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到断然拒绝。
另一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同样一个问题,他把语序变了一下,抽烟的请求得到了允许。再如,有家饭店,服务员常问顾客:“要啤酒吗?”后来他们研究了商业心理学,改变了问话方法:“你要几升啤酒?”于是,销售额大增。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话词语,有不同的效果,善于变通问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问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开动脑筋,自己去创造。48。借火烧香仿中有创
——模仿诡辩术
模仿诡辩术,是指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对比联想仿造出一个与对方观点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技巧。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措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酒”开车的区别,就和“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运用模仿诡辩术,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主要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模仿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是正确与谬误相比较,或是谬误与谬误相比较,最终是要驳倒对手。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的颜色。”
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
“那我什么时候来取货呢?”
阿凡提仿照对方的口气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
阿凡提以对方刁难的方法来回敬对方,主要是思考方法上的模仿。模仿可以首先考虑从语音形式上模仿,其模仿的语音形式要与对方的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仿。
古代有个叫魏周辅的人,送诗给陈亚看,其中抄袭了古人两句诗,陈亚对他很不客气。魏周辅又送上一首绝句说:
“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胜窗下作新词?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说:
“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预先偷了你的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那绝对是诗人的想象。
运用模仿诡辩术,还可以考虑从思维形式上模仿。它首先需要展开联想,可以同向联想,然后模仿对方思维形式进行反驳。抗战时期,沈钧儒等“七君子”宣传抗日主张,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后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七君子”,并在苏州高等法院几次开庭审判他们。
在法庭上,检察官诬蔑“七君子”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沈钧儒反驳说:“如果我们宣传抗日救国就是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那么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是卖国投降吗?”沈先生由俭察官的“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联想到“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由抗日联想到卖国投降,使国民党陷入了自相矛盾中,也使其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运用模仿诡辩术,其特点是:仿中有创,借火烧香,令对手防不胜防。
49。直观形象无可置辩
——示物诡辩术
示物诡辩术,就是适时、适事地当场拿出具体的“实物”来反驳对方的一种诡辩技巧。
示物诡辩术的特点是反驳形象直观,可见可感,让人无可置辩。一次上手工课,爱因斯坦把一张很不象样的“板凳”交给了老师。老师看后很生气,举着“板凳”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凳子吗?”
小朋友们都一个劲地摇头。但爱因斯坦却从课桌里拿出了两张“板凳”说:“比这更糟糕的凳子还是有的。”他指着拿出来的那两张板凳:“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老师的已是第三张板凳了,虽然它做得并不好,但比这两张好多了。”
结果,老师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老师认为他拿着的是一张最糟糕的凳子时,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张更糟糕的凳子,从而说明老师的话是不正确的。由于“事实就在眼前”,所以老师也奈何不得,只好“认输”。
示物诡辩术直截了当,剀切有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事实胜于雄辩”,在具体的实物面前,即使再蛮横、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置事实于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会后”,回到下榻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峻地说。
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领你们看些东西。”说完,把军官和随从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那军官和随从看着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多的人送花啊!”至此,俄国军官自己也觉得太鲁莽,便主动向施特劳斯敬礼道了歉,一场“决斗”化解了。
由此可见,示物诡辩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反驳方法,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巧于运用,一般都能稳操胜券,甚至不战而胜。50。揭露荒谬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
揭悖诡辩术,就是揭露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之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诡辩技巧。
有位访华的英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观点,周总理不同意这种看法,对此他进行了反驳:“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一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有一百五十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她们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她的社会制度。”周总理反驳中运用的正是揭悖诡辩术,通过数据和类比,从而使英方的论点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具体技巧有三:
一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
二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其自身行为不符;
三是,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
一位杠铺老板自言善辩,孔圣人及李铁拐不服,找他论辩:孔圣人:“我来与你抬杠。”
杠铺老板:“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圣人今去何方?”
“周游列国。”
“双亲可健在?”
“老母健在。”
“圣人云:‘言必行,行必果’,可你自己就行有所悖。”“此话怎讲?”
“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为何你的老母健在,你却周游列国?”孔圣人哑口无言。
李铁拐不服:“我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为拯救黎民百姓。”
“有何济世仙方?”
“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我看不尽然,既然能医治百病,为何不把你那条瘸腿治好?”
李铁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杠铺老板用揭悖诡辩术轻而易举地又战胜了对方。揭悖诡辩术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揭露对方的论点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哑口无言。
51。借用比喻灵活施辨
——喻讽诡辩术
喻讽诡辩术,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对方,使对方的思维被你所做比喻的形象所困扰,以至措手不及的诡辩技巧。
儒士张卓与僧人论辩:
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卓回答说:“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人却不可以吃。”
张卓采用喻讽诡辩术,灵活施辩,用人吃的东西与狗吃的东西来类比,一下便将对手驳得缄口无言。
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在法庭与法官、检察官的论辩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宋哲元、韩复榘、博作义发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们发电报是有联系的,你们应该对此负责。”
史良:“一个刀店,每天都会卖出许多把刀。多数买了刀的人是用来切菜,但也不排除有人会甩买来的刀杀人的可能性。照检察官的意思,难道凡是杀了人的都要由刀店负责吗?”
刀店与发报者本是两码事,但史良运用喻讽诡辩术,通过比喻,不仅仅驳斥了所谓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有联系的说法,而且也回避了问题的实质。
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增加了对自己命题的确证,也增加了对手反驳的困难,因为对手除需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设法反驳你的比喻。1901年美国政府宣称,为了保持军队所需巨额费用,“准备实行节约”,因此,须削减公立学校的经费。马克·吐温反驳了这种谬论:“而我们则认为,国家的伟大来自公立学校。试看历史怎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演,这是多么奇怪。我记得,当我还是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曾经有同样的事发生过。有一个镇子也曾主张停办公立学校,因为那太费钱了。有一位老农站出来说了话,说他们要是把学校停办的话,他们不会省下什么钱。因为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马克·吐温的喻证可谓无比的传神,直至今天,它还是那么的发人深省。有个作家和厨师争论:
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你这辈子下过蛋吗,可却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行吗?”
厨师运用喻讽诡辩术,作家一时却不知如何应答是好。运用喻讽诡辩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