转世、天堂、业报、祭祀、解脱
以及种姓等理论。他们否认有来世和天堂,认为“天堂”和“地狱”是那些
… Page 48…
以哄骗、威胁和强迫人们遵从吠陀祭仪为职业的祭司们臆造的,明达事理的
人不应被这样的妄语所蒙蔽;他们宣称,不存在轮回和因果报应,也不需要
各种祭祀和礼仪,解脱在完全摆脱痛苦的意义上只能意味着死亡,所谓火祭、
三种吠陀、苦行者的三股锡仗和涂灰(祭司的标志),是那些无知识、无勇
气之徒的谋生手段。他们嘲笑说:“祭祀被杀的牺牲能够升天,为什么不把
自己的父亲杀死去祭祀?行祭祀能够让死者吃饱,为什么旅行还要带粮食?
天堂中人由于他们在世间奉献的祭物而吃饱,为什么不在屋底下给站在屋顶
上的人食物?”
顺世论反对压抑人的许多正当欲望的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追
求幸福生活的正当要求,人赞成为来世幸福修行,提倡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
思想。他们说,聪明人不应该为了解脱而受苦,只有傻瓜才压抑自己的自然
欲望;肉体的欢乐与痛苦是难以分割的,不能因害怕痛苦而把欢乐一起抛弃,
聪明人“不会因为谷子外面包着一层谷皮就把包着米粒的谷子扔掉”,也不
会“因为有鱼刺而害怕吃鱼”,也不会“因为鸟兽来毁而放弃农耕”,对待
人生也应如此。顺世论主张,人们不应放弃享受此生欢愉的机会,而将它寄
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上,“宁可此生为鸽子,也不愿死后为孔雀”,“一个
拿在手里的贝壳,比一个令人生疑的金币更可靠”,因此,人们生活的目的
就是在于享乐,最好的生活就是享受最多的生活。顺世论这种面向现实,反
对苦行、禁欲和一切虚伪的道德,主张乐观主义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婆
罗门教等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解脱等学说的反叛。
顺世论还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主张社会平等。他们说,婆罗门和旃
荼罗 (贱民)血管里的血液都是红色的,人是生而平等的并有着同样的享受
机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婆罗门从胎而有,旃荼罗种亦复如是,而言殊
胜,是事不可。婆罗门死人所畏恶,旃荼罗终亦无欲见。若言贵贱而有相异,
何故生死而无差别?”
总的说来,顺世论作为古代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反映了下层人民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与婆罗门教等一切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相对立的,
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③生活派的哲学思想。生活派,梵文Ajivika或Ajivaka,音译“阿什
斐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