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制品取代青铜作生产工具和武器。
(3)珠宝加工业
古代印度的居民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早在中石器时代就流行佩戴珠
饰,而且久盛不衰,一直流行到中世纪时代。因此,古代印度的珠宝加工业
①
特别发达,尤其是制珠业 。
从考古资料来看,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早期的墓葬中多出土贝壳珠饰。
拉贾斯坦平原出土的一些石珠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5000—2000年。新石
器时代的珠饰材料各种多样,有贝壳、磁铁、玛瑙、红玉髓、陶珠等。
哈拉巴文明时期是珠饰加工的鼎盛时期,在洛塔尔和其它城市遗址中都
发现了珠子的生产中心。哈拉巴文明的珠子以宝石和半宝石质料为主,玛瑞
① Chandra,R。G。: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naments and Jewelleryin India;Varanasi;1964。
… Page 93…
珠和红玉髓珠是最受欢迎的。长2。5—3厘米的管形珠是当时的典型式样,能
在这么长的珠子上钻孔,可见当时钻孔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哈拉巴文明制珠业的另一项重要工艺是在石质珠子上蚀花,使珠子更加
鲜艳夺目。有三种蚀花珠:一种是在红底玛瑙上蚀出白色纹饰,可能是借助
钾、白色氧化铅和某种灌木汁;一种是将石珠表面变白,然后蚀上黑色纹饰,
据研究是用硷将石珠表面漂白,再用铜和锰之类的金属在珠子表面蚀出黑色
纹饰;另一种是不改变石珠表面颜色,直接用铜和锰在珠子表面蚀花。在蚀
花过程中还需要加热。
在洛塔尔发现的珠子作坊遗址是一座有6个房间的建筑,在其中一个房
间里有一圆形炉子,直经2米,炉顶有4个口,炉外壁抹有泥浆。在炉子里
和房间里发现大量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玛瑙珠。专家们推测这个作坊是将玛瑙
珠涂上氧化铜,通过炉子加温,使玛瑙珠表面的颜色加深,呈红玛瑙或红玉
髓的颜色。
哈拉巴文明时期除了蚀花石珠外,还流行釉陶珠和费昂斯珠。釉陶珠是
陶胎,表面涂有釉彩,再经过加热。费昂斯是一种二氧化硅的人工材料,法
国 16—18世纪流行这种材料作装饰品,为了区别一般的陶器,称之为
Faience。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古印度都有这种材料,因此也称这种
古材料为费昂斯。费昂斯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将高质量的石英石或石
英砂研磨成粉末,羼和上少量的石灰水和碱水,成型后放在窑里加热,石英
颗料表面在碱的作用下熔化成玻璃质,互相粘结成一个整体,最简单的费昂
斯就做成了。由于原材料非常纯净,费昂斯呈半透明状,很像宝石类的天然
材料。在原料中再羼和少量金属氧化物,如铜、铁、锰等,费昂斯就呈现出
漂亮的颜色,一般有乳白色、浅蓝色、蓝绿色。有的费昂斯表面再涂上一层
釉料,并画上纹饰,就更鲜艳夺目了。费昂斯的硬度一般在6—7度,比重为
2。8克/厘米2。在显微镜下观看,可以看到大量未熔化的二氧化硅结晶和颗
粒之间的玻璃质状的物质。在摩亨焦达罗出土的天蓝色费昂斯珠,经过化学
检测,其成分中含有三氧化硅88%,三氧化二铁1。6%,三氧化二铝4。07%,
氧化钙1。80%,氧化镁1。53%,氧化铜1。66%,氧化钾1。34%。另外在哈拉巴
遗址出土的费昂斯珠的成分也都与此类似。
印度的费昂斯珠在前哈拉巴文明就出现了,哈拉巴文明和吠陀时期是其
兴盛期。纪元前后有一段时间衰落,到早期历史时间又一度出现。费昂斯珠
的形状和装饰与同时期的石珠和釉陶珠基本类似。
哈拉巴文明还流行其它质料的珠子,如金属珠、木珠、象牙珠等。对珠
子的装饰手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前面提到的蚀花、染色等工艺,还采用雕刻、
镶嵌、冻石外表上釉等技法。在摩亨焦达罗遗址出土的一颗珠子,是将数片
粉红色石灰石薄片与白色薄片粘接在一起形成一颗珠子的。
哈拉巴文明遗址中还没有发现玻璃珠,但专家们认为,既然当时已经制
造高质量的费昂斯,距离制造玻璃已经不远了。因为如果把做费昂斯的原材
料中再多加一些碱,烧制的温度再提高一些,晶体状二氧化硅在碱和高温下
就会熔融成非晶体无定形的玻璃。但实际上古代印度从制造费昂斯到制造玻
璃,之间经历了大约2000年的漫长岁月。印度最早的玻璃出现在彩绘灰陶时
期,即公元前800—400年,是黑色不透明玻璃珠和绿色玻璃珠和玻璃手镯。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的印度东海岸的本地治里附近是玻璃珠的生产中心。玻
璃珠的制造工艺中最有特色的是内层夹有金箔的玻璃珠。
… Page 94…
古代印度珠宝加工业的产品以珠饰为主,此外,还有头饰、鼻饰、耳环、
项圈、手镯、臂钏、指环和足镯等。
… Page 95…
6。其它科学技术
①
古印度在天文历法、文字、交通运输、纺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 。
(1)哈拉巴文明的文字
我们对哈拉巴文明了解得比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迄今为止我们
还不能破译他们的文字。芬兰和俄国的学者曾经试图使用电脑将哈拉巴印章
上的图形和符号进行编码和分析,但未能成功。在印章上可以辨认出四百余
个不同的图画符号,这个数目太大,不可能每一个都有文字意义。语言学家
们对于这些符号的语言文字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权威学者以为这些印章不
仅是宗教性的象征,也是用苏美尔文字写的标签,还有一些学者假设印度哈
拉巴的文字是以阿拉美语为基础的,阿拉美语是住在美索不达米亚以东城市
居民的口语。德拉威语也是一种可能,因为这种语言对几世纪以后印度次大
陆所用的梵文曾有相当的影响。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哈拉巴文字与印欧语有关
系,有可能早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哈拉巴人就可能说的是印欧语。虽然对
哈拉巴文明的文字没有破译出来,但一般学者却都同意哈拉巴的书写方法与
后来的书法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印度河流域的符号和数百年后恒河婆罗门文
献上的符号相似,而且两者都是由右而左,之后由左而右交互成行的书法。
(2)交通运输
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一般是指车。车是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最早可
能是用滚木,之后发展为轮子,带轴的轮子,最后才出现了车。
由于制造车的材料都是木头、竹子、皮革等易腐材料,很难保存至今,
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很少发现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哈拉巴文明时的车子虽然没
有出土过,但在哈拉巴、摩亨焦达罗、洛特尔、卡利班甘等遗址上都出土了
陶制的玩具车。这些玩具车都是从真实的车为模型制作的,因此可以看作是
哈拉巴文明制车技术的代表。
哈拉巴文明的车多是二轮车,采用一头或二头牲畜拉车。拉车的牲畜是
驼牛、马或羊。车子的底盘有的是一块整板,有的是中间有孔的。有底盘下
有车轴,用皮条将车轴和车身捆绑在一起。车轮直接安在车轴上。哈拉巴文
明的车轮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轮辐的一整块圆盘,另一种车轮上有轮辐。轮
辐的出现是为了减轻轮子本身的重量,是制车技术提高的标志。
带车篷的四轮车玩具模型在哈拉巴文明遗址上也有发现,车篷的材料看
起来像是用竹子、皮革等轻材料制成的。印度次大陆的红铜或青铜的车子模
型出现得比较晚,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金属玩具车将车子复杂的细部零件
都表现得很清楚。
在水路交通上,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哈拉巴文明遗址中
也出土了船的陶制模型,有两种类型。一种船有明显的龙骨,船首很尖,
船尾高平,并有桅杆和橹,可能是在深海中航行的船。另一种船没有桅杆,
很可能是用于内河湖泊的航行。
(3)纺织
印度次大陆是棉花的发源地。根据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的
陶纺轮有可能是纺棉线用的。有的专家提出用苇子和竹子编席子的技术可能
导致纺织技术的产生,特别是编席子产生的几何图形,对纺织有直接的影响。
① Ray。s。K :Indus Script,NewDelhi,1965。
… Page 96…
在伯扎赫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表面印有的席纹就反映出编席技术对纺
织的影响。
最早的棉织物是出土于印度河文明的摩亨焦达罗遗址的一个银瓶中。根
据有关权威学者的研究,这些棉织物平均每平方米重67。5克,在一平方厘米
平均有24个线头,8个漏线处。洛特尔遗址的一个仓库里,出土了一批印章,
印章外面有明显的用席子和棉布包捆的痕迹。从阿拉姆遮普的哈拉巴地层中
也出土了棉织物,棉纱纺得比较细,采用是平纹纺织技术。
吠陀时期有关纺织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尼瓦萨和产多力出土了丝线的残
段,这些丝线是从野蚕茧上抽出来的,看来比棉织品和麻织品珍贵得多。
(4)天文历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
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4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
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书
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
在吠陀时代,人们一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
着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
北极为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
宇宙风所驱使。
… Page 97…
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地理、社会历史背景概略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南部濒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洲内陆,地势西高东
低。河流多属太平洋水系,有两条最主要的河流,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流,
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长6300公里;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大河
流之一,长5464公里。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
原,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从南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