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知彼”的原则,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如实反映现实的精神,也体现 

了从矛盾的双方的特点去认识事物的辩证法思想。毛泽东说:“战争不是神 

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仍是科学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第480页)。 

     ②吴起、孙膑、尉缭的军事思想。除孙武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吴起、 

孙膑、尉缭等著名军事家的宝贵军事思想也是一份珍贵的哲学思想财富。 

     a。吴起的军事哲学思想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与孙武齐 

名。他在魏国西河“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正是他的军事哲学思想的 

光辉体现。吴起始为魏将,后赴楚,死于内乱之中,著有《吴起兵法》。 

     吴起具有唯物主义的战争指导理论。他认为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吴子·料敌》)他对当时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都了解得很清 

楚。其次,他提出“因形用权”的主张:“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 

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吴子·治兵第三》)这是对孙武用“水无 

常形”来比喻“兵无常势”的辩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吴起还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分析了生与死的关系,强调了作战的勇敢精 

神。所谓“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第三》)从哲理上讲清了 

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他还提倡勇敢精神:“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吴子·论将》)《战国策·齐策》中谈到齐国军队被燕国军队连破七十 

余城,“人相食,骨相析”,仍能围守孤城,这种心理素质不能说与吴起的 

军事思想无关。 

     吴起还论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战争可以“以少胜多”的军事哲学思想。 

 “愚将,虽众可获。”(《吴子·论将》)他在《应变》中说,只要避开平 

坦开阔之地,利用险要,就可“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 

他曾创造了以五万人加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辉煌战绩。《尉 

缭子·制谈》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可见吴起 

在军事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成就。 

     b。孙膑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膑 (约公元前378—前302年)生于齐国阿、鄄之间 (今山东阳谷东 


… Page 88…

北),为兵家之祖孙武的后代。据说,他与庞涓同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后遭 

庞涓谋害,受刖、黥之刑。于是孙膑从魏奔齐,领兵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中大败魏军,使诸侯东面朝齐。著有《孙膑兵法》,古已失传。1972年山东 

临沂银雀山汉墓中的出土文物中包括《孙膑兵法》及其它先秦兵书,从而使 

这部失传了千年的军事著作重见光明。 

     孙膑在总体上提出以“道”制胜的原则。他在《陈忌问垒》中说:“先 

知胜不胜之谓知道”。“道”即客观规律。他在《八阵》篇中说:“夫安万 

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其次,在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方面,孙膑非常重“势”。“势”是一种由权力,威望和形势综合形成的一 

种无形的力量。他说:“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吕氏春秋》说:“孙 

膑贵势”。孙膑在 《兵法》中用《势备》一篇专门讲“势”,他以弓弩作比 

喻,说明“势”的无形力量:“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之?发于肩膺之间,杀人 

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在马陵之战中,齐军伏击魏 

军,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靠“势”取得了胜利。第三,孙膑还认为军阵, 

机变能力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有密切关系。总之,孙膑在用兵作战方面有不 

少值得借鉴的军事哲理。 

     c。尉缭的军事哲学思想 

     尉缭,战国中晚期魏国军事家,从商鞅之学,曾与魏王论政,公元前237 

年入秦,助秦王统一六国。秦始皇“衣服食饮与缭同”,著有《尉缭子》29 

篇。 

     尉缭具有大一统的军事思想。他提出通过战争“北兼广大,以一其制度”。 

 (《尉缭子》卷五《兵教》下)主张用战争完成统一大业,反映出新兴地主 

阶级对待战争的积极态度。在军事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说: 

 “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宫、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 

已矣。”《尉缭子》卷一《天宫》)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天文星象、占卜 

时日为迷信,不如人事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离开阴阳五行的军事思想 

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尉缭子对政治与军事的辩证关系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他说:“兵者,所 

以诛暴乱、禁不义也。”(《武仪》)又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兵令》这些认识都是正确而深刻的。总之,尉缭子 

的军事思想在统一六国中起到积极作用,是先秦军事哲学思想中的一家之 

言。 

     ③其它哲学流派。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上述儒、墨、道、法、兵,各家 

哲学流派之外,还有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哲学和后期墨家的名辩思 

想,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吕氏春秋》的杂家思想。统一在这里论述。 

     a。名家学派的哲学思想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称依据法律条文辩论是非的人为“刑名之家”(《战 

国策》卷十九),司马谈《论六家指要》中称之为“名家”。春秋后期郑国 

的邓析即为名家。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惠施与公孙龙。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8年),宋国人。他是庄子的朋友,但思想 

观点不同,其著作已佚。 《庄子·天下篇》保存了他的“历物十事”,《荀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也保存了一些片断。 

     惠施的“历物十事”贯穿着合同异的思想。他认为:“大同而与小同异, 

此谓之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之大同异。”这里指事物本身的同一与 


… Page 89…

差别的相对性,但他强调事物的同一性,而推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 

结论。在“名”、“实”关系上,他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 

的反映。 

     公孙龙 (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与邹衍同时。他 

是平原君的门客,曾劝说赵、燕“偃兵”,很可能受了宋、尹“禁攻寝兵” 

主张的影响。其著作《公孙龙子》现存6篇,有 《坚白论》、《白马论》、 

 《指物论》、《通变论》、《名实论》和《迹府》。 

     与惠施的“合同异”相反,公孙龙的哲学思想则是“别同异,离坚白” 

 (《淮南子》语)。他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对事物性质从概念上进行 

逻辑分析,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白马非马”是他在哲学上进行形而 

上推论的著名命题。 

     公孙龙是这样论证的:“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 

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是说,“马”与“白马”的内涵不同, 

但忽略了其相同的部分。又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 

马不可致”,所以“白马非马”。这里是从外延上论证“白马”的局限,而 

夸大为“非马”的结论。又说:“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 

马非马。”这又进一步从事物的部分形而上学的性质上加以区别论证,而忽 

略了其内在的统一性与联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公孙龙的论证在逻辑和概念的分析方面有其深入的细致的独到之处,但 

他夸大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甚至完全割裂起来,并加以绝对化,结果导出 

由个别否定一般,割断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结论,否定了事物的存在,而陷入 

客观唯心主义,在哲学上称之为诡辩。 

     b。阴阳家邹衍的哲学思想 

     邹衍是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约公元前324—前250年),与 

公孙龙为同时代人。燕昭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288年)邹衍离齐赴燕,受到 

极隆重的礼遇。其学说为夹杂着巫术迷信的阴阳五行说。 

     在天道观上,邹衍认为“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而服”(《史记》集 

解引如淳语)即主张五行相生说。邹衍的五行相生说带有迷信神秘色彩。如 

认为与木、火、土、金、水相应有春、夏、季夏、秋、冬。天子坐明堂也应 

有相应的东、南、中、西、北方位,穿上相应的青、赤、黄、白、黑各色服 

装,发布教令。所以刘勰《文心雕龙·诸子》说:“邹子养政于天文。” 

     邹衍的五行相生说在社会观上转为五行相胜说,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的社 

会形势,他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淮 

南子·齐俗训》高诱注引邹语)这是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社会现象,并成为 

后世封建统治阶级“奉天承运”的理论根据。 

     邹衍的大九州说是对古代地理学的重大贡献。他认为“赤县神州”只是 

世界的一部分,“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是从当 

时中国已与朝鲜、日本有所交往的一种遐想,反映出人们的活跃开阔思想。 

     c。《吕氏春秋》与百家融合 

     战国末期,秦国行将统一天下之际,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三千“人人著 

所闻”,“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编成了《吕氏春秋》一书,成为中 

国古代各派学术的融合性著作。 

     班固认为 《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汉书·艺文志》),清 

代学者汪中也说:“《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而有之。”(汪中代毕 


… Page 90…

沅序《吕氏春秋》,载《述学〈吕氏春秋〉附考》) 

      《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而保存了各家学派的思想资料, 

成为先秦诸子思想的资料汇编。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如杨 

朱、宋钘、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 

却能找到。同时,《吕氏春秋》还保存了大量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 

 《吕氏春秋》在观点上具有调和色彩,反映了当时百家融合的趋势,其编书 

的方法和体例对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具有很大影响。 


… Page 9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