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军事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600发/分钟,射程2000码。与马克沁机枪相比,上述两种机枪除了口径 

明显缩小外,最主要的变化是采用了空气冷却方式,这种方式与水冷式相比 

具有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轻枪身重量的优点。 



      (4)从转轮手枪到自动手枪 

     19世纪末的手枪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转轮手枪,一类是自动手 

枪。转轮手枪早已有之,但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技术进步。自动手枪是这 

一时期开始问世的新的手枪种类,它代表了手枪的发展方向。 

     转轮手枪在中国又称左轮手枪,它的基本特点是枪上装有一个转轮式的 

弹仓、轮内有数个弹膛,旋转装好枪弹的转轮,可使枪弹逐发对正枪管和击 

发机构实施射击。1890年英国研制出能自行退壳的威伯勒转轮手枪,并被英 

国军队采用为制式手枪长达数十年之久。该枪为6连发,也就是其转轮内有 

6个弹膛。1895年比利时军械师纳甘研制成7。62毫米转轮手枪,被称为纳甘 

转轮手枪。这种手枪的构造特点是:为了防止火药气体在枪管和转轮之间泄 

出,设计了一个在击发时能将转轮向前推动,顶住枪管尾部的装置。 

     转轮手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射速,但却存在着容弹量少,重新填装时 

间长、弹膛容易漏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国枪械师们展开了对自动手 

枪的研制,并终于在19世纪末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飞跃。自动手枪利用火 

药燃气能量实现自动装填枪弹。最初的自动手枪实际上是单发射击的半自动 

手枪 (又称自动装填手枪),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时膛内压力推动套筒 

后坐退壳,再利用复进弹簧的推力使套筒前进,推弹入膛,使下一发枪弹处 

于待发状态。1892年,奥地利人劳曼设计成功第一支弹匣供弹的舍恩伯格手 

枪。次年,德国开始生产博查特手枪,此枪纤巧而复杂,具有后来各种自动 

手枪的优点,有人以此为自动手枪的起始。1894年,又有曼利夏、伯格曼自 

动手枪问世。 

     在早期的自动手枪中,最为著名的是1896年式毛瑟手枪。该枪由费德勒 

兄弟三人于1893年开始设计,1894年由毛瑟兵工厂制成样枪,1896年进行 

试验并取得专利。自此以后,自动装填原理在手枪技术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地 

位。在1898年开始的英布战争中,英国军官使用过这种手枪并且证实效果很 

好,使自动手枪的身价倍增。各国军队由此开始淘汰先前使用的转轮手枪, 

转而采用各种自动手枪。 



                                2。火炮技术 



     19世纪后30年的火炮技术在炮身及材料、制退复进器等方面都有明显 

的进步。尤其是制退复进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火炮的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 Page 25…

射速大为提高。 

     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各国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先是德国 

克虏伯钢厂发明以坩埚铸造大钢块,能制造大口径之钢炮。克虏伯钢炮在普 

法战争中大显神威,声名大振。战后各国纷纷采用克虏伯钢材制造火炮,使 

炮身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法国在1865年发明平炉炼钢法后,也开始使 

用高质量的钢材制造炮身。英国在1878年由托马斯改进了贝色马1856年所 

创造的转炉炼钢法,降低了钢的含磷量,制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奥国则由乌 

卡梯斯少将于1874年发明了硬青铜炮。 

     在炮身的形制方面,克虏伯公司于1873年开始给德国军队所使用的火炮 

加装被套 (即筒紧炮身),或者加钢箍(即丝紧炮身),使炮身的强度得到 

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克虏伯火炮由此身价日高。 

     在闭锁机方面,1873年克虏伯公司开始采用锁栓式闭锁机,1877年法国 

杜斑鸠少校发明断隔螺式闭锁机,并使用了压缩紧塞具。这些新的炮门技术 

能更好地密封炮尾,承受火药燃气对膛底的巨大压力,对提高火炮的射程和 

威力意义重大。 

     这一时期火炮技术的最大进步在于制退复进器的发明,从而使管退炮取 

代了架退炮。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 

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炮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 

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在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 

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使发射速度受到很 

大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火炮设计者尝试着在炮管与底座之间安装一个 

缓冲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经过长期摸索,到了 19世纪 

90年代,火炮的制退复进机终于被创制出来。当时的制退复进机有两种不同 

的类型:一是水压弹簧式,二是水压气体式,二者的制退原理相同,但复进 

原理不相同。从后来实际使用的效果和影响看,水压气体式是更重要的。 

     水压气体式制退复进机最早是由法国人莫阿于 1897年首创的,先装在 

75毫米野炮上。制退复进机分制退和复进两部分。制退机由制退管、活塞及 

液体组成,制退管与炮身后端之连臂相连,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 

退,活塞一端之液体因受压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此时液体即发生一种抵 

抗力,以徐徐制止炮身后坐。复进机系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之一部分,俟后 

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因其伸张将后坐体推至原位。这样,通过制退复 

进机这个中介,炮管和炮架实现了弹性连接,既有利于减轻火炮的重量,又 

为提高发射速度创造了条件。这是火炮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标志着火 

炮从架退时代进入管退时代。 



                                3。火药技术 



     从1871年到1899年的30年间,西方的枪炮技术之所以能有一个较大的 

发展,是与这一时期化学领域在研制火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直接联系在 

一起的。这一时期各国对火药的研制都非常重视,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 

响的火药发明家和火药制造公司,推出了10多项比较重要的新成果。 

     1873年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由英国人沃尔夫在1771年研制的 

苦味酸可用雷管起爆。到 1885年法国科学家特平开始用它作为炸药装填炮 

弹,这就是著名的黄色炸药。它的威力要比黑火药大得多,而且爆炸不产生 


… Page 26…

浓烈的烟雾,人类正式进入了无烟火药时代。到19世纪90年代,各国采用 

无烟火药的火炮,其射程提高近一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苦味酸是 

主要的军用炸药之一。 

     1875年,瑞典的著名化学家和工程师诺贝尔在他自己于1867年所发明 

代那买特炸药中加入胶棉,成功地研制出爆胶。它比一般代那买特具有抗水 

性和更高的爆炸威力,成为取代黑色火药的又一种重要的新型炸药。以后诺 

贝尔又研制出一系列活性代那买特。 

     1877年,化学家约色林发明硝基胍,可以制成一种新的耐热高能单体炸 

药。1900年开始用作火药组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开始用之于弹体装 

药。 

     1877年化学家默顿斯还首次制得特屈儿。他先将N—二甲基苯胺与硫酸 

化台生成盐,然后硝化而得到这种新型高能炸药。该药的爆热达4600千焦/ 

千克,1906年开始被正式作为炸药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于装填雷管和 

传爆药柱。 

     1884年法国人维埃耶首先使用醇、醚混合溶剂塑化硝化棉,制得单基火 

药,称硝化棉火药,法国人又称它为B火药。其火药力达900~1000千焦/ 

千克,后被广泛用作枪弹和炮弹的发射药。 

     1888年,诺贝尔又推出了他的双基火药。他用60%硝化甘油加入40%低 

氮量的硝化棉研制而成,当时称之为巴利斯太火药。因含有纤维素硝酸酯和 

多元醇硝酸酯两种主要能量组分,故又称之为双基火药。两年之后,英国人 

艾贝尔和迪尤尔另辟蹊径,用丙酮和硝化甘油一起塑化高氮量的硝化棉,成 

功地研制出柯达型双基火药。双基火药克服了单基火药的许多弱点,它的能 

量高、吸湿性小、物理安定性和弹道稳定性好,常用作大口径火炮炮弹和火 

箭弹的装药。 

     1888年,杰克逊还研制出最早的耐热炸药三氨基三硝基苯。它并且具有 

润滑性,易于压装成型,可制成高聚物粘结炸药。当时因制造成本高未被采 

用,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重新受到重视。 

     1891年,德国化学家豪泽曼对威尔布兰德在1863年所发明的梯恩梯炸 

药的生产方法进行了革新,采用三段硝化法。新的方法使得这种单体炸药的 

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1902年德国首次使用梯恩梯装填弹药,成为苦味酸的 

代替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梯恩梯是最主要的军用炸药。 

     1894年,托伦斯用季戊四醇与浓硝酸硝化而制得太安。这是一种单体高 

能炸药,多用于制造导爆索、传爆药柱以及雷管中的次发装药,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使用比较广泛。 

     1897年,西方还生产出一种由炸药与铝粉组成的混合炸药,具有爆热 

大、爆温高、作功能力大等特点。 

     可以说,正是这一项紧接一顶的新发明、新产品,迅速地改变了19世纪 

末世界火药技术的基本面貌,并且从根本上为自动火器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 

条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武器装备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4。舰艇技术 



     19世纪末西方的舰艇技术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时期。随着舰载火炮性能 


… Page 27…

  的改善,威力的增强,舰船的装甲防护愈来愈受重视,装甲的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舰船动力技术的进步,舰船的航速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鱼雷技术在这 

  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鱼雷艇成为各国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有 

  效地对付鱼雷艇,驱逐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开始出现;此外,潜水艇的研制 

  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1)舰载火炮与装甲的较量 

       19世纪中叶以后,海军的舰载火炮技术与陆军火炮技术一样,开始酝酿 

  着一场革命。首先,由于后装线膛炮及其新型炮门和反后坐装置技术的发明, 

  且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高能炸药,舰炮的射程明显增大,射击的准确性和攻击 

  威力也大大增强。就射程而言,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克虏伯舰炮最大已 

  达到5000多米,到90年代末阿姆斯特朗重炮在强装药的情况下可超过10000 

  米,其末端速度仍有360米/秒。所以有的研究者形容道:“到19世纪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