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狐说刘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进入武关,直抵峣关(又名蓝田关,陕西省蓝田县东南),位于咸阳东南,是进入咸阳的最后关口。如果峣关失守,咸阳不攻自破。刘邦在这里与秦军一战!
    《史记·高祖本纪》载:
    (刘邦)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虐。秦人喜,秦军懈,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司马迁用此寥寥数笔,写下了秦王朝覆灭前的挣扎,让人意犹未尽。如果细加构造,自可成一段精彩故事。
    刘邦隔河遥望,看见巍巍然的秦王朝都城咸阳。
    当时,秦王朝已经油干灯草尽。不久前,赵高诬陷并杀死李斯之后,又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丑剧,还杀死了那位莫名其妙,昏庸残暴,只有23岁的秦二世胡亥。赵高此时本想自立为王,派人联络快要进入武关的刘邦,“欲约分王关中”(《史记》语),但是刘邦惟恐赵高行诈,继续向咸阳挺进。转眼之间,赵高这个阴谋家就被子婴设计杀死。子婴即位,去帝号,当秦王。
    刘邦大军击破峣关后进兵灞上(陕西省西安市东),与张良、萧何等人商议,决定先礼后兵,给秦王子婴送去一封劝降书。子婴看到刘邦兵临城下,朝中官员也纷纷逃亡,自知已到山穷水尽,回天无力,只得答应投降。
    秦王子婴只当了46天秦王,就坐在用白马拉着的一辆白色丧车上,用绳索套住自己的脖颈,代表曾经统一中国的赢秦氏家族,向世界服罪,向人民忏悔。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好端端的一个大秦王朝,几年之间就灭亡在赵高、胡亥等人手里。
    轵道(陕西西安市东北)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地点,它因旁边有一个小亭子而得名,如今却成了大秦帝国历史的终点,成了历史的见证。
    丧车载着子婴(他本是一个活人)缓缓地沿着轵道滚来,滚向这个历史的终点。
    ……
    子婴投降了,成了刘邦的俘虏!
    刘邦说:“怀王命我入秦,就是因为我宽容大度,不滥杀无辜;况且子婴已降,杀他有失仁义!”
    历史在这里飞快地翻了一页,刘邦的大军开进了咸阳城。将士打开府库,分金取银;萧何带人进入丞相府中,把秦朝的有关档案资料,运到军营里;刘邦走进秦王宫中,只见雕梁画栋,精细无比……
    刘邦和那些抢钱拿物的将士们,自然不会有人称道,唯有萧何抢书,倒是得到后人好评。萧何就是凭借这些抢来的资料,掌握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关口要塞、全国户口、各地经济等情况,为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李贽在《史纲评要》中称萧何是宰相之才。
    刘邦经过张良的劝阻还军灞上,自然是一件明智之举,翦伯赞《秦汉史》说:
    咸阳城里,烧杀淫掠,已经闹得不成世界,张良觉得不大妥当,才劝刘邦还军灞上。
    看来,刘邦的胜利,离不开他的部下,这得益于他谋人用人策略的正确。
    刘邦走出了秦宫,回军灞上,才清醒过来,自己虽然拿到了“王关中”的执照,但离挂牌开业还远着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张执照缺乏应有的实力支持。既然准备“开业”,得有所表示,于是刘邦回到灞上之后,发表了这样一篇讲话:
    (刘邦)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灭族),偶语者弃市(杀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全)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安居)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这是刘邦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刘邦笼络秦民的利器!
    葛剑雄在《泱泱汉风》中说: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三条法令实际上是无法执行的。因为一方面,要确定杀人、伤人、盗窃罪并非易事,伤人与盗窃程度相差很大,如何抵罪?不同的罪执行什么刑罚?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很多,远非上述3种,百姓犯其他罪怎么办?现在能看到的秦律还很多,难道当时都废了?
    我们认为,刘邦注重维护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约法三章”真要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从本质上说,“约法三章”只是一个政治口号,并不是真的只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过度追究,把它当真,难免拘泥。何况,古人也常常以“三”这个虚数表示多的意思,也不见得这里就表示一个实数。
    我们知道,竞选总统要拉选票,企业发展要充分激励员工,革命要跟劳苦大众搞好关系,就连抗击和治疗“非典”,也必须全民动员,何况刘邦要当“关中王”?这是刘邦的匠心独具,还是他谋臣们的功劳,正史无法考证。《西汉开国演义》说是萧何的建议,也算是合理的推测。无论如何,也是在刘邦的旗帜下所采取的举动。
    刘邦的这一篇政治宣言书,是给父老、豪杰的一个定心丸,拉拢了秦朝的劳苦大众!
    和平“解放”咸阳之后,刘邦并不轻松,要当“关中王”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还面临着许多难题,集中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秦王子婴杀不杀,秦朝的官吏如何处置。如果子婴负隅顽抗,处死他名正言顺;如果投降的不是子婴,而是秦二世胡亥,处死他顺理成章。可是这位主动投降的子婴,偏偏在秦人心目中印象不错,不久前又设计杀死了人见人恨的赵高。但不处死他,诸将不服气。可是刘邦几句话,把诸将给挡了回去。
    其实,杀不杀子婴,以刘邦这样的性格,真是无所谓,但是,秦朝的那一大批官吏怎么管束,秦国的那些百姓谁去号令?留下子婴,就有一个抓头,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谓纲举目张,就像“西安事变”之后不杀蒋介石一样。所以刘邦的那大段关于不杀子婴的话,不过是用来搪塞众人的一个借口而已。这件事情被他轻轻一拨,处理得天衣无缝。
    第二,秦国的财产怎么处理。刘邦对此也是手足无措,他自己也想住到秦宫里去享受享受,所以,他让大家抢劫一番,自己也赖着不想出来。最后,他听从张良等人劝说,驻军灞上,把这些秦国的宫室、财宝交给子婴这帮人去管理。其实能够拿得动的东西,早已被他的部下拿走了,如果将来有人追究,他还可以一问三不知,一推六二五,他的算盘倒打得很精。
    第三,怎样对待秦国严法苛刑。秦国法网密布,是套在百姓头上的沉重枷锁。刘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深知最下层百姓所受的灾难。继续执行秦法,无疑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全部废除秦法,无法无天,百姓不好驾驭,于是他来个“约法三章”,简明扼要,像歌谣一样好记,这“约法三章”,只能是个临时的规矩,但其影响不可低估。
    无论是对待是否杀子婴的问题,还是对待秦国财产法令的问题,刘邦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人心的向背。能够笼络人心的,能够有利于他当关中王的,他就尽力去做,克制自己的欲望。最为集中的表现,自然是“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无疑是刘邦进军关中以来收拢民心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自然是当“关中王”。因此,刘邦在进军途中,经常表现出不骚民、不扰民的举动,还与父老“约法三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史记·高祖本纪》载:

    (刘邦)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为自己拉来不少政治选票!
    “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相当于派遣工作队、宣传队到各县各乡宣传刘邦的施政方针,务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些宣传队、工作队的组成人员,有刘邦的人,也有原来秦国的官吏,可见由于没有杀死秦王子婴,秦国的官僚机构和人员,都能积极地为巩固新政权服务。
    刘邦深知,用好一个人,就能管住一群人。
    刘邦的这一系列举动,无异于皇帝登基大典时的大赦天下。
    通过这样的“工作”和“宣传”,“秦人大喜”,纷纷前来慰问刘邦的军队。大概秦国百姓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不过“牛羊酒食”而已,这些东西对于想夺得一个国家的刘邦来说,算不了什么,何况安民告示出来前也都已抢掠过一通,刘邦因此打着不敢打搅百姓的幌子,谢绝了百姓的盛情。
    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因此更加高兴,惟恐刘邦不当秦王。刘邦的政治攻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见,规矩不在繁杂,而在于简单明了;制胜不在骁勇,而在于人心所向。
    “约法三章”无疑是刘邦施政、治军的最初纲领,概括起来有:
    刘邦入关目的是为了推翻秦皇暴政,拯救天下百姓,不会骚挠人民;
    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秦”,刘邦应该为关中之王;
    秦朝官吏人等要正常履行职责,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百姓安定;
    废除秦国一切法律、法令;
    新法令就是言简意赅的“约法三章”,大家都要遵照执行。
    所有的核心,全在于安定民心,收拢民意,颁布后确实起到了废除苛法,安定人心的作用,还得到了秦地百姓和豪杰的拥护。楚、汉相争还未开始,就为刘邦注入了汉胜楚败的关键因素。
    刘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当好关中王,当时他很天真,以为自己的官帽子已经戴稳了。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刘邦还没有这个实力。但是,尽管后面的路还很长,对刘邦来说,已经得到了两张无可匹敌的政治选票:一个是“先入关者王秦”的政治优先权;一个是“约法三章”带来的民众效应。这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他从此不仅腰板硬了起来,还具备了“人和”这个条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纵观项羽和刘邦,项羽凭借自己的武勇和个性,坑降卒,杀子婴,屠秦民,烧咸阳,封诸侯,都彭城,弑义帝……项羽被人认为残暴;刘邦因为“仁义”的名声,被派去偷袭秦国首都咸阳,能躲就躲,能绕就绕,比项羽提前两个月进入关中,取得了“先入关者王秦”的政治上的优先权,还得到了一个仁爱的名声。

借项氏大局,助自我发展

    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师父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都可以逃掉狐狸的追杀,这只也可以。”
    弟子说:“不可能!狐狸跑得比兔子快!”
    师父仍然坚持己见:“但兔子将避开狐狸!”
    弟子说:“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
    师父说:“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兔子是在逃命!”

    目标的不一样,往往导致努力程度的不一样,也因此导致结果的不一样。
    目标的远大,往往表现出志向的远大。
    确定了目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像写文章找到了主题,这样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项羽的目标是什么?
    项羽与秦国,有家仇,有国恨,因而项羽的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